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舞台上獨自玩耍的信用評級

近日,因對網貸行業信用評級而飽受爭議的大公國際對外發布公告:將19家P2P平臺拉入互聯網金融的黑名單。對於此次的拉黑行為,大公國際認為這些平臺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涉嫌建立資金池、償債能力無法評估、大額融資項目披露度和風控能力較差等問題。

據瞭解,對於P2P平臺來說,這並非大公國際所下的唯一一次“黑手”。今年1月,大公國際發佈了266個網貸平臺黑名單和676個預警名單,上榜企業不乏像陸金所、拍拍貸這樣行業交易量排名前十的實力派角色。而在3月30日到7月31日短短4個月的時間內,大公國際分別將紅嶺創投、網信理財、宜人貸、拍拍貸、翼龍貸、你我貸、積木盒子、有利網、開鑫貸、理財範、投哪網等國內一線平臺拉入其黑名單。

下手太狠 群體性對抗顯現

對於大公國際的頻頻“黑手”,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整個網貸行業的質疑與不滿。這種行業情緒蔓延的主要原因在於行業和平臺兩個方面。對於行業來說,大公的評級打擊面過廣,在2015年初,幾乎是將P2P行業總數一半以上的平臺列為問題或是潛在問題平臺,這樣的行業佔比幾乎是唱衰甚至是在否定網貸行業。

以類傳統金融的評級視角,來對仍處在發展期的網貸市場進行信用評級顯然是不合理的。同時大公國際對於網貸平臺的評級方法也飽受質疑,從它的評級結果上來看,將許多業界認為非常優質的平臺放入到黑名單中,如積木盒子、陸金所、拍拍貸……但是大公國際並沒有為這樣的評級結果提供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釋。

從不展露的評級方法

作為本應權威、值得信賴的第三方評級機構,大公國際此番對業界的狂轟亂戰也是頗為的尷尬。據瞭解,在今年一月份發佈網貸黑名單時,大公國際並沒有公佈其評級時的評級指標、標準、權重分配及算法,也就是說這樣的一份黑名單和預警名單並沒有其推出的依據。

同時業界也對大公國際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表示懷疑,因為目前很多的都是彙總過後的表層數據,真正能夠說明和反應問題的結構化數據絕大多數的第三方機構都是難以獲取的。

與對任何一家公司做評級一樣,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評級無非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考量:平臺在投融資兩端的規模、平臺自身的風控體系以及平臺現有業務的運營情況。

網貸評級還需三方面

由於P2P平臺服務於投融資兩端的用戶,所以平臺的實力一是取決於平臺在投融資兩端的用戶規模及交易總量,這不但決定著平臺在業界的話語權,而且也是平臺能夠做大的標準。當交易量和用戶規模到達一定的量級,除了會因規模效應大幅度的降低平臺的運營成本,增強平臺資金的流動性以抵沖壞賬逾期所帶來的損失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是金融市場中的長尾用戶。

所以出於經營成本的考慮,其風險的把控能力絕不會像傳統金融機構那樣嚴苛,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網貸行業的風控是概率事件,而在風險把控能力不變的情況下,規模的增長與壞賬比率的發生呈現正比關係。

另一方面則是平臺自身對於風險的經營能力,即風控水平的高低。如果風控能力不足,即便交易量做得再大,那也是外強中乾的枯樹。如果說用戶規模和交易量是平臺實力的物質保證,而風控能力則是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平臺對於項目的風險控制主要就是從借貸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兩個方面進行考量,因此這就要去衡量現階段借貸人的違約成本,當違約成本高於借貸人的還款金額時,出於自身經濟利益的考量,借貸人發生壞賬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在評級中除了要對平臺相對固態的指標進行衡量外,也要對平臺現有的業務運營情況有所掌握,通過觀察平臺現有業務,不但能夠發現平臺自身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否能夠有效控制壞賬率、資產端的項目質量……而且還能夠看到未來平臺發展的趨向,即對於風險是趨向於冒險還是保守。

蹣跚學步,平臺更需鼓勵與支持

通過以上風控、投融資規模、現有業務這三方面的考量,基本能夠得出單個平臺的真實狀況。但是由於行業仍處在初期階段,這就導致目前P2P的發展思路與模式尚未統一。

因此評級機構不能對所有平臺一概而論,例如按照處理風險的方式來劃分,可以分為以人人貸為代表的小額分散和以紅嶺創投為代表的大額集中,因運作模式的完全不同,所以這兩家平臺不能放在一起作評級,否則就會出現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同時對於一個新興商業形態來說,P2P網貸行業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摸索、去成熟,而作為第三方不應一有風吹草動就不斷的貶損。這就要求第三方測評機構在為投資人提供風險提示的同時,更要能夠給P2P行業足夠的幫助,讓這些依舊在蹣跚學步、不斷摸索的平臺儘快成長起來。而不是為了自有品牌的推廣一味的去抹黑行業、貶損平臺,這樣做不但沒有遵循商業邏輯,更重要的是缺乏職業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