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意義

旅遊的意義

每天超時工作、承受上司和客人的無理對待、工資永遠追不上物價通脹、永遠漠視你的政策、無時無刻都在與人競爭、就連小學生也得進行地獄式教育訓練……在這個各個年齡層的人都充滿壓力的年代,想找個能讓人喘口氣的空間也沒有。

而旅遊彷彿成為了我們掙扎求存中的一點救贖。短短一星期,讓我們遠離這個讓人窒息的生活環境,把所有惱人的事情先放在一旁,好好享受一下自由的空氣,好好體會一下何謂「生活」。

這大概就是現在旅遊的意義吧。

我這輩子旅遊的次數不多,第一次坐飛機就是18歲的時候用自己打工的錢到臺灣玩了四天。

那時候的我才剛中學畢業,因為沒有工作經驗的關係,打工的工資也少得可憐。還記得去旅行時所有花費也要算得小心翼翼,連在夜市買個七里香也得思前想後個一番。雖然如此,到了自己從來未踏足過的地方,還是有種按捺不住的興奮心情,這邊看看、那邊走走,不知不覺就過了四天。雖然短暫,但也畢生難忘。

後來念大學時因為時間比較多,同時又想幫補家計的關係,所以我選擇了三份兼職,每天上完課就跑去打工,假日也不讓自己休息,然後下班回家再畫畫更新專頁,就這樣持續了快兩年。

你問我不辛苦嗎?說實話,雖然我承受的壓力比不上要養起整頭家的社會人士,但這樣每天上班上課輪著跑,的確,也真的有點累。

所以我特別期待每年與朋友去旅行的日子。

雖然打工的時間增多了,但在上海這個物價高的地方,扣除每天的交通費、餐費、購買書本筆記的費用和家用等等,打工的金錢也所剩無幾。所以我們去的地方,往往是相對便宜但又能讓我們滿足的-─臺灣。

放下手邊的一切工作,拿起揹包與照相機,跑去郊區看看風景、與小店的老闆娘聊聊來臺灣的趣事、晚上跑到夜市人擠人、吃美食,簡單卻又寫意。後來我把這些年來到臺灣旅遊的經歷畫成圖文書,意外地得到不少臺灣讀者的支持。聽他們說,原來看著別人來自己的家遊玩,瞭解一下在別人眼中臺灣是個怎麼樣的地方,也別有一番風味。

去臺灣的次數多了,開始偶爾會聽到別人笑說臺灣快變成你第二個家了。這時我才發現,其實去一下其他地方體驗也不錯。

直至上年朋友邀請我這年6月到日本玩,雖然一開始擔心費用有些昂貴,但考慮了一陣子後還是答應了。畢竟我從小就喜歡看日本動漫、對日本文化有些好奇,大學的時候也選修了日文課程,不去一趟的話總覺得自己會後悔。

但剛好這次旅程的前兩個月踫上了新書趕稿的日子,於是我每天都過著熬夜到凌晨、吃睡不定時,甚至壓力大得有點想哭的生活。而那個時候,跟當年大學時當工讀生的日子一樣,每天能支持我走下去的動力,就是旅遊。

第一次踏足日本,果然如傳聞般風景秀麗,讓人看了心曠神怡。但在我的眼中,最漂亮的風景還是當地的人。每個人都熱情有禮、笑容可掬,一些人知道你是外地人後還會與你攀談一下,甚至還有機會結識到新朋友,這大概就是旅遊中最有趣的地方吧。

回想自己當年是個很內向的人,第一次去臺灣的時候,連跟小吃店的老闆打個招呼也不敢。但到了現在,或許是受到當地人的熱情所感染,自己旅遊的時候總喜歡跟不同的人聊天,分享一下香港生活的點滴或是探討一下兩地的文化不同,即使雙方都是素未謀面的人,也能聊得像是十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可惜在日本的時候因為我日語太爛的關係,常常辭不達意,無法像去臺灣一樣跟別人聊得盡興,成為了我這趟旅行的小小遺憾。

雖然這旅程仍然帶給我不少歡樂,但覺得與以往的旅遊不太一樣,內心總有種無法放開懷抱盡情大玩的感覺。

「這裡如果帶老媽來的話,她應該會很高興吧。」

「老爸應該會很喜歡吃這個。」

「如果我有能力帶他們來的話就好了。」

以往因為仍掛著「學生」的身份,感覺上比較自由和輕鬆,責任也沒那麼大。但這年踏入社會,開始肩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總覺得無法像以往般自在的遊玩。

其實之前也邀請過家中兩老一起旅行,但總是被「太麻煩了」、「我不喜歡旅行」等等的理由推搪,最終還是無法說服他們。但每次出國前,他們總會叫我玩得開心一點,多拍一些照片給他們看,然後繼續在家裡看著電視上的旅遊節目。

現在回想起來,他們其實只是不想子女破費,看見我們開心快樂就好。只是現在在外地看見漂亮的景色,吃到味道很棒的料理,總會不自覺的想起遠在香港的他們,很想把他們也帶在身旁一起感受這份喜悅。

他們勞碌半生把我養育成人,將最好的也給我,卻連自己出國一次也捨不得,這樣的我又怎麼能玩得安心呢。

看見回程的班機上那些歡愉的一家人,我如是想著。

我好像又找到新的工作動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