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唐山的骄傲——张人骏

唐山的骄傲——张人骏

张人骏(1846-1927年),原字健庵,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又将字改为千里,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大齐坨村人。清末政治家,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

张人骏十九岁考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二十三岁考中同治戊辰科进士。历官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先任广西桂平梧盐法道,后任广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山东布政使,再则由山东布政使升为各省疆吏,历任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山西巡抚、广东巡抚,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再移两江总督,直至辛亥革命弃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侵占了东沙群岛,张人骏这时正任两广总督,他一方面与日本驻粤领事交涉,收回东沙群岛,并于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派水师提督李准、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等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诸岛为中国神圣领土。清亡之后先去青岛闲居,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日德交战,又去天津英租界家住约十余年,1927年卒于天津,享年82岁。

唐山的骄傲——张人骏

张人骏在忠君保国思想基础上,敢于大义凛然,与外强不懈抗争,维护国家主权。 由于他在担任两广总督时曾乘坐兵舰巡视南海诸岛,故南海诸岛中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人骏滩",以做纪念。

张人骏与袁世凯是盟兄弟,又是儿女亲家,但是老年之后,张人骏却与袁世凯因政见不合而"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当袁世凯称帝之后,张人骏从来不去北京,为了"不肯与袁同在一个城市"。

张人骏任山东藩司的时候,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在武力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这一问题上,袁世凯曾经动摇过。张人骏就在袁摇摆不定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决定性的意见。张人骏对袁建议:"古来没有听说用邪说可以成大事的,你如果能料到义和团会成功则可以善待遇之,不然料其必败,则当早下决心。"袁世凯后来因剿灭义和团而得到清廷赏识,为感谢张人骏的献策,两人换帖结拜成盟兄弟,进而又成为儿女亲家。1908年,袁世凯的长女袁若桓嫁给了张的幼子张允亮。

虽然在剿灭义和团的问题上,袁张的思想是统一的,但自视清高、顽固不化的张人骏却对袁世凯此后的政治立场产生了怀疑。张人骏的理念是"食君之禄,当报王恩",对于袁世凯连番背叛朝廷,先当大总统,又称洪宪皇帝的做法极端鄙视。他拒绝出任一切民国职务,也绝不与袁世凯相见。

张人骏既是家中长辈,又是子孙在学问道德上的楷模。他一生不纳妾,也不许家中子弟纳妾。蓄养婢女虽然不绝对禁止,但各房使用婢女很少。袁世凯的长女嫁到张家,也是一个婢女都没有。张人骏不允许子弟吸鸦片,家中烟具全无。他从不办大寿,家中禁止赌博,甚至连唱京戏也被视为不屑之事。张人骏的孙子张象耆回忆,"一家人大有过着清教徒生活的味道,他本人晚年在天津,除了每天写写字外,诗酒风流的事是没有的。因此他不是一个过潇洒生活的逸老,而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正人君子。"

张家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张家一直保持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制度,这也是张人骏治家的特点之一。张家的聚居生活共有五六十人之多,有公账,在住房、吃饭方面都是共同的,中晚餐一开就是十几桌,摇铃开饭。其他婚丧大事,交际事宜都统一行动,由父兄辈出面,年青一代是不去参加的。这种典型的大家庭在旧英租界已是鲜见,如今听来更觉得新奇。

唐山的骄傲——张人骏

1927年张人骏在湖北路寓所去世。溥仪亲自到张宅吊唁,谥"文贞",与李鸿章的谥号"文忠"相应,他追求了一生的"忠君报国"总算得到了一个"盖棺定论"。 翌年二月,张人骏的灵柩回到故里,埋在生他养他的大齐坨村。一代风云人物在外漂泊了几十年之后,终于落叶归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