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骏留遗嘱丧事从简

1927年正月初七日(2月8日)凌晨,家住天津市大理道一号的张人骏气息奄奄,深知不治,于是让陪在身边的其子张允方执笔,口授了一份写给逊帝溥仪的奏折:

太子少保衔、协办大学士、前两江总督臣张人骏跪奏,为臣病垂危谨具遗折叩谢天恩,仰祈圣鉴事。臣一介儒生,滥膺词选,由给事中外擢监道,历跻藩臬,荐陟兼圻。自先朝受知遇之恩,于陛下无涓埃之报,在两广虽潜消外侮,在两江实自外生成。臣丁巳夏间蒙简授协办大学士,癸亥冬季复蒙赏加太子少保衔,并颁给御书匾额一方,恩命频施,疚心弥甚。臣自辛亥以后无日不在愧愤之中,力劣既不足以回天心,愚徒殷乎向日。上年十二月偶患哮喘,已觉微痊。元旦天宇睛明,方幸获睹重光之盛。不意病势骤重,遂致缠绵。猥以贱躯,派员存问,泽长景迫,感激涕零。延至本月初七日,纵欲待清时,自顾万无生理。谨口授臣子、前民政部主事张允方缮具遗折,伏乞圣鉴。

内中对不能挽大清大厦于倾倒深表愧怍,显示其对清廷的一贯忠心。

张人骏留遗嘱丧事从简

1909年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人骏照片

随后,他又对守在身边的张允方等家人说,“吾本中材,谨慎一生,幸而至此;人寿八十,岂复为短?君子曰终,或庶几乎。汝辈宜体我意,食贫守道,勿隳志气、堕家声。丧葬宁俭,尽礼而已,毋事浮屠。”对自己寿高八十深表满足;要求子孙们遵守家训,勤俭节约,不要坏了张家一向的名声;对自家的丧事一切从简,不要做道场等铺张之事。

在交代完身后事宜之后,这位对南海主权立下首功一件的民族英雄,终于当日寅时(5点左右)溘然长逝,享年82岁。逊帝溥仪亲自派人到张宅吊唁,赐陀罗经被,并谥号"文贞",与李鸿章的谥号"文忠"相映,可说是清廷对这位三朝老臣的盖棺论定。

帝师陈宝琛、保皇派领袖康有为、著名文学家陈三立、广东同乡会代表等都纷纷撰写诗文表示哀悼。

张人骏留遗嘱丧事从简

“文革”期间被毁的张人骏墓


1928年2月21日,张人骏的遗体被运回家乡直隶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大齐坨村入土安葬。其墓地在1966年9月被“文革”群众毁坏。据目击者介绍,其尸体身长约1.75米左右,静躺在棺木之中,干瘪蜡黄的面颊,轮廓如常,花白的胡须如同生前,头上的顶戴花翎整肃无爽,压在身后的辫子长约一米左右,胸前的朝珠历历可数,身穿朝服,玉带洁秀无染,粉底朝靴相并严紧。身上面覆盖着御赐的陀罗经被。陪葬的物品,有单衣四五件,白布棉袜子六七双,绸缎布料七八块,玉制鼻烟壶一个,茶色眼镜、墨镜、老花镜各一副,各种书籍多部,笔筒一个,大、中、小楷毛笔数十支,砚台一块。真正值钱的陪葬品可以说一件也没有。

由此可见,张人骏生前享有的清廉美德,绝非是浪得虚名。


喜欢不喜欢 (单选)
0
0%
喜欢
0
0%
不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