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民军临时大元帅丁开嶂

丁开嶂,原名丁作霖,字小川,号卧龙先生, 1870年10月19日出生于丰润县南青坨村,祖父丁如芝,父亲丁振魁,皆当地富裕农民。1904年化名丁开山,1906年改名丁开嶂。

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民军临时大元帅丁开嶂

青年时期的丁开嶂


丁开嶂幼时“生而岐嶷”,少年时代就负有大志,崇慕管仲、乐毅、孙武、吴起,后简练揣摩古今兵法。1890年左右应遵化州乡试,取为秀才(增生)。1896年卢靖调任丰润知县后兴办新式学堂,丁开嶂又进入该学堂学习,深得卢靖器重。

1902年九月初一日,丁开嶂又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师范生甲班第一班录取。

京师大学堂师范生的招收非常严格,张百熙在《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疏》中规定师范馆出身须为“举、贡、生、监”等,并强调“师范馆为培植教员之地,凡应考者必须品行端方、志趣宏远之士,方足以资造就而广甄陶。”志愿报考者,需持同乡京官印结(类似于担保书),并开具家族三代年岁履历,到大学堂报名处报名投考。当年八月二十五日举行考试,试题有经义、论题、算学、舆地策问、格致策问、西史策问、洋文题、绘图题等十二道。其中数学题有三道,今天看来非常简单。第一道是:“设有一块铁,每百斤中有铜三十二斤,问二十五斤重有铜几何?”第二道是:“今有火酒二十瓶,售价六元,问三瓶之价值几何?”第三道是:“有平方积七六一七六方寸,问每边长几寸?”二十九日成绩揭晓,一百多名直隶省考生中,丁开嶂总成绩排名第二。三十日复试,其中复试的算数题目是:“设有立方体积八十亿六千零十五万零一百二十五开方,问元数几何?”九月初一日揭榜,结果十八名复试考生中正取七名、备取七名,丁开嶂(丁作霖)名列正取第二名。两次考试的总成绩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1903年4月,清政府准备与沙俄订立中俄密约,接受俄国提出的无理条款。得知此讯,“4月30日,京师大学堂学生举行集会,助教范源廉与学生多人在会上演说拒俄,与东京一样,演说者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听讲者哭声一片。会议还起草力争拒约办法4款,通电督抚力争。”丁开嶂等67名师范生及6名仕学生一起,联名发出《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学生上书管学大臣请代奏拒俄书》,要求要求政府“力拒俄约”,并请代奏皇上,“联英、日以拒俄,措天下于安也。”第二天,学堂副总教习张鹤龄受命贴出告示,严禁学生乱议国事,这告示被愤怒的学生撕得粉碎。不久,丁开嶂他们又联名发出《公致鄂垣各学堂书》,要求动员全国各地的学生力量,一起呼吁拒俄。管学大臣见丁开嶂他们不能压服,于是禀告了慈禧太后,西太后震惊之余,派张之洞商办京师大学堂事宜,施以高压,令学生从此噤声。这次爱国运动是我国大学生因国家外交问题向政府请愿的开端,更是我国近代学生运动史上的创举。

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旅顺爆发。正当日俄酣战之际,5月,丁开嶂与同学江苏朱锡麟、译学馆学生奉天张榕偷偷出关,去东北组织革命军。朱锡麟创建了东亚义勇队,张榕创建了关东保卫军,丁开嶂创建了抗俄铁血会,“皆假借名义而为革命立基础也。”由于朱锡麟被捕,张榕潜逃,丁开嶂遂改名丁开山,用抗俄铁血会首领丁开山的名义,在上海《大陆》杂志上刊登檄文,传檄东北三省的绿林界共同起来抗击俄寇。檄文说:“俄人者,自咸丰以来,私移界碑,窃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以东,已为万国所不取、公法所不韪。近又虎狼蓄心,蛇蝎肆虐,踞关东三省俨为己有,奴隶我官府,牛马我人民,剥食我资产,淫掠我妇女。种种禽兽之行,人神共愤;色色野蛮之状,天地难容。”声称将“纠合海内外学生、将弁及直、奉、吉、黑四省之绿林领袖。痛心疾首,透爪裂目,必食俄人之肉,寝俄人之皮而后快……务使二十世纪之万国记载,大书特书曰:‘中国抗俄铁血会,大败俄罗斯于东清而后止’。”这篇檄文,充满了痛失国土的悲凉,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精神振奋。

丁开嶂的檄文发出后,东北三省抗俄铁血会组织了二十八路首领,他们在各地相继开展丁“田立本支台子之战”、“冷振东牛家屯之战”、“宋三霸狼头山之战”、“杜立山铁岭东南及辽阳西四十五里地之战”、“刘奎武沟帮子临近摩天岭之战”等一连串激烈的抗俄战斗,与俄军交战“二十余次”,给沙俄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日俄和约签订后,该会遂告解散。丁开嶂之子丁文隽在《先府君行状》中写道,“抗俄铁血会到处扰乱俄军,大小百余战,或负或胜,俄军病之,卒以败绩,事详当年上海《大陆》报《马贼仇俄记》。”丁开嶂的抗俄铁血会,据说是有史可考的的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学生社团组织,也是国内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生社团。

1905年,丁开嶂将抗俄铁血军改名为华北救命军,表示要救国之命、救民之命 。

1906年冬天,丁开嶂由商震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烟台支部,并创立革命演说堂,改名开嶂。

1907年三月二十一日,丁开嶂以毕业考试平均分数69.38分,排名中等的成绩从京师大学堂毕业,按例授予“师范科举人,以各部司吾补用”,丁开嶂被分发到吏部任候补主事。但他不愿做官,很快回到家乡,以戒大烟为名,创办北振武社,以此作为推翻清政府的机关。丁开嶂与秦宗周等革命党人在家乡南青坨村的三官庙,以唱戏的名义,广泛宣传。北振武社“成立之日,演剧号召,远近居民集结逾万”。丁开嶂“登台演说革命,闻者动容”。同时,发布《北振武社启》,阐发“强吾民”“强吾国”的宗旨。

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民军临时大元帅丁开嶂

北振武社成立时丁开嶂唱戏用的南青坨村古戏台

北振武社成立不久,丁开嶂将华北救命军改为革命铁血会,自己亲任总理,并分立京东、京北、边外、关东等四个支部,以北振武社所在地南青坨村为铁血会的秘密总部。

1910年3月,丁开嶂又考入了京师分科大学文学史专业学习。当年冬季,因为在学校里宣传革命,被校方开除学籍。

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铁血会已成为北方革命的中流砥柱。鄂军都督府在津成立后,丁开嶂被任命为铁血军长,在天津英租界小白楼设铁血会军部。丁开嶂担负起了北方革命团体的重任,奔走于北京、天津、保定之间,而以天津为主要活动基地,会同北方豪杰刘汝贤、马德润、刘星楠、陈之骥等,策划起义,得到广泛支持。于是有了“南有孙中山,北有丁小川”的说法。

1911年10月19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胡鄂公、孙谏声一道来到丰润南青坨村,与丁开嶂商议举行滦州暴动。不久,丁开嶂在天津法租界小白楼设铁血会军部,任军长。他召集众首领集会,建立四军部,约有军队9.5万人。1911年11月初,各路起义战士抵达滦州。滦州起义时,丁开嶂曾率军前往增援,因受阻而退回。滦州起义失败,北方军政府大都督王金铭遇害后,丁开嶂被推举为铁血会行军都督。1912年2月2日(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丁开嶂召集铁血会四军部在天津召开军事会议,被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临时大元帅,都督燕辽诸军事。会议决定精选三千名敢死队员潜入北京、天津,于旧历年除夕夜,全军举行起义,占领两地的官府衙门。后因清朝官员赵秉钓将此消息密告袁世凯,袁迫于形势,于2月12日强迫清宣统帝退位,铁血会全军起义的计划才自动取消了。鉴于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了,铁血会的使命已经完成,于是在1913年,丁开嶂将其自动解散了。

1913年,经中央临时稽勋局核准,鉴于丁开嶂在推翻帝制中的贡献,民国政府赠与丁开嶂头等丁级九鼎勋章,并任命为同盟会本部评议员。不久,农林总长宋教仁慕名邀请其担任农林部参事,丁开嶂辞而不就,声称“以教育英才为乐”,遂到河南大学堂担任教授。

1914年,丁开嶂因为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后,到奉天两级师范学校担任教授。期间,正好赶上日本以“二十一条”为据,准备在奉天各县遍设日本警察,东北当局不敢拒绝,但奉天人民特别是学生们群情激烈,坚决反对。于是推举丁开嶂为首领,组织抗日铁血会,发誓用鲜血与日人抵抗。日本人恐生巨变,只好作罢。

1918年,丁开嶂南下上海面见孙中山,“请示机宜”,孙中山“以北方革命重责相勉”。3月28日,丁开嶂再次致函孙中山,建议由孙出资一两万元,由丁开嶂出面,在“华北沿长城诸省”发动势力拥戴孙中山,“胜则拥先生为大元帅,败则先生不必露名。”结果,孙中山对此不感兴趣,在信上批示曰“不惶及此。”

1920年,陈炯明任福建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聘请丁开嶂担任了福建省教育厅长,丁开嶂为其“计划兴革,规模毕具”。几个月后,以政见不合辞职回家。从此以后,一心在家“研讨经史”,乐于农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突起,东北失陷。丁开嶂不顾年迈前往北京,与那里的爱国人士共商计策,并撰写了十万余字的《收复东北大计划》,自费刊印5000册,发往全国各地,于右任、吴稚晖、居正等纷纷作序,称赞他为“救国先锋,东陲保障”。许多民众读后“为之一振”。

1932年,国民政府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聘请丁开嶂为议员。丁开嶂在会上力主国共合作,坚决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会上没有一个人愿意联名签署他的提案,都说他迂腐,丁开嶂于是气得拍桌子走人。回家后,丁开嶂悲愤的作诗数十首、词数十阙。其中一首曰:“秋空澄碧,蟾影射重关叠户。霎时际炮响连珠,寒光涨满烟雾。天地长号鬼神哭,沈垣震似秋霆怒。痛龙沙鸡岭,随风化为尘土。当岁神州赤县,叹遍地洪流滥注。欲乘此窥我连疆,战云笼罩津沪。片时攫得申滨,不知惭大言狂叫。我将军表出雄风,胸吞如虎,咽鸣阵动,叱咤旗飞,将略空今古。人道是吴中项籍,气势惊风雨,马上横刀,阵前挥尘,飞机连坠甲车叠碎,虫沙猿鹤侏儒虏。记美欧观阵齐声助,纶巾仿佛。……”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丁开嶂壮志难酬,郁结于心,得了丹毒,整条右手臂都残了。他以左臂著书,写出了《天籁余音》《中国英雄大战史》《灰烬余翰》等著作,挥洒平生大志。据《天籁余音》记载,他回归家乡后称自己的住处为“独醒庐”,自号“卧虎先生”。每当寒月临窗,树摇疏影,万籁俱寂,他便正襟端坐桌旁,执笔行文,把自己的胸臆流入字里行间。

丁开嶂一生留下了近百万言的著作,有的靠私资出版印刷,有的则是手稿,其中有檄文、政论、诗词、文告及讲义等。可惜在日本侵入华北时,丁开嶂离家与当地革命志士结交,家人担心日军见书引祸,就将他两车多的藏书拉到村西焚烧。“先父回来后,痛惜万分,挥泪疾呼:‘毁书胜过毁我!’。”

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民军临时大元帅丁开嶂

丁开嶂书法


  1937年,67岁的丁开嶂在家中听到卢沟桥事变的消息,本想赶赴前线,怎奈烈士暮年,心有余而力不足。回顾半生戎马,丁开嶂俯首顿足,长叹“壮志未酬”,写下一首《水调歌头.国难》,可谓字字血、声声泪。词曰:“辽疆突陷落,四境起悲歌。不知宁粤墙阋,两府几时和。拔剑一呼风动,起舞天高月静,谁负鲁阳戈?天下吾儒事,奋起脱渔蓑。榆关溃,燕塞破,痛如何。凭高北眺,心头恨比乱山多。欲呼中原铁骑,踏陷扶桑万里,挟策莽奔波。对镜莫伤老,壮志挽银河!”

中华民国军政府北部民军临时大元帅丁开嶂

晚年的丁开嶂

1945年8月7日,76岁的丁开嶂在家乡河北丰润南青坨村病逝。

1946年2月16日,国民政府专门派国民党司法院副院长张继(字溥泉)送来褒扬令,对丁开嶂革命的一生加以褒扬。政府令曰:

丁小川早岁加入同盟会,致力革命,辛亥武昌起义之际,倡率冀辽察绥各省志士,遥为声援,促成光复。沈阳事变,著论收复东北大计,颇足振起颓流;旋参加国难会议,主张协力救国,尤具热忱;“七.七”事变以后,遁迹乡居,忠贞不二,卒以忧伤疾逝,良深悼惜。应予明令褒扬,用表旧勋,而彰潜德。此令。

丁开嶂有发妻张氏,继娶姚氏,生子四,长子丁绪鸿,早年在车轴山中学读书,后在东北特区警官高等学校毕业,曾任交通部平津铁路管理局警务处科员;次子丁越鸿(文隽),早年也曾在车轴山中学读书,后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曾任交通部平津铁路管理局文书课长;三子丁轶鸿、四子丁迈鸿生平不详。

喜欢不喜欢 (单选)
0
0%
喜欢
0
0%
不喜欢

刘天昌,字重辉,研究生学历,作家、历史学者。现任副县级科员,区政协委员。兼任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唐山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河北省诗书画院唐山分院名誉院长,唐山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丰润区作协副主席,丰润书院副院长,《唐山文史》编委,主要作品有《丰润旧事》《两广总督张人骏》《车轴山》《唐山民俗》《刘廷玑与红楼梦》《冀东抗日大暴动》,光绪版《丰润县志》(点注本)、《丰润古诗词会钞》(合编)等。其部分作品被国家图书馆、国防大学图书馆收藏。还著有儿童动画片《小英雄雨来》剧本并拍摄成功,著有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大清粤督张人骏》剧本。与中央电视台拍摄有七集电视纪录片《见证南海》,与国防大学拍摄有电视教学片《南洋策》,与江苏卫视拍摄有五集电视纪录片《南海纵横》,与北京卫视拍摄有电视纪录片《冀东大暴动》,与省、市、区电视台拍摄了多部纪录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