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信用”是企業最重要的德行


讀《道德經》:“信用”是企業最重要的德行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

做企業有三種追求——做大、做強、做久,如果你是一位企業家,會把哪種追求放在第一位?

以我過去多年的觀察,大部分企業家的選擇跳不出時代。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大家都追求“做大”,跑馬圈地、擴張規模最重要;經濟增長進入中速時代,機會不像原來那麼多,企業家們轉而想要“做強”。

而當疫情來臨,經濟可能進入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時候,人們突然意識到活下來才最重要,企業應該追求“做久”。再也不會有人爭論“先做大再做強,還是先做強再做大?”

從想著“做大做強”到只求“活下去”真讓人不適應。畢竟“做大”這件事太過癮,只要企業規模、行業排名上去了,各種榮譽、政策支持和優惠就會紛至沓來,錢好融了、地好拿了,連人都好招了;最關鍵是,在很多場合都能從“邊位”挪進“C位”,面子上好看!

如果過於貪戀“大”的虛榮和好處,企業就會走上一條“為大而大”的瘋狂之路——規模先進中國500強,再進世界500強!甚至有些企業剛進世界500強,立刻就提出這樣的宏偉目標:“未來5年,進入世界500強的50名至100名之間。未來10年,將進入世界500強的第一方隊,入列前10名。”

這種膽子大胃口也大的企業,在經濟向上、貨幣寬鬆的環境下也許能跑得很快,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便很容易陷入困局,不要說“棄大求強”,就算只求活下去,也非常不容易。

其實“大、強、久”三者並不矛盾,但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做到三者兼得。

2019年《財富》雜誌的世界500強榜單中,就有不少長久的百年企業,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品牌:杜邦、寶潔、雅培、百事、通用汽車、3M、通用電氣、固特異輪胎等等。這些企業大多數成立於19世紀,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1802年創立的杜邦公司,但這家已經218年高齡的企業,依然在世界500強中排名100位,而且極具創新能力。

日本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百年企業,據統計有33000多家,佔世界百年企業數量的41%,其中也不乏“又大又強”的企業,比如人們熟悉的松下、日立、朝日啤酒、三得利、花王等等,歷經百年,它們依然在各自領域擁有一定的市場領導地位。

真正做的久的企業,在過去一百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中,要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西班牙大流感、全球大蕭條、美蘇冷戰等時代,也必須穿越多個經濟週期、政治週期、文化週期和技術週期,要伴隨著人類從蒸汽機時代跨越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同時,這些企業還要經歷幾代甚至十幾代、幾十代的領導者更迭,經營管理的接力棒要跨越生命傳遞下去。想想就不容易。

其實,企業不管做大、做強還是做久,都是在做“經營”和“管理”兩件事,管理是針對內部員工,經營是針對外部客戶,客戶就是上帝,是企業的天。一家企業能把這兩件事做對多久,就能活多久;能一直牢牢抓住做對這兩件事的根本,就能一直好好地活下去。

具體怎麼做呢?從《道德經》第五十九章中,我們可以尋找到這種智慧。儘管老子所在的那個年代還沒有企業這種組織,但是他為邦國君主們指出的“長生久視”之道,非常值得當今企業家借鑑: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解讀:

治理人民、響應天道,最重要的莫過做到“珍惜”。

只有做到珍惜,才是順服大道;順服大道才能不斷地積累德行;不斷地積累德行,就能在任何環境下取得成功;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成功,就沒有發展的極限;沒有發展的極限,就可以承擔起治理邦國的責任;掌握了治理邦國的根本之道,邦國才能夠長治久安。這就是根深蒂固、長生久視的道理。

“嗇”這個字的甲骨文是收割糧食並存入穀倉的形象,滿懷著豐收的喜悅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老子提出嗇的概念,並非指在財物上的吝嗇小氣,而是指精神能量的蓄積,這符合大道的規律,是充儲德行、厚藏根基的方法。

一棵大樹只有根基深厚,才能生命長久、枝葉茂盛,才能經得起狂風暴雨。但這樣的樹不會生長很快,也不捨得早早展現華美的外表,它們最重要的精力是往泥土深處紮根,在不為人知的地方積攢功夫。

那麼,企業想要發展長久,需要“嗇”在什麼地方?

有研究機構發佈過一項針對日本814家長壽企業的調查報告,第一項是用一個漢字來形容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事,得到的最多結果是“信”,其次分別是“誠、繼、心、真”;第二項是長壽企業的優勢,結果“信用”佔了73.8%。

由此可見,信用就是企業長久發展的根基,是企業最重要的德行,也是最值得收穫、珍惜的資產。無論是對內部員工、還是對外部的客戶和合作夥伴,最要積攢、不能浪費的,莫過“信用”。

一家企業也只有立足長久,才能做強,立足做強,才能做大;如果反過來,只因想做大而追求大,則既不能強、更不能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