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百萬大軍爲何在清軍面前只堅持40天?

惡棍村大少


幾夥盜匪,賞心樂事誰家院?

明朝末年,遭遇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北方連續十三年遭遇旱災,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流民為了求得生路,聚而造反。關外女真滿族建立的後金政權也受到天氣影響,食不果腹,女真周邊都是窮鄉僻壤,只有明朝一個大戶人家可搶,因此女真頻頻放開膽進關搶掠。蒙古人在草原上日子也不好過,見女真人膽大活好,因此也加入了搶劫團伙,紛紛往投後金。

(明朝末年邊防危機)

如此內憂外患,偏巧大災之後又有大疫。自從15世紀後,氣候逐漸轉冷,明朝記錄裡一直都有疫情的介紹。明英宗時,京城就有大疫,于謙還曾前往河南、山東治理瘟疫;此後明朝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爆發瘟疫。到了崇禎末年,華北地區再一次爆發大規模的瘟疫。這一次瘟疫有記載稱是鼠疫,爆發時,華北平原南至廬州、北至京師,繁華鬧市為之凜然,有因瘟疫而絕戶者,人口減少一半以上。

(孫傳庭的痛,李自成很快就懂了)

李自成的憂慮

李自成在1643年擊敗孫傳庭,旋即佔領西安,在關中地區安排停當,開國建元。當時王朝末世,不知有多少地位和名聲都比李自成高的豪傑英雄,最終讓出身貧賤的李自成登上了歷史舞臺,難道不是天意嗎?李自成從造反起義到開元建國中間歷經14年苦戰,尤其在車廂峽之戰中,李自成僅以身免,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其能成事,他的膽略和魄力自然也非尋常人可比。

雖然當了皇帝,但是大明王朝還存在,大順政權的合法性仍然不足,於是李自成下令東征。這是王朝開國的慣例操作,也可能是李自成擔心他的部下失去了艱苦奮鬥的本性,而明朝是與他們作戰了十多年的老冤家,討伐的正義性讓李自成可以說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有可能是關中地區災情不得緩解,無法養活大軍,只好東出,打劫大明朝這個大戶人家。

(李自成東征:原本只是搶劫)

1644年正月,李自成誓師東征。一路征戰,也並沒有大的抵抗,大順軍輕易攻克多座堅城,只在在代州遇到了周遇吉的頑強抵抗,大順軍攻城十幾日,死傷7萬多人,李自成大怒,憤而屠城。直到進入北京,有很多士兵還掛著彩,就是在代州被打的。因為代州之戰過後,李自成就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了,一路上幾乎兵不血刃,來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是一座堅城,不管是土木堡之變裡的瓦剌,還是嘉靖時的俺答汗,還有前些年的皇太極,都沒有在北京城下撈到什麼好處。按說進軍如此神速,李自成的心裡應該開心才對,可是李自成卻愁眉不展。

李自成出身貧賤,他的士兵也多是貧民百姓,有一些戰鬥力的還是朝廷欠餉譁變的西北邊軍,數量大約有5萬,這些算是老營部隊。可即使是老營,從李自成郟縣之戰擊敗孫傳庭算起,也只是在李自成軍中待了1年多時間。其他的部隊可以都算作裹挾來的民兵,多數只為一口飯而當兵,缺少革命的堅決性。這樣的部隊,看起來很是強大,竟有百萬之眾,但是隻能做做樣子,震嚇那些不明底細的地方守將。

(東征路上很多城池不戰而降)

除了這些外,李自成從河南崛起到西安建國,再到東征北京,短短兩年時間,軍隊人數暴增,而根據地建設卻沒有相應的跟上來,農民軍作戰的流寇習氣很重,還沒有完成從起義軍到國家軍隊的建設,軍事紀律散漫,領導權威還停留在哥們義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時代。驕兵悍將,在打仗時是把好手,可是不聽調令的問題也很嚴重。農民軍內部有嚴重的山頭主義。這些內部問題,在有一個強大的對手的時候,還能在強大的壓力下保持團結;一旦強大的對手消失了,內部的矛盾就要開始激化了。

李自成從潼關東行,過焦作、經太原,走昌平,一路行來,各地望風而降。這其中有多少是真心實意擁戴他這個大順皇帝的呢?可能更多的只是在保存實力。李自成派出去接收的地方太多,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形成自己的基本盤,這種傳檄而定的穩定性顯而易見。李自成越往北京打,心裡越發虛。

(李自成憂心忡忡)

一路上,李自成舉目所見,都是大災過後的景象。李自成說的“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也是無奈之舉啊,因為大災後的華北地區,有人活著已經是萬幸,哪兒還有什麼餘糧供應大軍?什麼這些窮苦老百姓還指望著李自成大軍能夠開倉放糧呢。這一路殘破的景象應該是深深觸動了李自成,他體會到了大明王朝崇禎皇帝這個家難當。如果這個家讓他來當,他能做的比崇禎還好嗎?沒有糧食,有的只是災情、疫情。以前崇禎皇帝是官方政府,老百姓造反,反的是朝廷。如果把崇禎朝廷打散了,老百姓再反,反的可就是大順了。

(李自成一路所見盡是瘟疫橫行)

李自成愁眉不展地佇立在營房門口,看到門口又陸陸續續地抬走一些士兵的屍體,這些天疫情已經擴展到軍營了,每天都會有很多士兵死於瘟疫。當年孫傳庭遇到的各種問題,李自成如今也遇到了。

內憂外患之下,他沒有這個底氣去當大明朝這個殘破不全的家。同時,望著危聳的北京城牆,李自成也沒有多大的把握能一舉攻下。

議和,李自成也動過甩鍋的心思

因此他在破城的前一天給崇禎皇帝寫信,一點兒也沒有高傲的意思,而是大倒苦水,說自己起兵造反不過是吃不飽飯,現在兵臨城下也是迫不得已,時勢發展使然。不過,如果朝廷能夠封他做西北王,並且給錢百萬犒賞軍隊,他就可以撤圍而走,並且還可以同崇禎合作,一起對付關外的後金軍隊。

(李自成軍初進北京)

平心而論,李自成的要求不算過分。整個西北已經不為大明所有,崇禎只是承認既成事實;李自成大軍百萬,沒有百萬銀子犒賞,他也沒有辦法說服士兵們打道回府。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崇禎遲遲沒有回覆李自成的談判,是不信任李自成嗎?還是崇禎已經自暴自棄,這樣一個大爛攤子,誰來當中央政府都討不了好。崇禎其實一直沒有放棄努力,京師因為瘟疫影響,早已羸弱不堪,他調了三支北京附近的軍隊往援京師勤王,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

這些緊急措施都沒有能夠奏效,最先趕到的救援部隊一看李自成勢大,直接投降了。京城高官捐資,捐了半天只有區區數千兩白銀,果真是杯水車薪。不少王公大臣都已認定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李自成不過是又一次改朝換代。皇帝家遭了難,但是李自成要想管好大明朝的江山,官僚集團是李自成必須要的,因此將身家性命再押在一個快要倒黴的皇帝身上,萬一未來的新主子秋後算起賬來,估計就要跟隨倒黴的皇帝一起遭難了。

當真是牆倒眾人推,大明王朝養士300年,竟然淪落到這個結局?崇禎皇帝站在煤山上眺望京城,看到處處硝煙,賊軍狼奔豕突的景象,說道:諸臣誤朕。

助餉,飲鴆止渴的權宜之計

李自成進了北京,雖然有些欣喜,但是他更多的是不甘。此後,大明王朝在北方的包袱就全部在大順政權身上了。他立刻著人去查看國庫、太倉,果不其然,處處空空如也。大順軍有百萬之眾,人吃馬嚼,每天的消耗是一個天文數字。時間還只在3月19日,離夏糧還有百日,這怎麼熬得過?

一開始李自成還有意約束士兵遵守軍紀,可是沒糧沒錢,什麼樣的軍紀都不好使,沒過幾天,城裡發生了大順軍強搶民財、民女的事件,將領不能制。於是,大軍紀律瞬間崩壞,北京城陷入到無組織狀態。

(劉宗敏:“皇帝之權在你,考掠之威在我”)

明朝的官僚們自身難保,斗膽有幾個建議大順軍收拾軍紀,李自成當然知道問題出在沒有錢糧,於是就開始派士兵到官僚家裡去助餉。一開始還有商有量的,然後這幫官僚都是人精,半天磨不出一個銅板來了。農民軍脾氣暴躁的流寇習氣開始撕掉了偽裝,變得面目猙獰起來。哪兒有什麼正義之師,全都是求財的土匪。明朝官僚因此被下獄治罪的,縮在地上請求免死的,數不勝數。

李自成身居高位,自然知道朝廷以後還要指望這些明朝官僚來治理國家,因此勸說手下大將不要太過分。可是驕兵悍將哪裡還聽得進去?二號人物劉宗敏說:國家大事歸你管,考掠之事歸我管。意思是,現在不考掠這些人根本拿不出錢來,沒有錢,大順軍都沒有辦法開出軍餉,士兵就要譁變。現在這些髒事都由我來做,你就好好當你的皇帝吧。

考掠之威見到了成效,崇禎皇帝募捐了幾千兩銀子,劉宗敏竟然搞到了7000萬兩。這下,李自成也沒有話說了。這些尸位素餐的貪官,太不老實了。

大順軍終於有了軍餉,也穩了明朝的降兵降將的軍心,到各地任職的大順政權的官僚也都帶上一部分銀子充做當地開支,看似有了一個完美的開局。

可是官僚集團都被得罪完了,這些都是京官啊,各地的門生故舊,關係網之複雜,遠不是農民階層的李自成能夠想的到的。李自成把京官都給得罪完了,也就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地方官僚和士紳。大順政權在開局時就已經失去了“民心”。

可是這也是當家的難處,發不出軍餉就要跟崇禎皇帝一樣倒黴;得罪官僚集團拿到軍餉,會為政權的未來樹立更加的強大的敵人。一個是近憂,一個是遠憂,站在李自成的角度來看,只能先把眼前的難關過去再說,至於以後,誰知道?

追餉的過程,還產生了另外的嚴重後果,大順軍的軍紀徹底的敗壞了。這些農民軍們,哪兒見過這麼多金銀,哪兒見過這麼多美女,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不就是為了今天嗎?

(大順軍在京城殺人放火)

劉伯溫第一次面見朱元璋時就曾說過農民軍有九惡:“所謂的九惡,就是歷代農民起義都不曾避免的九條錯誤。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二惡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惡時降時反,相互猜疑;四惡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五惡掠人妻女財產,只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六惡為將者心胸狹隘;七惡為士者缺乏訓練,作戰形同群毆;八惡勝時聚集,敗時作鳥獸散;九惡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朱元璋曾大力整頓軍紀,在北伐前已經將軍隊變成國家軍隊,正義之師、仁義之師。李自成的農民軍顯然不是,他們雖然佔據了大明王朝的京城,但顯然還是一夥盜賊的行徑。

李自成起事以來,一直以推翻大明王朝為自己軍隊的最高目標,如今京師都已經佔領,革命就已經成功了,驕躁之氣頓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早就沒影兒了。此外,史載,李自成大軍過處,都留有瘟疫,百萬大軍減員嚴重。據說這種瘟疫是鼠疫,通過跳蚤傳播。大順軍軍營所在附近,都感染了瘟疫,士兵大量減員。

禍不單行,吳三桂一怒為紅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劉宗敏看上了吳家的財富和吳三桂的小妾,於是不顧統戰工作原則,強行納之。吳襄本以為有兒子吳三桂在山海關外,必能使賊人投鼠忌器,沒成想這些賊人竟不按常理出牌。吳家是軍功世家,在遼東勢力很大,早有家丁報與吳三桂,歷史的走向就在這裡出現了偏差。

李自成發現後,多方安撫,又是送銀子,又是讓吳襄再寫一封招降書信,結果吳三桂不為所動,發誓要為大明王朝死節,並效仿申包胥哭秦庭,向多爾袞求救。

李自成見勸降無效,於是想武力逼降。李自成對自己的老營部隊的戰鬥力還是很信任的,傾起精銳之士,大舉壓向山海關。

(吳三桂求援多爾袞)

後金方面,皇太極剛剛去世沒幾個月,滿清內部權力剛剛洗牌,多爾袞權力並不穩固。當天聽到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消息時,就預料這是一個潛在難逢的大好機會。在范文程的建議,悉起全國14萬兵準備進關爭奪天下。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崇禎敗的如此乾脆利落,連一點掙扎都沒有。農民軍佔領了京師後,多爾袞進退不決,徵求對農民軍頗為了解的明降將洪承疇的意見 。洪承疇堅決主張攻打北京,表示清軍與農民軍大戰必能獲勝。多爾袞聽後深受鼓舞,決定取道蒙古入關,準備攻打北京。

形勢發展的真是出乎多爾袞意料之外,因為沒過幾天,吳三桂的使者來了。多爾袞得吳三桂想借兵後,雖驚喜交集,卻不露聲色,許諾援兵,同時提出條件:吳三桂率兵投降清朝。吳三桂猶豫不定,他只是想乞師助剿,並沒有想過投降的事。

(吳三桂進退兩難)

在吳三桂猶豫的當口,李自成親率大軍8萬攻打吳三桂(有說20萬,有說10萬)。情勢緊急,吳三桂還是沒有鬆口當漢奸,只是催請多爾袞速速前來。為了防止農民軍佔領山海關,多爾袞下令清軍日夜兼程前進。當清軍終於到達距關城10裡的地方時,吳三桂已與農民軍在激戰。據守山海關北翼的吳軍向農民軍投降,吳三桂的軍隊已呈崩潰之勢,而此時清軍卻一直止步不前。吳三桂多次派人前去敦請進兵,但多爾袞就是按兵不動,他要迫使吳三桂親自出馬,將“借兵助剿”改為“投降清朝”。

(多爾袞當年也只是30出頭)

吳三桂只好點齊將官精騎,出關突圍,一口氣馳至歡喜嶺。1644年5月27日,多爾袞許諾給吳三桂裂土封王,世襲罔替。吳三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雙方達成協議,吳三桂當了漢奸。隨後,吳三桂率將返回山海關,按約定率5萬餘人出戰,同時下令開城迎兵。

時至中午,山海關戰場在大風中飛沙走石,當吳軍與農民軍酣戰之時,進入關城的多爾袞下令突擊,清軍如弦上之箭銳不可當。李自成立馬於高崗之上,見一白旗軍衝破農民軍陣勢,正驚異之際,一僧人跪在他的馬前,說:“為白旗的騎兵不是關寧兵(指吳軍),必是滿洲兵,大王趕快回避。”

李自成下令撤退,隨後一言不發,策馬下崗西走,不時地回頭完整被清軍和吳軍夾擊的老營部隊。

這時,比較尷尬的是之前已經投降農民軍的吳軍了,剛接受農民軍的領導還沒幾天,衣服還沒來得及領,就在胳膊上綁著一條白布來表示歸屬,結果農民軍又被擊敗了——這該怎麼算?重新恢復原來的編制嗎?

李自成精銳盡失

李自成在山海關一戰中損失數萬人馬,這些都是老營精銳,底子是李自成的3000親衛,骨幹是大明朝西北邊軍,是李自成隊伍裡最能打的部隊,一直充當尖刀使用。此一戰,全軍覆沒。

回到北京的李自成,立刻點起百萬人眾——如此臃腫龐大的軍隊,保守瘟疫的折磨,開始緩緩離開京城,往西北潰退。因為能征善戰的部隊已經在山海關損失殆盡,此後的李自成也一直處於捱打的流動作戰的狀態,一直也沒有能夠從這百萬軍中再次訓練出一支堪比老營的精銳部隊。因此,與清軍接戰,往往一戰即潰,不斷敗走。隨著大軍的不斷轉進,瘟疫不斷流行各處,最終,李自成的大軍在瘟疫和清軍的追擊中迎來了他的末日——失去了國家機構,重新回到了遊擊作戰的流寇的狀態,而李自成本人也在九宮山被當地農民武裝殺死。

一代本可以走向巔峰的梟雄,以如此荒唐的方式,死於非命。

奇怪的是,李自成的軍隊不斷因瘟疫減員,可是清軍卻好似沒事人一樣,一點不受影響。有人研究說,因為清軍騎兵多,跳蚤不喜馬味,因此就躲著清軍走。農民軍都是步兵,因此瘟疫橫行。看來,這冥冥中都是天意如此安排。

清王朝的軍隊開進了北京,這些明朝官僚們又一次轉向了投效的對象,有一些甚至是剛剛從大順軍的牢獄裡被釋放出來,兵荒馬亂的,有幾天沒人管他們死活,差點被餓死。他們的同僚有很多已經在清王朝謀了差事,像太師洪承疇,如今見面,也不覺得尷尬,可能還會有一種劫後餘生的喜悅吧。

隨後,他們建議清王朝的統治者祭天、登基、修史、祭孔,完成了王朝開元的一系列工作。


而知而行


史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克西安,正式定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以該年為永昌元年,並將西安重新改稱為長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稱新順王。

同年2月,大順軍兵分兩路浩浩蕩蕩地殺向北京,一路由早已經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內的的大將劉芳亮率領,從平陽府(今臨汾)過陽城,翻越太行山後進入河南北部,先後攻克衛輝(河南汲縣)、彰德(安陽)等地,然後進入河北,再經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目的是阻擊、牽制明朝南路援軍。另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渡黃河,取太原,傳檄各州縣,控訴與揭露朱明王朝的種種罪狀。山西饑民紛起響應,各州府相繼被大順軍攻克,自成率大軍乘勢北上,經過大同、宣府(河北宣化)一路南下,於3月18日開始圍困京師。次日,大順軍開始攻城。在明宮太監的接應下,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景山),立國276年的明王朝滅亡。

大順軍佔領北京後,北方的明軍基本被消滅殆盡,真正的勁敵只剩駐紮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麾下的關寧鐵騎了。李自成雖然已經意識到吳三桂手握重兵,佔據著邊防重地,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但內心卻有些輕敵,他僅僅派一員明降將唐通和另一位明降臣、原兵部左侍郎左懋第攜帶金銀緞匹前往山海關招撫。

正舉棋不定的吳三桂先接受了招撫,準備率部進京歸降李自成,後來聽說大順軍的驕兵悍將在北京嚮明降官追餉,拷掠、殺戮甚慘,又聞愛妾被搶,家屬被拘,遂返回山海關據險自守,以對抗李自成,並向清軍求援。李自成勃然大怒 ,親率20萬大軍東征,權將軍劉宗敏、大將李過隨徵,4月21日大順軍逼近山海關。為防止吳三桂往東退逃,李自成出奇兵2萬繞到吳軍背後,自己率主力從西面合圍夾攻。李自成人多勢眾,吳三桂漸感不支,正在動搖之際,埋伏在周邊的清軍聒噪著大舉殺出,原來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降書後立即集結大軍晝夜不停地趕來援助,並隨即投入了戰場。清軍如狼似虎,大砍大殺,大順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因兩面受敵,加上眾寡懸殊,農民軍被殺的大敗虧輸,全線潰敗,李自成引殘部狼狽退回北京。

闖王出師不利,討伐吳三桂大軍慘敗而回的消息引起北京人心惶惶,京師秩序隨之大亂。

明朝的降官們本就對農民軍在京城裡燒殺搶掠、胡作非為十分不滿,於是紛紛出城南逃,各地的明降軍以及官紳土豪們也紛起反叛,率部襲擊農軍。

面對極度不利的形勢,李自成於永昌元年(1644)4月29日倉猝即帝位,第二天就倉惶離京南下,從山西進入陝西,試圖以老家陝西做為根據地,以圖他日東山再起。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短短42天。清軍卻不依不饒,以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作前驅,沿路銜枚急追,大順軍屢次受挫,被迫轉戰至湖北東南部的叢山峻嶺中。9月大順軍餘部開至通城九宮山,遭當地鄉勇偷襲,李自成生死不明,不知所終。

橫掃明軍如卷席的李自成大順軍,面對清軍卻一觸即潰,這是為何?擁百萬大軍的李自成在京城裡只做了短短42天皇帝夢就被迫離開,之後損兵折將,狼奔豕突,早已不復往日之勇。主要原因是大順軍進京後驕傲自滿,迅速腐化,導致戰鬥力急劇下降。史載,大順軍進京後,將領們霸佔了前明王公貴族們的豪華府邸,士卒們則到處搜掠錢財、婦女,“子女玉帛,盡供其用”,出現了嚴重腐化與軍紀敗壞的頹象。山海關一片石血戰,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聯手夾擊下,大順軍先勝後敗,損失過於慘重,之後官兵皆畏清軍如虎,只要看到辮子兵追殺過來,大都望風而逃,毫無戰心。因此,大順軍進入湖北後,在清軍的追剿下,屢戰屢敗,將士戰死或逃亡者日眾,到九宮山一帶時,百萬大軍只剩40餘萬了。

1944年,毛澤東曾經將郭沫若撰寫的討論李自成進北京後驕傲腐化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作為黨內整風學習的必讀文件,用李自成的興衰得失提醒全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重蹈明末梟雄李自成的覆轍。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李自成百萬大軍為何在清軍面前只堅持四十天?看看他最後關頭是怎麼說的這是他留存至今的手諭: “山海關吃緊,吳逆進逼,著令高一功見諭,速率所部馳援。”永昌元年七月十日。可見當時戰事有多吃緊,李自成面對吳三桂,已毫無反擊之力,可以說潰不成軍,尋求支援。他為什麼帶著如此之多的軍隊,上百萬推翻大明,卻敗在山海關呢,短短四十天,一路潰敗,一路逃亡。成功肯定有原因,失敗肯定有結果,先看看他的是怎樣撐起一片天,最後把他從神壇上拉下來的,首先從他起事陝西說起。


征剿農民軍多年西北總督的孫傳庭,孫傳庭的攘外必先安內諫言沒有得到認可,反而被打入獄。崇禎帝將明軍精銳都調到東北而留給他的卻是些老弱殘兵,孫傳庭曾經轉戰西北,他的狡黠,多謀,果斷使農民軍處於險境,農民軍最高領導高迎祥被他俘殺,但正當崇禎帝再此啟用他時,李自成勢力已經發展壯大,在潼關一戰中孫傳庭全軍覆沒,這就是李自成勇氣可嘉的時候。


開始了撈第一桶金,建國立業。李自成經過此戰後,建國號大順,於是開始一項爭奪大明江山的歷程,第一個進軍路線就是山西三關,打垮明朝以北駐長城的軍事力量。主要目的就是為進軍北京掃除障礙,以防止他們切斷後方退路。其中,在寧武關,闖軍受挫,遭受有史以來以來最大的傷亡,損失了近七萬,作為守關明軍悍將周遇吉,也最終不敵闖軍猛烈進攻,他的全家隨全軍集體陣亡戰場。


已經有消極念頭,擔心自己駕馭不了這個龐大的明帝國。經過此役,李自成心灰意冷,有想退回陝西的想法,突然一次事件改變了歷史走向,去往北京的一方統帥被寧武關一戰嚇破了膽,主動投誠大順軍,圍攻北京城,面對高大的北京城牆,心情由愉悅變得沉默,在他內心裡,他沒有考慮,將來要做什麼?而最想的就是回自己熟悉的土地陝西,於是他寫密信給崇禎帝,條件很豐厚,只要承認大順國,解京師之圍,退回陝西,做自己的西北王就可以了。而倔強的崇禎帝看到這得來不易的好消息,明朝生死存亡就決定這一刻,一向期望拯救明帝國的崇禎帝這時候居然回絕,怎能和賊寇談條件,聲言要與大明共存亡。北京城下一輪輪火炮其發,太監和庸臣們被嚇的打開城門。崇禎帝逃往萬歲山上吊自殺。


李自成開始收買吳三桂,他知道這個人的價值,左右戰爭的勝利,可惜他左右不了形勢,認清不了利害關係,任局勢發展。李自成成了北京紫禁城的主人,他被眼前具有帝王絕對權利的金黃色寶座所痴迷,妄想大順帝國能千秋萬代,但是眼下大明長久的外患滿清著急了,他一步步將橄欖枝伸向起關鍵作用的吳三桂。大明朝已滅,吳三桂正如喪家之犬,手握十五萬明朝精銳阻隔於滿清於關外。李自成為了籠絡他,送去四萬兩白銀和高官厚祿,當吳三桂接防後,準備啟程投誠,突然一次事件讓他降而復叛,吳三桂將大順交接山海關駐軍殺的片甲不留。最致命原因是李自成的部將霸佔吳府,搶奪吳三桂的愛妻,還將吳府全部家丁打入大牢,嚴刑拷問。李自成知道事態嚴重,嚴令放了吳家上下,還讓其父親寫了一份勸降信。遠在邊關的吳三桂並沒有領情,將使者人頭送了回來,李自成這下怒了,大順要養百萬大軍,軍費從哪裡來呢,一不能搶,只有搜刮鉅富官紳,那送給吳三桂白花花的銀兩隻能算打成水票了。


這時的大順,已在北京失去了鬥志,小農思想使他不再去為李自成賣命,可李自成試圖改變一切。其實李自成那時也沒有能力改變目前局勢,所做所為的那位部將算大順二號人物,他叫劉宗敏,李自成奪鼎天下,打仗殺敵主要還是靠他的勇猛,為了爭取決定歷史關鍵的籌碼,吳三桂。李自成以防止將帥離心不敢親自勸說,而是派自己心腹去數次勸說劉宗敏,本身莽夫出身的劉宗敏根本就不賣李自成的賬,還出狂言:“皇帝之權歸你,拷掠之威歸我!” 李自成沒有抓住時機,而任由其發展,曾經驍勇善戰的大順軍在北京還不到一個月時間已經軍紀敗壞,喪失民心。他曾想派兵出征山海關,但是有些心懷異己的將領不從號令,眼前的富貴讓那些將領無心為那個坐在龍椅上的皇帝賣命,他們沒有坐天下的準備,而想家財萬貫回家享福,這一刻歷史天平已經倒向滿清,和談已不可能,李自成現在所做的只有發兵征討,原定在太極殿登基儀式被取消,為了抓住時機,杜絕吳三桂與滿清勾結,李自成御駕親征。


倉促應戰,早已失去戰機,這次應戰是場賭博。這次李自成率近五十萬分兵兩路急赴山海關與吳三桂決戰,已做好充分部署的李自成將吳三桂十三萬精銳團團包圍,圍繞羅城,廝殺了整整一天,吳三桂軍已經招架不住,不料清軍早已埋伏在附近,二十萬撲向李闖大軍 ,李闖軍從來沒和清軍交過手,一遇到辮子軍,亂了方陣。面對兩面受敵的李自成玩弄計謀也玩不過一個區區的吳三桂,改變戰法急於求勝的他最終不敵滿清軍。 李自成倉皇而逃,返回北京後,不忘記報復吳三桂,為了撕下他叛逆的面紗將吳三桂全家滿門抄斬。


由於實力懸殊 ,李自成改變不了改變不了當前的局面,敵人更是以閃電般使進攻他們無力反擊。多爾袞為了速戰速決,徹底消滅大順軍,分兵兩路日夜兼程追擊李自成。“清軍勢大,城中人心未定,我軍不可久屯在此,不如退回陝西,以圖堅守。”自此兵敗如山倒,由北京退回西安,又退到湖北,李自成的另一支張獻忠的四川大西也遭到埋伏,被圍殲。清軍在短短四十天就以起家二十萬消滅了農民軍上百萬,馳騁中原大地,接著南明也被消滅,統一中原在此一舉。 皇帝對他來說只是短暫的美夢,夢醒後,什麼都沒有了。曾經不可一世,驍勇善戰的李自成,沉浸在享受皇帝夢魘時,卻沒想到只是曇花一現,被塞外的清軍給消滅,同樣反覆無常的吳三桂又開始叛亂被康熙帝給鎮壓,兩者的失敗歸結於他們一種壯舉面對明清兩朝,然而清朝不是明朝,最終換來同一種結果。

自己不努力,只有把天下拱讓給別人。清朝成功接管中原政權,坐擁滿清權利的攝政王多爾袞迎接孝莊太后和順治帝從盛京遷都北京,宣佈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李自成敗亡三十年,只剩下最後一個棋子清帝國,相反越做越大,康熙時清軍跨越外蒙與準噶爾汗國交鋒,南收臺灣,西進西藏,北拒沙俄,那時清朝才開始走向鼎盛。


龍文說史


“李自成百萬大軍為何在清軍面前只堅持40天?”

先辯解一下,李自成第一次與清軍交戰的時間是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地點是在山海關外一片石。此前一日,李自成的對手是吳三桂的遼軍,李自成本來已略佔上風,但因清軍的加入,兵敗如山,匆匆撤回北京。四月二十六日,逃回到北京,部眾僅三萬餘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倉皇逃往西安。

這個過程前後僅八日,顯然不是題主所說的四十天。

其後,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西、陝西均有抗擊清軍南下,其中,單就潼關之戰就打了一月有餘,而當李自成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入襄陽,乘舟東下,取武昌,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麓身亡,時間已經到了1645年五月。

即李自成的大順軍與清軍交戰長達一年之久。

那麼,李自成“只堅持40天”之說根本就不成立。

還有,說李自成以百萬大軍對抗清軍,這裡說的“百萬”有沒有問題呢?

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軍進取北京,其在平陽以倡義提營首總將軍名義所發佈檄文,稱“本首於本月二十日,自長安領大兵五十萬,分路進徵為前鋒。我主親提兵百萬於後”,合計總兵力是一百五十萬,聲勢嚇人。

但是,李自成在襄陽開設軍府,建軍制,據載有軍兵六十萬人。在西安建國,許多材料都說其有馬兵六十萬,步兵四十萬,合起來是百萬人。

好吧,就以百萬人算,則李自成進取北京的東征軍就絕對不可能是一百五十萬,說一百五十萬純屬虛張聲勢。

聯繫一下當時的形勢,李自成部將白旺在襄陽、袁宗第在河南,均分領了一部分兵力,西安也留守有兵力,則李自成的東征,並非傾巢出動,人數大概也就二十萬人左右。

所以,說李自成百萬大軍在清軍面前只堅持四十天,也是有問題的。

換句話說,李自成雖然有一百萬軍隊,但也不是把一百萬軍隊一下子甩出與清軍拼生死的。

辯解過題主提問問題中的兩個硬傷,再來回答李自成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打不過的原因可以扯得上很多,比如士氣啊,鬥志啊,人心啊,還有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思想上的等等問題,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一點:李自成軍的戰鬥力很水,根本就不是清軍的對手。

這樣說,肯定很多人不服氣:李自成軍的戰鬥力水,怎麼又滅亡了明朝?

老實說,明朝被關外滿清一輪輪暴揍,特別是松山大戰後,精銳盡失,元氣已虧,國內的起義軍又反覆可勁地折騰,那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

沒聽說過一根稻草壓死駱駝的諺語嗎?

李自成東征,表面上鬧騰得咋呼呼的,實際上,所起到的只是一根稻草的作用。

說李自成軍戰鬥力水,也體現在這次東征的寧武關之戰中。

前面保守估計李自成這次東征的人數是二十萬,但在寧武關遭遇到明總兵周遇吉帶領的四千人的抵抗,屢徵不下,且傷亡慘重。

可笑的是,李自成對外宣稱自己是領一百五十萬大軍親征,在周遇吉這四千寧武兵面前,竟然蔫了,打算退回西安。

是手下將領苦勸,說:“我兵力百倍於彼,只要以十攻一,輪番攻打,絕無不勝之理。”最後二十萬人實行三班倒,施展車輪戰法,猛攻了四晝夜,這才攻陷寧武關。

鑑於自己軍隊戰鬥力太水,李自成實在沒信心繼續東征,對眾將說:“寧武關雖被攻破,但我軍將士死傷頗多。自此到達北京,還要歷經大同、陽和、宣府、居庸等軍事重鎮,皆有重兵把守,倘若都像寧武守軍一樣,我軍還能剩下一人嗎?不如暫且先撤回陝西休整隊伍,徐圖後舉。”

李自成是這樣說的,也是準備這樣做的,他都已經定下了班師日期。

只不過,明大同鎮總兵姜瓖、宣府鎮總兵王承蔭的降表相繼送至,這才讓李自成重拾信心,鼓勇前行。

李自成的軍隊,數量雖然巨大,但大多是由亂民、饑民臨時拼湊而成,沒有經過系統軍事訓練,在士氣旺盛之際,仗著人多勢眾,打仗往往一擁而上,佔據了上風自然還可以,但稍現頹勢,就會四面崩盤、一鬨而散。

山海關外一片石的大戰便是如此。

剛開始,二十萬人欺負吳三桂五萬遼兵,表現還不錯。當多爾袞揮動十萬清兵殺出,這二十萬人心膽俱裂,一聲“風緊,扯呼”,立馬潰不成軍,結果只有三萬餘人逃回到北京。

不瞭解實情的人會問:李自成為什麼不佔據北京城與清軍抗擊?

二十萬人都潰不成軍,三萬人不趕緊跑路,留在北京等死?

後來李自成棄西安、走襄陽的情況也類似。

所以說,李自成軍的戰鬥力很水,只是烏合之眾,遠沒人們想象中的強大。


覃仕勇說史


這個題目有兩處錯誤。至於題主的意思是,李自成為什麼會在清軍面前失敗?我一個個來分析吧。

1、李自成的“百萬大軍”

李自成的部隊屬於流動作戰,靠劫掠和追髒助餉解決軍事供給問題。由於沒有穩固的基地,所以士兵將領都是拖家帶口,並且沿途裹挾。所以會看著人多,有個幾十萬之類的。

(是一次重要決戰)

在李自成佔了西安、收服三邊,那時候號稱“百萬”。實際戰鬥兵員也就二十萬上下。(研究表明,明朝的戰兵在最多時候,全國有30-40萬。)

一方面是號稱“百萬”,一方面是大量的隨軍家屬。反正沒有百萬大軍。

2、堅持四十天?

從三月十九日進京到四月二十九日離京,李自成確實在京師呆了四十天。

清軍出兵在四月初,之前雙方只有一次不成功的書信往來。怎麼能說在清軍面前堅持了四十天呢?

(清軍南下)

而且到了九通山李自成才死亡。且在1644年底,農民軍還有一次規模較大的反攻。

3、李自成為何打不過清軍?

大致有三個層次:

第一:大格局方面。清軍的崛起本身就是內亞格局變動,進而引發明朝內憂,清軍的幾次入關與明的大戰,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農民軍的命運。可以說農民軍本身是內亞格局變動的副產品。

第二:政權成熟度。從部落小貴族到努爾哈赤、皇太極,清朝的政權已經歷經三代,而且有雄才大略的多爾袞執政,正是發揮遊牧、狩獵、農耕多元政權優勢的時候。而農民軍政權草創,根基不穩。

(八旗確實驍勇善戰)

第三:軍事作戰能力。相對而言,統帥指揮力,將領把握戰場能力、騎兵戰術、步兵作戰能力、步騎炮協調作戰能力,農民軍俱不如清軍。在大的會戰中,不出意外很難取勝。

總結:

李自成沒有百萬大軍,也不是抵抗了40天。他被清朝擊敗的原因有歷史格局變動、政權建設程度、軍事作戰能力等諸多原因。

參考文獻:

《明末農民戰爭史》、《明檔》、《清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首先糾正一點,李自成的大順軍及後來改稱為忠貞營的大順餘部,從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在山海關外初戰被偷襲失敗到永曆十八年十二月忠貞營的最後據點老木崆被攻破,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等先後被俘殺。大順軍堅持抵抗前後達二十餘年,成為堅持時間最久的抵抗力量。只是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面對清兵時,仍然是一敗再敗,雖然之間數次反擊獲勝,但終究還是難以扭轉大勢,直至最後李自成敗亡退出歷史舞臺,這算是大順軍堅持鬥爭的第一階段。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一階段內李自成的成功與失敗為什麼轉變的那麼快。



首先是大順方面

在軍力方面,崇禎十四年攻克洛陽進入河南,李自成所部迎來了大發展。並且根據部下來源複雜,戰力有高有低的情況,李自成以五重戰陣法應對明朝官軍的進剿。所謂五重戰陣法,就是將所部由戰力高低分為五重,外為飢兵、次步卒、次騎兵、次驍騎、老營家口居於內。與官軍戰,官軍往往只能攻破二重或者三重,然後驍騎與老營精銳就會反擊精疲力盡的官軍。就這樣無數的明朝官軍被李自成的這種戰法給玩慘了!

在經歷了三次開封大戰、兩次與孫傳庭部的會戰、又於朱仙鎮以堂堂之陣擊潰明朝援軍二十餘萬。數次大戰的錘鍊使得李自成部的軍事實力已經空前強大,並且野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其實李自成絕非只是我們瞭解的那樣,是個草莽英雄。雖然李自成的發展壯大是從崇禎十四年開始的,但是預感到明朝大勢已去的李自成很快就開始了為自己以後奪取天下做準備。首先就是打出了三年免賦的旗號來爭取人心。又於崇禎十六年開始在荊襄地區建立政權。這一時期由李自成派官管理的地域北至黃河南岸,南達湖南安鄉、華容一帶。在完成這一地區的政權建立後,李自成就立即著手開科取士以選拔人才,首批參加考試者有九十人。同時李自成又命令所控制的各地區考取生員,擇其優者送往吏部備選。藉著對知識人才的選拔,李自成開始了與士人地主的妥協與融合的進程,只是這個進程太慢了,以至於最後李自成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軍事方面,鑑於屢次大戰已經為李自成錘鍊出了大批精銳。於是李自成就根據形勢的發展將所部分為專職攻城野戰的五營與負責鎮守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的守備部隊。戰力較強的五營即權將軍劉宗敏、田見秀統領的中軍營;制將軍劉芳亮統領的左營;制將軍劉希堯統領的右營;制將軍袁宗弟統領前營;制將軍李過統領的後營。根據李自成進攻大明京師的兵力以及後來準備於陝北應對阿濟格部的兵力我們可以判斷出,劉宗敏與田見秀統領的中軍營兵力在三十萬人左右;劉芳亮統領的左營兵力在十五萬人左右;袁宗弟與李過兩營應該在二十到二十五萬人左右;劉希堯所部兵力不是很清楚,但應該也不會低於十萬人。光這五營合計精銳野戰力量就在八十萬左右,如果再加上鎮守荊襄地區的白旺部精兵二十萬與各地守備部隊。由此說李自成擁兵百萬只少不多。

在開始攻擊大明京師之前,李自成已經佔據了陝西、甘肅、河南西部與荊襄地區。並且由荊襄徵收田賦開始,李自成已經開始了由起義軍向皇朝統治者的轉變。所以說在進攻大明京師前,李自成的各項準備工作還是可以的,軍事力量也是相當強大的。但為什麼看似強大的李自成,面對清兵之時,僅僅堅持了不到一年就全線潰敗,戰歌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佔據大明京師後,李自成主要乾了這幾件事:爭取吳三桂,控制山海關;拷掠前明文臣武將;遣官分兵收服直隸、山東、河南的各州、府、縣。戰歌認為這其中李自成所做的唯一一件對的事情就是要控制山海關。

首先就是認識到了清兵的戰力,但是卻犯了一個當時所有人的一種共識性的錯誤——以清的人口、兵力,想要入主中原絕對不可能。這一點由李自成極其重視山海關的歸屬,但在關鍵的山海關之戰時,對於十幾萬八旗大軍已經進入山海關並且運動到戰場附近竟然一無所知。導致在吳三桂即將堅持不住的時候,被清兵突襲,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從山海關一戰的經過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大順軍此時的戰力已經相當強悍。要知道之前的戰爭中,幾千關寧鐵騎就能攆著十幾萬逆軍跑,此戰吳三桂是難以抵擋幾乎就要被戰敗。如果這個時候處於全盛狀態的大順軍面對戰力已經開始下滑的清兵,誰勝誰負還真不一定?

其次就是分兵。李自成在佔據京師後,很快就向新佔領的山西、河南中東部、直隸、山東各州、府、縣派遣官員跟兵力。李自成用於進攻大明京師的部隊分為兩路共計五十萬,號稱百萬。這五十萬人全部都是五營精銳,由於對清逐鹿中原的認識不夠,所以在佔據京師後,並沒有將兵力集中起來,而是派往各地,其中要地千人、府縣數百。這就造成了兩個很嚴重的後果:一是在關鍵的山海關之戰中,李自成只能調集十萬人;二是這分散於各地的守衛力量,在李自成於山海關戰敗準備退出京師時,很快就被各地的擁明勢力各個擊破剿殺殆盡。出發時的五十五大軍,最後能跟著李自成回到陝西的不超過十萬。可見這個失誤對於李自成所造成的損失有多大。

最後就是這個拷掠的問題。由於三年免糧口號的提出,大順的糧餉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怎麼解決,只能從士人地主那裡想辦法。這要是放在天下只有大順一家獨大的情況下,也不算什麼大問題。但是遇到明末那種紛亂複雜的局面,士人地主所擁有的人才、宣傳能力、錢糧等就成為了決定天下歸屬的極其重要的砝碼。失去了這個砝碼,李自成註定要退出爭奪天下的賽場。

此外還必須要說的一點,就是李自成對於投降的前明將領,既無手段以拉攏,又無己方得力人員前去改編、監視。這就使得後來李自成退出京師,撤回西安之時,這些人紛紛叛亂,使得大順的山西、河南防線被撕開了一些大口子,根本就沒有起到遲滯清兵的作用。

這些失策最終導致李自成失去了剛剛佔據的京師,可是在陝西、甘肅、荊襄,李自成還擁有龐大的勢力。可為什麼連這些經營已久的老根據地也沒能守住,我們接著往下看。

其實在山海關敗給清兵的大順上下是很不服氣的,靠偷襲算本事?有能耐咱們以堂堂之陣正面對壘,再看看誰勝誰負。退守陝西的大順並沒有坐以待斃,在穩定了形勢後,很快就從陝西向山西、河南發動了局部反擊。這個時候,清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派出兩路大軍分別攻擊大順和南明。這就有點過分自負了,通過懷慶之戰,清認識到李自成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於是立即改變部署,兩路大軍齊齊壓向了大順。相比於南明那些面對民族危亡為了一己之私內鬥不止的所謂大臣們,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絕對值得我們敬佩,因為他們勇敢的接過了救危救亡的大旗。

得知阿濟格京大軍前來,李自成等大順高層首先想到的不是逃跑而是積極謀劃,希望能在陝北與阿濟格大軍決戰。為此,李自成令大順的精兵猛將盡數北調,準備接下來的大戰。可是就在部署完畢,大順方面卻猛然發現,多鐸突然出現在自己防備空虛的陝西、山西、河南交界處。這就是李自成的另一個失誤之處。不知是清兵的隱蔽能力強還是李自成的信息渠道、偵查能力太弱,在兩次關鍵之戰中,都沒有及時、準確的探知到清兵的動向。反而清對於大順內部的虛實、兵力調配等重要信息瞭如指掌。不僅如此,在得知多鐸部也轉向直奔自己後,李自成等大順高層並沒有及時的做出什麼戰略調整,反而待在原地十天毫無反應。就這一項,高下立判,面對局勢的變化,能否做出及時、正確的調整,就決定了最後的勝利。

就這樣從大順永昌元年正月定都西安到永昌二年正月李自成正式放棄西安南逃,面對清兵,李自成和他的百萬大軍竟然只堅持了不到一年。應該看到大順方面並非戰力不行,這一點從懷慶之戰和後來改稱為忠貞營的大順餘部在堵胤錫的率領下於湖南多次擊敗敵人就可看出。其實李自成做的一切,如果放到沒有外部威脅的情況下,也就真的成功了。可是面對明末紛亂複雜的局勢,李自成不能隨機應變,迅速而準確的做出戰略調整,而由此所產生的一些列失策、失誤最終打垮了李自成。



清的應對

雖然我也不喜歡這最後一個皇朝,但就洪承疇等輩清所制定的戰略規劃還是方針、措施都不得不讓人佩服。

首先就是這個為崇禎報仇的理由。當李自成順利的佔據了明朝京師之時,清內部對於是否要入關爭奪天下產生了分歧。以多爾袞為首的統治階層一致認為,自己數次威脅大明京師都沒能攻下,而李自成卻能順利的攻下。因而他們覺得李自成部戰力強大,不能輕視,同時對於能否戰勝李自成缺乏信心。要是真這樣了,等到李自成完成政權建設與士人地主達成妥協與合作,那麼清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可是這個時候,深知情況的范文程和洪承疇極力遊說多爾袞應該抓住機會立即出兵。並且給他們找到了一個憑他們自己絕對想不出來的理由,為崇禎復仇。真是既該痛恨又該佩服洪承疇和范文程等輩,這個建議真是高明。這個口號一出來,就相當於給那些有心投降之人找到了一條再合適不過的遮羞布。

其次,入關佔據京師後,清朝廷很快就發佈了三條詔令:一是,凡因戰亂失去田產的士人地主,一律如數返還;二是,稅賦徵收以萬曆年間的冊籍為準;三是,立即取消加徵的三餉。這幾條的實施,即把士人地主給拉了過來;又阻絕了底層子民參與、支持大順的源動力,相當於給李自成來了一個釜底抽薪。這也就從根本上斷了李自成再一次發展壯大的根。

最後,就是面對複雜、瞬息萬變的局勢,清能迅速、準確的做出相應的調整部署。

總得來說,僅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清的成功絕非僥倖,大順的失敗也不是偶然。要不是那些投降之人,明亡之後天下的歸屬還真是個未知數!


戰歌仰望星空


李自成百萬大軍為何在清軍面前只堅持40天,和多個因素有關!


首先,一個因素,就是革命目標的缺失。李自成百萬起義軍,包括其前面的闖王高迎祥等人,其起義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明朝統治,解決不被餓死、吃飽飯的問題。因此,即使李自成被明朝將領重創的只有18騎,他躲到商洛山中,也可以用不到2年時間就東山再起。但是,打下北京以後,起義軍上下都感覺任務已經完成。這時候,革命的意志已經瓦解。所以,即使劉宗敏這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級將領也再也不想打仗了。而更多的精力則是拷掠明朝大臣和富豪,甚至還霸佔了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由此導致本應歸順的吳三桂,又折回山海關。這時候,李自成要求劉宗敏前去討伐。劉宗敏竟然說:“你為什麼不自己去?”最終只能李自成自己親征。而這次親征的失敗基本上導致了全盤失敗。如果,是劉宗敏做主帥,則迴旋餘地大得多、整個大順軍的士氣也不會全部被打滅!

其次一個因素,就是李自成從來也沒有重視明朝文人的作用。李自成和農民起義軍造反的時候,過多的將他們吃不上飯的原因歸結為崇禎皇帝。因而當崇禎皇帝吊死以後,就以為事情完全解決。但是,實際上明朝最難纏的是包括東林黨在內的文人。沒有他們對崇禎皇帝抵制,崇禎皇帝要麼可以籌到軍餉,要麼可以南遷到南京。李自成的起義軍就很難大獲全勝。而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後,本應拉攏這些毫無道義的文人,這樣才能穩定局勢。但是,他卻猛烈的擄掠這些文人。因而,這些文人在李自成的起義軍兵敗山海關以後,就充當了以“為崇禎皇帝報仇”為名的多爾袞的滿清軍隊的帶路黨。加上這些文人在全國的門生故吏,因而使得李自成成了過街老鼠。迅速潰敗。而滿清之所以可以打下天下,則一直非常重視類似范文程、洪承疇等明朝文人的作用。


地震博士


這道題目有問題,可算作一道辨析題。

首先當辨析的,是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純屬烏有。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率軍出陝入晉,向北京突進。闖軍除了在寧遠、保定兩地與明軍有過交戰,基本上算是所向無敵,進軍神速,到當年三月十九日即攻陷北京。

作為一支快速機動部隊,不可想象有百萬之眾。

李自成佔領北京不久,就發生了吳三桂的降而復叛事件,遂於四月十三日起兵東征。對於闖軍人數,諸書記載不一,清廷檔案和《清實錄》都記作二十萬人,而有的史籍說是六萬人。據顧誠先生《南明史》(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一書考證,闖軍留老弱一萬人留守北京,由李自成、劉宗敏親自率領前往山海關平叛的部隊,約為近十萬人。清廷等史料記為誇張的二十萬,可能是將徵發的民夫也計算在內了(見該書第18頁)。與之相敵的,清軍是七八萬人,外加吳三桂部關、遼兵約五萬,後者實力遠在闖軍之上。

據此,李自成在北京的總兵力,約為十一萬人。這顯然不是闖軍的全部實力,事實上,在闖軍東進的過程中,既分兵駐守要地(如大同、真定等地皆委派大將鎮守),同時也吸納了數量不小的明軍(投降的明軍將領即有總兵白廣恩、唐通、江瓖、馬科等),使其隊伍龐大了不少,但其構成卻也複雜了許多。

在山海關大戰前夕,闖軍除了在陝西、荊襄根本之地留守的精銳(僅荊襄白旺部就有七萬),再就是分守于山西、河南、北直隸(河北)、山東等地的部隊,再加上在京的十一萬,總數可能有二三十萬之巨。然亂世之兵,豈可輕言百萬?這樣大規模的隊伍,李自成也養不起啊!

其次,“堅持40天”從何談起?

李自成於四月十三日出師,二十一日開戰,次日戰敗,二十六日退回北京。二十九日在紫禁城武英殿倉促即位,隨即率部西撤。清軍多爾袞於五月初二日進入北京。初八日清軍在河北望都縣追上並擊敗闖軍,又敗之於真定,之後再未繼續追擊,而於五月十二日退回北京。李自成則退入山西,並很快退回陝西。

從以上時間表來看,清軍和吳三桂的聯合部隊,於四月二十一日正式與闖軍接戰,到清軍五月初二日入京,不過十二日,李自成“堅持”的時間,哪有40天?李自成的烏合之眾,屬於速敗,可惜了他的皇帝夢,如此之驟!(皇帝不稱朕/胡丹答題)


皇帝不稱朕


就這個問題我從陝北榆林各縣區流傳的一個故事說起,有人說,李自成進入京城,招來人問,你們最喜歡什麼,有人說過年,因為過年有最好的吃食和最喜慶的節目,李自成便說,那我們天天過年。這樣的故事有很大的杜撰成分,但從其也能看出李自成的一些弊端。

就百萬大軍為何在清軍面前只堅持了四十天來說,我想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 李自成所謂的百萬大軍,不過是邊走邊收編,有數量沒質量,軍隊素質有待商榷,層層管理也估計存在著很大的漏洞,無法做到一管到底,軍隊的混亂小則禍害百姓,大則發生政變。

第二,便是鼠疫,在進入京城時就是得到鼠疫的幫助,明軍多人染上鼠疫,軍隊戰鬥力削減,可以說是成也鼠疫敗也鼠疫,後來進入京城,自己軍隊也染上鼠疫,軍隊戰鬥力降低,難以與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軍隊相抗衡。

第三, 據記載,李自成剛進入京城還好,嚴格要求部下,沒幾天就混亂不已,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擾亂民心,失掉民心,人心惶惶,人民痛苦不已,看到統治者再次的殘暴,當然不能長久。

第四, 就是妄殺掉李巖,疑心過重,把節節敗退的原因胡亂歸結到李巖身上,覺得李巖有謀反之心。其實在許多記載中,李自成收下的謀士皆不是什麼高遠之士,帶有嚴重的侷限性,無論從知識學養及眼界上,皆是。再者,李自成自身也缺乏一定的統治管理素養,不是有句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李自成就是缺乏穩坐江山的頭腦,再就是他的小農意識,也加速了他的敗退。


書房記


題主的問題應該指的是清順戰爭的兩個階段,即“山海關之戰”和“大順軍放棄北京”這兩件大事期間。首先,要糾正一個問題,李自成並沒有百萬大軍,我之前的回答中曾經有分析過山海關之戰時清軍、順軍、吳三桂軍三方的兵力情況,以及簡要分析了順軍失敗的原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的往期回答(山海關大戰中,李自成、吳三桂和滿清的兵力各自如何,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裡直接交代結論了。

順軍山海關之戰時大概有6萬左右的兵力,步兵為主,再加上唐通的兩萬降軍。而清軍有大約十萬,騎兵為主。吳三桂大概有4萬左右的關寧軍。

下面我主要分析一下為什麼大順軍要迅速的放棄北京。

一:順軍在軍事實力上處於劣勢

山海關一戰,順軍精銳損失慘重,據清方史料,這一戰清軍“凡殺數萬人”(其中包括隨軍的民夫)。李自成一路狼狽的逃回了北京,順軍在兵力,士氣上都遠不如得勝而來的清軍。

山海關失守也是要命的問題,有著“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是扼守京城與遼東間的咽喉要地,明清對峙時,儘管薩爾滸之戰和大淩河戰役的慘敗使得明軍精銳盡失,但憑藉著這一雄關,硬是逼得清軍繞道蒙古進入中原腹地,且遲遲不敢打京城的主意。 而如今,隨著山海關慘敗,北方門戶洞開,清軍攻打北京再也沒有阻礙。

相應的,之後的順軍選擇退守陝西,希望憑藉關中險要的地勢抵擋清軍進攻,以圖再起。

二:順軍在北京立足不穩

從順軍攻佔北京到山海關之戰不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大順政權對前明官紳採取了打壓的態度,即所謂“追贓助餉”,官紳對李自成的反應是“人人飲恨,未及發也”。這些掌握了實際話語權的實力派並不支持李自成的政權,且順軍沿途吸附了大批的降軍也是一個隱患。因此在前有敵軍,後有內憂的情況下,固守孤城無疑是愚蠢的行為。

三:李自成還有大批軍隊部署在南方

在進攻北京前,李自成的部將白旺帶領著七萬大軍穩固湖廣根據地,當左良玉試圖進攻湖廣時,河南也發生了叛亂,因此李自成又派大將袁宗第領一支大軍前去支援,這支軍隊也因此留在了湖廣,未能參加北京和山海關的戰事。這也是山海關之戰時。順軍兵力為何處於劣勢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固守北京等待援軍不太現實的情況下,不如趁清軍尚未圍城,主動撤退,與援軍會合,方有再起的機會。

李自成不同於明末其他的農民軍領袖,他在經歷幾次被逼入絕境的挫折後,深刻體會到了以往那種烏合之眾式的農民軍是不可能成大事的,因此他再次起義時,著重建設了一支真正有戰鬥力的嫡系軍(也是南明時期忠貞營的主要來源),在湖廣建立了一個較為穩固的根據地。但不幸的是,明末的形勢較為複雜,順軍終究難敵處於上升階段的女真清軍,只能遺憾的退出歷史舞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