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趙光義是不是大一統王朝綜合能力最差的皇帝?

閃擊伯爵2


其實,兩宋的繁華與穩定,已經證明了作為開國君主,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的能力,還是比較值得認同的。

相對而言,宋太祖趙匡胤,在沙場中成長,並最終採用先易後難的戰略,成功擊滅五代十國的主要割據勢力,如南唐,南漢,後蜀等,使宋朝的國力和財政得到極大的提升,同時奠定北宋王朝的主要疆域,結束唐末的混戰。

宋太宗趙光義,在兄長南征北戰過程中,實現對朝臣與朝政的干預,以至於連趙匡胤遷都洛陽的決定都難以實現,其繼位後強力滅亡北漢,完成除燕雲十六州以外的統一,這是兩人對國家和民族做出的歷史貢獻。

相對而言,宋太祖趙匡胤的道德品行更高,能夠給與部將更多的信任和獨立指揮權,更能夠善待被滅國的君主和降將,使北宋短時間在戰爭後得以恢復和發展。

趙光義比較殘忍,其殘殺花蕊夫人,羞辱小周後,毒殺南唐後主李煜等,令其在世人的眼中充滿缺陷,為了遏制武將強化以文制武,並由此導致党項民族的反叛,成為西北地區的戰爭源頭。


總歸而言,宋太祖趙匡胤與趙光義終結了五代十國的混戰,使得華夏民族能夠團結抵禦異族入侵。

以文制武雖然並非良策,導致宋朝對外戰爭失利,但維繫了政權的穩定,實現了官僚民主化,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所以,兩人絕不是大一統王朝能力最差的君主,如晉武帝司馬炎或者新朝王莽才是真正令國家走向分裂的君王。


多臻貴


要談這個問題這問題,我們得先知道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歷史功績,再看看其他大一統皇帝的功績。比較之後就自然明瞭了。

先看看宋太祖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可以說半生戎馬,前半生主要是在打仗中度過的,也正是靠著打仗奪得了天下。那先看看他文治武功中的“武功”。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開始發起統一戰爭。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十州兵馬出兵荊南、湖南。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平定荊南和湖南。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一路沿嘉陵江南下,一路溯長江西進。兩路分進合擊,會攻成都。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宋軍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東路軍也是連戰連捷,兩路直逼成都,後蜀皇帝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宋軍開始準備攻打南漢。開寶三年(970年)九月初一,趙匡胤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南下滅南漢。宋軍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於開寶四年(971年)二月,攻陷興王府,南漢皇帝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滅南漢後,趙匡胤又加緊做好滅南唐的準備。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趙匡胤命曹彬、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發起滅南唐的戰爭。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先後經過多次大戰,於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滅南唐,從而統一江南。

再先看看趙匡胤文治武功中的“文治”。趙匡胤採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科舉、改革軍制、重文抑武、發展經濟等措施,很快使社會得到穩定,經濟得到發展,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政權割據的混亂局面,社會得到空前繁榮。

對於趙匡胤歷代評價都比較高,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說: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近代史學家呂思勉說: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還要穩健些。

從這可以看趙匡胤作為開國之君,文治武功絕對成績斐然,要不是死的早了點,一定會統一天下,也很有可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我們再看看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於開寶九年(976年)繼位,在文治上主要有以下功績:政治上,鼓勵墾荒,發展農業,擴大科舉取士規模,加強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限制節度使權力,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外交上:對民族問題的處理,先由“備邊通好”轉向“圖制契丹”,再由“圖制契丹”轉向“聯夷攻遼”,最終由“聯夷攻遼”轉向“修德以懷遠”。文化上,組織文人編纂了《太平廣記》與《太平御覽》等書,由於本人比較擅長書法,喜好詩賦,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宗教上,大建佛寺,在五臺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為數不少的寺院,還組織佛經翻譯,佛教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武功上,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並於二月率軍親征,滅亡北漢,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統一全國。但,隨後發動的對遼、對交趾(越南)、對西夏等政權間的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後逐漸採取戰略防禦的政策,也使得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對趙光義的評價,毛澤東主席說: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②不擇手段,急於登臺。③趙匡義小人之言。

我們再看看其他大一統的皇帝都有哪些?縱觀中國歷史,從秦統一六國開始,公認的大一統朝代主要有,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十個朝代。其他九個朝代完成大一統的皇帝主要是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皇太極。對比每個開國皇帝面臨的困難、取得的成績來說,以及所在朝代的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情況來講,趙匡胤不僅不差,而且是排名比較靠前的,只是因為死的早了點,未能取得更大的成績。至於趙光義,無論是在政治、軍事的成績,還是後人的評價,對比自己的哥哥趙匡胤在能力上、胸懷上要差不少,與其他幾個開國皇帝相比,應該比晉武帝司馬炎的功績要強一些,並不是最差的。






雲端白楊


題主的意思是趙氏兄弟與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比吧。

趙匡胤、趙匡義兄弟開創的宋朝,能不能算大一統,還存在爭議。

公認的中國大一統九大王朝: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

宋朝因為經濟發達、文化燦爛這兩條,後世有人勉強把它算作大一統。

因此,前面說的九大王朝算合格大一統,宋朝算準大一統。

要說他們的綜合能力是不是最差,就需要那趙匡胤、趙匡義兄弟的能力與九大王朝的開國之君比一下。

從已知的歷史事實來看,對比對象中,我覺得首先要把,秦、西漢、東漢、唐、元、明、清這七大正牌依靠硬實力打下江山的王朝排除,因為趙氏兄弟的確與這七大王朝的開創者沒法相比。

從疆域大小、社會穩定程度、對當時周邊世界的影響力等方面看,趙匡胤趙匡義兄弟均無法與這七大王朝開國者不能比。

只有西晉和隋朝的開創者,趙氏兄弟大約能與他倆相比。

西晉和隋朝,是從前朝手中通過禪代的方式取得江山的。

西晉沒有對社會生產關係做什麼調整,司馬炎還大肆分封諸王,濫用胡人;大一統之後僅僅維持了10幾年的和平,就使天下陷入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局面,致使生靈塗炭,政權南移,人口和疆域均大幅萎縮。

說西晉是大一統王朝之中最差的,基本是合乎現實的,因此,趙氏兄弟應該比司馬炎強。

再說與隋朝相比。

隋朝楊堅取得天下幾乎是最容易的,從輔政大臣到奪取江山,僅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統一北方的任務是北周完成的,統一南方是水到渠成,相對容易。

因此,楊堅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比起趙氏兄弟,其努力程度要低得多。

在經濟成就上,楊堅是不差的。30多年後的唐朝統一戰爭時期,很多地方的隋朝存糧依然夠用很長時間。在制度創新上,楊堅開創了科舉制;對後世經濟影響巨大的大運河的建設也始於楊堅。

隋朝的致命問題在於:它依靠禪代取得天下,社會土地沒有進行重新分配;雖然它一開始就很燦爛,但這也意味著它很快就要陷入危機。

最後短命的隋朝成為了輝煌大唐的鋪墊。

因此,趙氏兄弟大約算與楊堅不相上下吧。

結論: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與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綜合能力比司馬炎強,與楊堅差不多,但是差於另外七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問題是宋朝不是大一統王朝,還不及遼、金疆土廣大。並且向遼、金、西夏進貢。

趙匡胤,趙光義,怎麼可能成為大一統王朝最差的皇帝。


雲飛揚31190


宋代大一統了嗎?

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指的是問鼎中原者。

何為問鼎中原呢?。華夏有九鼎,代表九州。分別是,䆓州,冀州,徐州,荊州,青州,梁州,揚州,雍州,豫州。宋代不要說開疆拓土,它連漢地九州都沒能力收復,談不上什麼大一統王朝。

秦朝,兩漢,新朝,晉朝,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這些是中國古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並沒有宋朝。

宋趙匡胤不是能力弱,他肯定有能力,但他是在國家沒有完成統一的情況下,採取了變兵,也就是謀朝篡位手段取得的政權,得位不正自然不可能服眾。他當然就整天疑神疑鬼害怕別人也和他一樣,來個陳橋兵變什麼的!!後周其實有很多能征慣戰的武將,可惜都被趙大拿掉了兵權,也包括和他一起謀反的義社十兄弟,也就是杯酒釋兵權的由來。

趙匡胤要比他弟弟趙光義有自知之明,他沒想過去打契丹(遼國),因為他知道硬打,打不過人家,他倒是想過用錢買回幽雲十六州。

趙光義就純粹是不自量力的貨!以宋軍當時的武力根本不是遼國的對手,人家兵力分散時,他還能佔點便宜,人家一但集中優勢騎兵部隊,宋軍根本就是隻有捱揍份,結果差一點連自己都交代在戰場,坐著驢車跑回去的!。


無私無畏征服星辰大海


宋朝其實起家條件很不錯,趙匡胤時代穩紮穩打,一步步先易後難統一絕對大半個中國,可惜攤上了個無情無義又無德無能的弟弟,背信殺降、奪人妻女、好大喜功的趙光義打個小小北漢差點兒沒累死全軍,好不容易征服彈丸小國,不作休整直接北上,戰爭運氣也不錯,幾乎沒經大仗就圍住北京,可惜遼國騎兵一個衝鋒就嚇破了膽,丟下全軍,馬都上不去了的逃了回來。

宋太宗率軍雖滅北漢,圍攻太原數月,給養耗盡,士兵疲乏,宋軍上下好不容易苦勝後,宋太宗不為勝仗體恤部隊,反而奢望一鼓作氣,奪回燕雲十六州。開頭倒是很順利,與前朝大軍事家周世宗柴榮徵遼有一拼,先後佔領易州和涿州,奪取軍事要地岐溝關,包圍幽州,形勢一片好得不能再好。可是幽州守將遼人漢奴韓德讓憑藉城堅牆厚,生生把士氣高漲的宋軍拖成疲兵,遼將耶律沙首先率援軍趕至,在高梁河與宋軍展開遭遇戰,宋軍一個突擊打跑耶律沙。就在此刻,遼國騎兵天才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部趕到戰場,其實所帶人馬不多,時值傍晚,耶律休哥下令其屬下騎兵、步兵人持雙火炬,邊行軍邊揮舞手中的火炬,宋軍真的被唬住。 很快耶律休哥與隨後趕來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會師,一左一右,兩翼包抄,向宋軍殺過來。趙光義心理素質本就不強,偏偏率領的大宋軍隊又向來善於順境作戰而不是打逆風球的料,陣腳大亂,一敗塗地。本來這場位於幽州城南的戰鬥只是局部失敗,宋軍在其它三面都有駐紮,趙光義此刻如果馬上趕往城北,整編那裡還比較完整的軍隊,仗還有的打。可惜這位奪權有術,臨陣無膽的皇上比起他哥哥差遠了,沒羞沒臊的坐了一個驢車逃命。高梁河大戰,宋兵被斬首一萬多,軍用物資全部丟光。

下一次倒也是主動出擊,派了絕對優勢兵力出擊,但宋太宗自己是堅決不敢去了,主帥曹彬又是平庸之輩,面對遼兵的疲勞戰術,束手無策,結果再次大敗。宋太宗軍事無能,自覺威望下降,從此基本國策轉為內向型的。

不管建立民族國家還是封建王朝,初始階段,對外戰爭必得持重,輕輕意意輸給人家以後就很難翻身。宋朝沒立幾天國,卻經歷這兩次大敗仗,軍隊已被奪氣,國防理念從此變得消極被動,政治重心也因為趙光義做賊心虛而從御外轉為防內。

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對外初戰不利被嚇破了膽,整個宋朝自開國被契丹兩戰打趴,更要命的是,堂堂大宋從此患上了"異族恐懼症"。早早就喪失了華夏民族精神裡那種積極進取、努力拓疆的雄心,中國人的主動性、創造性、進取性基本停滯,民族個性縮手縮腳,畏首畏尾,變得內向和拘謹,王朝建立的那一刻已經有了疲憊之態。


顫動的丹田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點複雜,看看從哪個方面來說,偉人毛澤東在詞詩中提到的傑出君王曾包括宋太祖趙匡胤,從兩宋國祚持續時間,經濟、科技、文化等綜合國力來看兩宋也是不錯的,只是兩宋統治地盤、對外外交政策、軍事來看兩宋有些弱,但是兩宋對外戰爭勝利次數還是很多的,兩宋重文輕武政策,再加上所轄區產馬很少,缺乏強大騎兵,導致運徵等軍事行動較弱。

後人認為趙匡胤、趙光義能力差主要是指軍事方面,沒有大一統皇帝的雄才大略,趙匡胤佔領蜀地放棄對雲南大理地區征伐,趙光義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從趙匡胤、趙光義建立宋朝過程來看是軍事政變上位,這讓一些人看不起,常認為欺負孤兒寡婦勝之不武,因此也認為趙匡胤、趙光義在大一統朝代是最差,有一種觀點也認為兩宋不算真正大一統朝代,從一些情況來說趙匡胤、趙光義確實有些方面在大一統開國之君當中比較是不出色的,說差也不過分,但是趙匡胤、趙光義所處時代環境有一些具體情況,尤其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導致兩宋延續時間較長,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也取得顯著成績,這樣來看趙匡胤、趙光義也是不簡單的君王。


大白白野


和趙匡胤類似的帝王,是光武帝劉秀。這兩個可能是中國古代素質最高的皇帝。天若假年,趙太祖可能會改變中國歷史走向。趙光義不懂軍事,於是中國只能停留在趙太祖打下的框框裡,再也挪不動一步。斧聲燭影的殘酷與小周後故事裡的心胸狹小,造成北宋冗官。這些都使人們不喜歡趙光義。但是北宋與文人治天下主要是趙光義定的調子,文化昌隆也與趙光義影響極大。雖比他哥哥遜色,但也說得過去。


王志偉216013842


東西漢應該是隻算漢,劉秀好似不是劉邦正統,後人把東西漢分開叫了,但南北宋是趙家一脈傳承,也有人講宋朝的疆域在大一統王朝裡太小不配算到大一統王朝裡。下面我談談個人觀點,都說大唐文化燦爛國富力強,但大唐的輝煌時刻僅限在李世明到李隆基,中間還出個女皇帝改了國號,李隆基後期所謂的大唐帝國180年就是空殼子了,各地軍閥割據直到唐王朝滅亡這些軍閥開始稱帝了,然後趙匡胤黃袍加身逐步統一唐朝基礎領土,但基礎政權還是繼承北周柴家的。下面講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軍閥割據的同時沒有約束的發展了近二百年,學習中原文化,擁有城邦並且農耕和畜牧同時發展,相比戰亂不斷的宋初多少還是有些優勢,契丹的崛起,蒙古的崛起,女真的崛起,西夏吐蕃都在崛起,當時的北宋是八面埋伏,北宋之初是真不容易。九大一統王朝大秦是帝國之始。劉邦朱元璋是底層逆襲。司馬氏,楊堅,李世明,趙匡胤是靠兵權奪天下,基礎政權都不是他們締造的。元清是少數民族政權是另外一類。要比較的話,趙匡胤趙光義要比楊堅和司馬炎略強,沒有更高的建樹主要是周邊幾個少數民族沒有威脅的發展時間太長了,這個問題還要歸結在唐朝問題上,宋朝算是背了鍋。


我是苗苗和珍珠爸爸


兩宋不算大一統。

公元907年,唐亡,同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諸部,直到元滅宋,中國都處於第二南北朝時期。大致分成四個階段:

遼-五代十國

遼-北宋

金-南宋

元-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