07.14 我不是藥神,只是想活下去

我不是藥神,只是想活下去

《我不是藥神》已經刷屏了,豆瓣評分9分,上一部9分的華語電影是16年前的《無間道》。

去看過之後就會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這麼火,而且看過的人幾乎都會自發做宣傳,裡面的很多畫面和臺詞都讓人難以忘記。

世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我不是藥神,只是想活下去

沒有錢,只能等死,有藥有手術可行,可是治不起。就是這樣一種現實和絕望。影片中主要就是介紹了關於天價藥的社會矛盾。

一位患病的老奶奶握著警察的手說:

"我得了這個病兩年了,吃了正版藥吃了兩年,一套房子吃沒了,家人也被我吃垮了……"

因為窮,有的患者怕連累父母,拋下家人自己來到城裡,單親媽媽只能堅強工作,在夜總會忍受騷擾,獨自照顧患病的女兒,有的人不顧法律,通過走私印度便宜的仿製藥……

我不是藥神,只是想活下去

他們都只是想活著,他們都沒有罪,只是窮。有句話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算是問題",沒錯,問題是怎麼籌錢。

片中患者的百態,很慘,但是慘的真實,他們原本不算窮人也不算富人,卻因為一場疾病,毀了一生。

想活著,也想死

看著影片中的病人絕望的眼神,我覺得自己真幸福,健康真寶貴,活著真好。

我甚至在心裡要求自己今後早睡早起,堅持鍛鍊,祈求自己沒病沒災地度過一生,因為一個壯年男子在接受治療時的痛喊,夾著哭聲,即使咬著毛巾也響徹走廊。

那些在病痛折磨下的面孔,沒有血色,頭髮也幾乎掉光,那些口罩之上的眼睛,滿是絕望,卻也在乞求。

我不是藥神,只是想活下去

活著多好,為了活著,有人冒險賣假藥,有人冒險買假藥,即使知道可能會吃出問題,他們也選擇一試。

就像片中的白血病患者呂受益,他看著自己的孩子,在搖籃中可愛的睡臉,他說:"剛查出來這病的時候,就想死,無時無刻都想死",等見到孩子出生,看到他的第一眼,就不想死了。

每一位病人,都有著對生無限的渴求,卻又被現實逼到想死的絕境,不僅僅要忍受病痛,還要承擔天價的醫療費,吃藥吃掉一套房子,還拖累了家人。但當房子賣掉、錢花光的時候,就只剩下等死了,就像凌遲一樣的折磨。

我不是藥神,只是想活下去

所以,你有想過活著有多美好嗎?雖然我們常常很喪,對生活沒有熱情,但當病魔架一把刀在你的脖子上,活著就是人最原始又野蠻的慾望和本能。

現實中的製藥公司

影片中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製藥公司,將救命藥定成天價還理直氣壯,但是放到現實情況中考慮,公司這樣做也無可厚非,製藥是需要前期的成本投入的,公司總是需要盈利的,否則沒有人研製新藥,有錢也難治絕症。

而且片中有句話說得倒也中肯:"那些仿製藥的小作坊,出了事他們負不起責的。"

所以,一般人吃不起正版藥,仿製藥冒險又犯法,病人要如何才能活下去?這個問題似乎無解。

所以現實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權衡情與法之間的矛盾,製藥的專利是有期限的,專利保護的銷售時間為7—12年,也就是說製藥公司靠高價收回製藥成本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超過了這個期限,就可以製作仿製藥了。

我只是想說,現實中天價藥的矛盾癥結並不完全在於製藥公司。就拿片中的"格列寧",實際上叫"格列衛",這種藥在中國的售價是23500一盒,大概是一個月的量。但這種天價藥在各個國家的售價並不相同,甚至相差很大。

格列衛在中國香港的售價是17000,美國為13600,澳大利亞為10000左右,日本為16000,韓國約為3000,以上都是人民幣為單位。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病人沒錢等死的情況到底是誰的錯?這可能是這部電影拍的最隱晦的地方了,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不是藥神,只是想活下去

最後

從電影院出來,朋友說這是中國版的《熔爐》,是啊,赤裸裸地把問題攤開,讓我們開始瞭解、開始重視、開始反思。

這部電影沒有什麼特別驚豔的地方,導演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語氣沒有特別激昂,悲痛之處還有些剋制,但這個故事卻很真實,感動著我們所有人。這就是豆瓣9分的意義所在吧,這樣的作品很少見,導演和劇組創作的初心很寶貴。

我不是藥神,只是想活下去

影片中的故事改編自程勇的事例,他開始瞭解印度仿製藥是為了自救,他也是患者,並且和影片中的有些不同,他沒有靠仿製藥賺錢。

他不是藥神,他只是想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