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40天?

惡棍村大少


几伙盗匪,赏心乐事谁家院?

明朝末年,遭遇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北方连续十三年遭遇旱灾,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流民为了求得生路,聚而造反。关外女真满族建立的后金政权也受到天气影响,食不果腹,女真周边都是穷乡僻壤,只有明朝一个大户人家可抢,因此女真频频放开胆进关抢掠。蒙古人在草原上日子也不好过,见女真人胆大活好,因此也加入了抢劫团伙,纷纷往投后金。

(明朝末年边防危机)

如此内忧外患,偏巧大灾之后又有大疫。自从15世纪后,气候逐渐转冷,明朝记录里一直都有疫情的介绍。明英宗时,京城就有大疫,于谦还曾前往河南、山东治理瘟疫;此后明朝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爆发瘟疫。到了崇祯末年,华北地区再一次爆发大规模的瘟疫。这一次瘟疫有记载称是鼠疫,爆发时,华北平原南至庐州、北至京师,繁华闹市为之凛然,有因瘟疫而绝户者,人口减少一半以上。

(孙传庭的痛,李自成很快就懂了)

李自成的忧虑

李自成在1643年击败孙传庭,旋即占领西安,在关中地区安排停当,开国建元。当时王朝末世,不知有多少地位和名声都比李自成高的豪杰英雄,最终让出身贫贱的李自成登上了历史舞台,难道不是天意吗?李自成从造反起义到开元建国中间历经14年苦战,尤其在车厢峡之战中,李自成仅以身免,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能成事,他的胆略和魄力自然也非寻常人可比。

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大明王朝还存在,大顺政权的合法性仍然不足,于是李自成下令东征。这是王朝开国的惯例操作,也可能是李自成担心他的部下失去了艰苦奋斗的本性,而明朝是与他们作战了十多年的老冤家,讨伐的正义性让李自成可以说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有可能是关中地区灾情不得缓解,无法养活大军,只好东出,打劫大明朝这个大户人家。

(李自成东征:原本只是抢劫)

1644年正月,李自成誓师东征。一路征战,也并没有大的抵抗,大顺军轻易攻克多座坚城,只在在代州遇到了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大顺军攻城十几日,死伤7万多人,李自成大怒,愤而屠城。直到进入北京,有很多士兵还挂着彩,就是在代州被打的。因为代州之战过后,李自成就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了,一路上几乎兵不血刃,来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是一座坚城,不管是土木堡之变里的瓦剌,还是嘉靖时的俺答汗,还有前些年的皇太极,都没有在北京城下捞到什么好处。按说进军如此神速,李自成的心里应该开心才对,可是李自成却愁眉不展。

李自成出身贫贱,他的士兵也多是贫民百姓,有一些战斗力的还是朝廷欠饷哗变的西北边军,数量大约有5万,这些算是老营部队。可即使是老营,从李自成郏县之战击败孙传庭算起,也只是在李自成军中待了1年多时间。其他的部队可以都算作裹挟来的民兵,多数只为一口饭而当兵,缺少革命的坚决性。这样的部队,看起来很是强大,竟有百万之众,但是只能做做样子,震吓那些不明底细的地方守将。

(东征路上很多城池不战而降)

除了这些外,李自成从河南崛起到西安建国,再到东征北京,短短两年时间,军队人数暴增,而根据地建设却没有相应的跟上来,农民军作战的流寇习气很重,还没有完成从起义军到国家军队的建设,军事纪律散漫,领导权威还停留在哥们义气,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时代。骄兵悍将,在打仗时是把好手,可是不听调令的问题也很严重。农民军内部有严重的山头主义。这些内部问题,在有一个强大的对手的时候,还能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团结;一旦强大的对手消失了,内部的矛盾就要开始激化了。

李自成从潼关东行,过焦作、经太原,走昌平,一路行来,各地望风而降。这其中有多少是真心实意拥戴他这个大顺皇帝的呢?可能更多的只是在保存实力。李自成派出去接收的地方太多,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基本盘,这种传檄而定的稳定性显而易见。李自成越往北京打,心里越发虚。

(李自成忧心忡忡)

一路上,李自成举目所见,都是大灾过后的景象。李自成说的“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也是无奈之举啊,因为大灾后的华北地区,有人活着已经是万幸,哪儿还有什么余粮供应大军?什么这些穷苦老百姓还指望着李自成大军能够开仓放粮呢。这一路残破的景象应该是深深触动了李自成,他体会到了大明王朝崇祯皇帝这个家难当。如果这个家让他来当,他能做的比崇祯还好吗?没有粮食,有的只是灾情、疫情。以前崇祯皇帝是官方政府,老百姓造反,反的是朝廷。如果把崇祯朝廷打散了,老百姓再反,反的可就是大顺了。

(李自成一路所见尽是瘟疫横行)

李自成愁眉不展地伫立在营房门口,看到门口又陆陆续续地抬走一些士兵的尸体,这些天疫情已经扩展到军营了,每天都会有很多士兵死于瘟疫。当年孙传庭遇到的各种问题,李自成如今也遇到了。

内忧外患之下,他没有这个底气去当大明朝这个残破不全的家。同时,望着危耸的北京城墙,李自成也没有多大的把握能一举攻下。

议和,李自成也动过甩锅的心思

因此他在破城的前一天给崇祯皇帝写信,一点儿也没有高傲的意思,而是大倒苦水,说自己起兵造反不过是吃不饱饭,现在兵临城下也是迫不得已,时势发展使然。不过,如果朝廷能够封他做西北王,并且给钱百万犒赏军队,他就可以撤围而走,并且还可以同崇祯合作,一起对付关外的后金军队。

(李自成军初进北京)

平心而论,李自成的要求不算过分。整个西北已经不为大明所有,崇祯只是承认既成事实;李自成大军百万,没有百万银子犒赏,他也没有办法说服士兵们打道回府。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崇祯迟迟没有回复李自成的谈判,是不信任李自成吗?还是崇祯已经自暴自弃,这样一个大烂摊子,谁来当中央政府都讨不了好。崇祯其实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京师因为瘟疫影响,早已羸弱不堪,他调了三支北京附近的军队往援京师勤王,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这些紧急措施都没有能够奏效,最先赶到的救援部队一看李自成势大,直接投降了。京城高官捐资,捐了半天只有区区数千两白银,果真是杯水车薪。不少王公大臣都已认定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李自成不过是又一次改朝换代。皇帝家遭了难,但是李自成要想管好大明朝的江山,官僚集团是李自成必须要的,因此将身家性命再押在一个快要倒霉的皇帝身上,万一未来的新主子秋后算起账来,估计就要跟随倒霉的皇帝一起遭难了。

当真是墙倒众人推,大明王朝养士300年,竟然沦落到这个结局?崇祯皇帝站在煤山上眺望京城,看到处处硝烟,贼军狼奔豕突的景象,说道:诸臣误朕。

助饷,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

李自成进了北京,虽然有些欣喜,但是他更多的是不甘。此后,大明王朝在北方的包袱就全部在大顺政权身上了。他立刻着人去查看国库、太仓,果不其然,处处空空如也。大顺军有百万之众,人吃马嚼,每天的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时间还只在3月19日,离夏粮还有百日,这怎么熬得过?

一开始李自成还有意约束士兵遵守军纪,可是没粮没钱,什么样的军纪都不好使,没过几天,城里发生了大顺军强抢民财、民女的事件,将领不能制。于是,大军纪律瞬间崩坏,北京城陷入到无组织状态。

(刘宗敏:“皇帝之权在你,考掠之威在我”)

明朝的官僚们自身难保,斗胆有几个建议大顺军收拾军纪,李自成当然知道问题出在没有钱粮,于是就开始派士兵到官僚家里去助饷。一开始还有商有量的,然后这帮官僚都是人精,半天磨不出一个铜板来了。农民军脾气暴躁的流寇习气开始撕掉了伪装,变得面目狰狞起来。哪儿有什么正义之师,全都是求财的土匪。明朝官僚因此被下狱治罪的,缩在地上请求免死的,数不胜数。

李自成身居高位,自然知道朝廷以后还要指望这些明朝官僚来治理国家,因此劝说手下大将不要太过分。可是骄兵悍将哪里还听得进去?二号人物刘宗敏说:国家大事归你管,考掠之事归我管。意思是,现在不考掠这些人根本拿不出钱来,没有钱,大顺军都没有办法开出军饷,士兵就要哗变。现在这些脏事都由我来做,你就好好当你的皇帝吧。

考掠之威见到了成效,崇祯皇帝募捐了几千两银子,刘宗敏竟然搞到了7000万两。这下,李自成也没有话说了。这些尸位素餐的贪官,太不老实了。

大顺军终于有了军饷,也稳了明朝的降兵降将的军心,到各地任职的大顺政权的官僚也都带上一部分银子充做当地开支,看似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局。

可是官僚集团都被得罪完了,这些都是京官啊,各地的门生故旧,关系网之复杂,远不是农民阶层的李自成能够想的到的。李自成把京官都给得罪完了,也就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地方官僚和士绅。大顺政权在开局时就已经失去了“民心”。

可是这也是当家的难处,发不出军饷就要跟崇祯皇帝一样倒霉;得罪官僚集团拿到军饷,会为政权的未来树立更加的强大的敌人。一个是近忧,一个是远忧,站在李自成的角度来看,只能先把眼前的难关过去再说,至于以后,谁知道?

追饷的过程,还产生了另外的严重后果,大顺军的军纪彻底的败坏了。这些农民军们,哪儿见过这么多金银,哪儿见过这么多美女,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大顺军在京城杀人放火)

刘伯温第一次面见朱元璋时就曾说过农民军有九恶:“所谓的九恶,就是历代农民起义都不曾避免的九条错误。一恶不敬孔孟,亵渎圣人之道,败坏天理人伦;二恶攻伐无度,形同流寇;三恶时降时反,相互猜疑;四恶粮饷不能自足,临阵不知兵法;五恶掠人妻女财产,只知取之于民,而不知养于民;六恶为将者心胸狭隘;七恶为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八恶胜时聚集,败时作鸟兽散;九恶此义军与彼义军之间,相互猜疑,互相攻伐。”朱元璋曾大力整顿军纪,在北伐前已经将军队变成国家军队,正义之师、仁义之师。李自成的农民军显然不是,他们虽然占据了大明王朝的京城,但显然还是一伙盗贼的行径。

李自成起事以来,一直以推翻大明王朝为自己军队的最高目标,如今京师都已经占领,革命就已经成功了,骄躁之气顿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早就没影儿了。此外,史载,李自成大军过处,都留有瘟疫,百万大军减员严重。据说这种瘟疫是鼠疫,通过跳蚤传播。大顺军军营所在附近,都感染了瘟疫,士兵大量减员。

祸不单行,吴三桂一怒为红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宗敏看上了吴家的财富和吴三桂的小妾,于是不顾统战工作原则,强行纳之。吴襄本以为有儿子吴三桂在山海关外,必能使贼人投鼠忌器,没成想这些贼人竟不按常理出牌。吴家是军功世家,在辽东势力很大,早有家丁报与吴三桂,历史的走向就在这里出现了偏差。

李自成发现后,多方安抚,又是送银子,又是让吴襄再写一封招降书信,结果吴三桂不为所动,发誓要为大明王朝死节,并效仿申包胥哭秦庭,向多尔衮求救。

李自成见劝降无效,于是想武力逼降。李自成对自己的老营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很信任的,倾起精锐之士,大举压向山海关。

(吴三桂求援多尔衮)

后金方面,皇太极刚刚去世没几个月,满清内部权力刚刚洗牌,多尔衮权力并不稳固。当天听到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消息时,就预料这是一个潜在难逢的大好机会。在范文程的建议,悉起全国14万兵准备进关争夺天下。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崇祯败的如此干脆利落,连一点挣扎都没有。农民军占领了京师后,多尔衮进退不决,征求对农民军颇为了解的明降将洪承畴的意见 。洪承畴坚决主张攻打北京,表示清军与农民军大战必能获胜。多尔衮听后深受鼓舞,决定取道蒙古入关,准备攻打北京。

形势发展的真是出乎多尔衮意料之外,因为没过几天,吴三桂的使者来了。多尔衮得吴三桂想借兵后,虽惊喜交集,却不露声色,许诺援兵,同时提出条件:吴三桂率兵投降清朝。吴三桂犹豫不定,他只是想乞师助剿,并没有想过投降的事。

(吴三桂进退两难)

在吴三桂犹豫的当口,李自成亲率大军8万攻打吴三桂(有说20万,有说10万)。情势紧急,吴三桂还是没有松口当汉奸,只是催请多尔衮速速前来。为了防止农民军占领山海关,多尔衮下令清军日夜兼程前进。当清军终于到达距关城10里的地方时,吴三桂已与农民军在激战。据守山海关北翼的吴军向农民军投降,吴三桂的军队已呈崩溃之势,而此时清军却一直止步不前。吴三桂多次派人前去敦请进兵,但多尔衮就是按兵不动,他要迫使吴三桂亲自出马,将“借兵助剿”改为“投降清朝”。

(多尔衮当年也只是30出头)

吴三桂只好点齐将官精骑,出关突围,一口气驰至欢喜岭。1644年5月27日,多尔衮许诺给吴三桂裂土封王,世袭罔替。吴三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双方达成协议,吴三桂当了汉奸。随后,吴三桂率将返回山海关,按约定率5万余人出战,同时下令开城迎兵。

时至中午,山海关战场在大风中飞沙走石,当吴军与农民军酣战之时,进入关城的多尔衮下令突击,清军如弦上之箭锐不可当。李自成立马于高岗之上,见一白旗军冲破农民军阵势,正惊异之际,一僧人跪在他的马前,说:“为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指吴军),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

李自成下令撤退,随后一言不发,策马下岗西走,不时地回头完整被清军和吴军夹击的老营部队。

这时,比较尴尬的是之前已经投降农民军的吴军了,刚接受农民军的领导还没几天,衣服还没来得及领,就在胳膊上绑着一条白布来表示归属,结果农民军又被击败了——这该怎么算?重新恢复原来的编制吗?

李自成精锐尽失

李自成在山海关一战中损失数万人马,这些都是老营精锐,底子是李自成的3000亲卫,骨干是大明朝西北边军,是李自成队伍里最能打的部队,一直充当尖刀使用。此一战,全军覆没。

回到北京的李自成,立刻点起百万人众——如此臃肿庞大的军队,保守瘟疫的折磨,开始缓缓离开京城,往西北溃退。因为能征善战的部队已经在山海关损失殆尽,此后的李自成也一直处于挨打的流动作战的状态,一直也没有能够从这百万军中再次训练出一支堪比老营的精锐部队。因此,与清军接战,往往一战即溃,不断败走。随着大军的不断转进,瘟疫不断流行各处,最终,李自成的大军在瘟疫和清军的追击中迎来了他的末日——失去了国家机构,重新回到了游击作战的流寇的状态,而李自成本人也在九宫山被当地农民武装杀死。

一代本可以走向巅峰的枭雄,以如此荒唐的方式,死于非命。

奇怪的是,李自成的军队不断因瘟疫减员,可是清军却好似没事人一样,一点不受影响。有人研究说,因为清军骑兵多,跳蚤不喜马味,因此就躲着清军走。农民军都是步兵,因此瘟疫横行。看来,这冥冥中都是天意如此安排。

清王朝的军队开进了北京,这些明朝官僚们又一次转向了投效的对象,有一些甚至是刚刚从大顺军的牢狱里被释放出来,兵荒马乱的,有几天没人管他们死活,差点被饿死。他们的同僚有很多已经在清王朝谋了差事,像太师洪承畴,如今见面,也不觉得尴尬,可能还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吧。

随后,他们建议清王朝的统治者祭天、登基、修史、祭孔,完成了王朝开元的一系列工作。


而知而行


史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克西安,正式定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以该年为永昌元年,并将西安重新改称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新顺王。

同年2月,大顺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地杀向北京,一路由早已经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的的大将刘芳亮率领,从平阳府(今临汾)过阳城,翻越太行山后进入河南北部,先后攻克卫辉(河南汲县)、彰德(安阳)等地,然后进入河北,再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目的是阻击、牵制明朝南路援军。另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取太原,传檄各州县,控诉与揭露朱明王朝的种种罪状。山西饥民纷起响应,各州府相继被大顺军攻克,自成率大军乘势北上,经过大同、宣府(河北宣化)一路南下,于3月18日开始围困京师。次日,大顺军开始攻城。在明宫太监的接应下,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景山),立国276年的明王朝灭亡。

大顺军占领北京后,北方的明军基本被消灭殆尽,真正的劲敌只剩驻扎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了。李自成虽然已经意识到吴三桂手握重兵,占据着边防重地,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内心却有些轻敌,他仅仅派一员明降将唐通和另一位明降臣、原兵部左侍郎左懋第携带金银缎匹前往山海关招抚。

正举棋不定的吴三桂先接受了招抚,准备率部进京归降李自成,后来听说大顺军的骄兵悍将在北京向明降官追饷,拷掠、杀戮甚惨,又闻爱妾被抢,家属被拘,遂返回山海关据险自守,以对抗李自成,并向清军求援。李自成勃然大怒 ,亲率20万大军东征,权将军刘宗敏、大将李过随征,4月21日大顺军逼近山海关。为防止吴三桂往东退逃,李自成出奇兵2万绕到吴军背后,自己率主力从西面合围夹攻。李自成人多势众,吴三桂渐感不支,正在动摇之际,埋伏在周边的清军聒噪着大举杀出,原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降书后立即集结大军昼夜不停地赶来援助,并随即投入了战场。清军如狼似虎,大砍大杀,大顺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因两面受敌,加上众寡悬殊,农民军被杀的大败亏输,全线溃败,李自成引残部狼狈退回北京。

闯王出师不利,讨伐吴三桂大军惨败而回的消息引起北京人心惶惶,京师秩序随之大乱。

明朝的降官们本就对农民军在京城里烧杀抢掠、胡作非为十分不满,于是纷纷出城南逃,各地的明降军以及官绅土豪们也纷起反叛,率部袭击农军。

面对极度不利的形势,李自成于永昌元年(1644)4月29日仓猝即帝位,第二天就仓惶离京南下,从山西进入陕西,试图以老家陕西做为根据地,以图他日东山再起。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短短42天。清军却不依不饶,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作前驱,沿路衔枚急追,大顺军屡次受挫,被迫转战至湖北东南部的丛山峻岭中。9月大顺军余部开至通城九宫山,遭当地乡勇偷袭,李自成生死不明,不知所终。

横扫明军如卷席的李自成大顺军,面对清军却一触即溃,这是为何?拥百万大军的李自成在京城里只做了短短42天皇帝梦就被迫离开,之后损兵折将,狼奔豕突,早已不复往日之勇。主要原因是大顺军进京后骄傲自满,迅速腐化,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史载,大顺军进京后,将领们霸占了前明王公贵族们的豪华府邸,士卒们则到处搜掠钱财、妇女,“子女玉帛,尽供其用”,出现了严重腐化与军纪败坏的颓象。山海关一片石血战,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手夹击下,大顺军先胜后败,损失过于惨重,之后官兵皆畏清军如虎,只要看到辫子兵追杀过来,大都望风而逃,毫无战心。因此,大顺军进入湖北后,在清军的追剿下,屡战屡败,将士战死或逃亡者日众,到九宫山一带时,百万大军只剩40余万了。

1944年,毛泽东曾经将郭沫若撰写的讨论李自成进北京后骄傲腐化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党内整风学习的必读文件,用李自成的兴衰得失提醒全党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重蹈明末枭雄李自成的覆辙。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李自成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四十天?看看他最后关头是怎么说的这是他留存至今的手谕: “山海关吃紧,吴逆进逼,著令高一功见谕,速率所部驰援。”永昌元年七月十日。可见当时战事有多吃紧,李自成面对吴三桂,已毫无反击之力,可以说溃不成军,寻求支援。他为什么带着如此之多的军队,上百万推翻大明,却败在山海关呢,短短四十天,一路溃败,一路逃亡。成功肯定有原因,失败肯定有结果,先看看他的是怎样撑起一片天,最后把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首先从他起事陕西说起。


征剿农民军多年西北总督的孙传庭,孙传庭的攘外必先安内谏言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被打入狱。崇祯帝将明军精锐都调到东北而留给他的却是些老弱残兵,孙传庭曾经转战西北,他的狡黠,多谋,果断使农民军处于险境,农民军最高领导高迎祥被他俘杀,但正当崇祯帝再此启用他时,李自成势力已经发展壮大,在潼关一战中孙传庭全军覆没,这就是李自成勇气可嘉的时候。


开始了捞第一桶金,建国立业。李自成经过此战后,建国号大顺,于是开始一项争夺大明江山的历程,第一个进军路线就是山西三关,打垮明朝以北驻长城的军事力量。主要目的就是为进军北京扫除障碍,以防止他们切断后方退路。其中,在宁武关,闯军受挫,遭受有史以来以来最大的伤亡,损失了近七万,作为守关明军悍将周遇吉,也最终不敌闯军猛烈进攻,他的全家随全军集体阵亡战场。


已经有消极念头,担心自己驾驭不了这个庞大的明帝国。经过此役,李自成心灰意冷,有想退回陕西的想法,突然一次事件改变了历史走向,去往北京的一方统帅被宁武关一战吓破了胆,主动投诚大顺军,围攻北京城,面对高大的北京城墙,心情由愉悦变得沉默,在他内心里,他没有考虑,将来要做什么?而最想的就是回自己熟悉的土地陕西,于是他写密信给崇祯帝,条件很丰厚,只要承认大顺国,解京师之围,退回陕西,做自己的西北王就可以了。而倔强的崇祯帝看到这得来不易的好消息,明朝生死存亡就决定这一刻,一向期望拯救明帝国的崇祯帝这时候居然回绝,怎能和贼寇谈条件,声言要与大明共存亡。北京城下一轮轮火炮其发,太监和庸臣们被吓的打开城门。崇祯帝逃往万岁山上吊自杀。


李自成开始收买吴三桂,他知道这个人的价值,左右战争的胜利,可惜他左右不了形势,认清不了利害关系,任局势发展。李自成成了北京紫禁城的主人,他被眼前具有帝王绝对权利的金黄色宝座所痴迷,妄想大顺帝国能千秋万代,但是眼下大明长久的外患满清着急了,他一步步将橄榄枝伸向起关键作用的吴三桂。大明朝已灭,吴三桂正如丧家之犬,手握十五万明朝精锐阻隔于满清于关外。李自成为了笼络他,送去四万两白银和高官厚禄,当吴三桂接防后,准备启程投诚,突然一次事件让他降而复叛,吴三桂将大顺交接山海关驻军杀的片甲不留。最致命原因是李自成的部将霸占吴府,抢夺吴三桂的爱妻,还将吴府全部家丁打入大牢,严刑拷问。李自成知道事态严重,严令放了吴家上下,还让其父亲写了一份劝降信。远在边关的吴三桂并没有领情,将使者人头送了回来,李自成这下怒了,大顺要养百万大军,军费从哪里来呢,一不能抢,只有搜刮巨富官绅,那送给吴三桂白花花的银两只能算打成水票了。


这时的大顺,已在北京失去了斗志,小农思想使他不再去为李自成卖命,可李自成试图改变一切。其实李自成那时也没有能力改变目前局势,所做所为的那位部将算大顺二号人物,他叫刘宗敏,李自成夺鼎天下,打仗杀敌主要还是靠他的勇猛,为了争取决定历史关键的筹码,吴三桂。李自成以防止将帅离心不敢亲自劝说,而是派自己心腹去数次劝说刘宗敏,本身莽夫出身的刘宗敏根本就不卖李自成的账,还出狂言:“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 李自成没有抓住时机,而任由其发展,曾经骁勇善战的大顺军在北京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经军纪败坏,丧失民心。他曾想派兵出征山海关,但是有些心怀异己的将领不从号令,眼前的富贵让那些将领无心为那个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卖命,他们没有坐天下的准备,而想家财万贯回家享福,这一刻历史天平已经倒向满清,和谈已不可能,李自成现在所做的只有发兵征讨,原定在太极殿登基仪式被取消,为了抓住时机,杜绝吴三桂与满清勾结,李自成御驾亲征。


仓促应战,早已失去战机,这次应战是场赌博。这次李自成率近五十万分兵两路急赴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已做好充分部署的李自成将吴三桂十三万精锐团团包围,围绕罗城,厮杀了整整一天,吴三桂军已经招架不住,不料清军早已埋伏在附近,二十万扑向李闯大军 ,李闯军从来没和清军交过手,一遇到辫子军,乱了方阵。面对两面受敌的李自成玩弄计谋也玩不过一个区区的吴三桂,改变战法急于求胜的他最终不敌满清军。 李自成仓皇而逃,返回北京后,不忘记报复吴三桂,为了撕下他叛逆的面纱将吴三桂全家满门抄斩。


由于实力悬殊 ,李自成改变不了改变不了当前的局面,敌人更是以闪电般使进攻他们无力反击。多尔衮为了速战速决,彻底消灭大顺军,分兵两路日夜兼程追击李自成。“清军势大,城中人心未定,我军不可久屯在此,不如退回陕西,以图坚守。”自此兵败如山倒,由北京退回西安,又退到湖北,李自成的另一支张献忠的四川大西也遭到埋伏,被围歼。清军在短短四十天就以起家二十万消灭了农民军上百万,驰骋中原大地,接着南明也被消灭,统一中原在此一举。 皇帝对他来说只是短暂的美梦,梦醒后,什么都没有了。曾经不可一世,骁勇善战的李自成,沉浸在享受皇帝梦魇时,却没想到只是昙花一现,被塞外的清军给消灭,同样反复无常的吴三桂又开始叛乱被康熙帝给镇压,两者的失败归结于他们一种壮举面对明清两朝,然而清朝不是明朝,最终换来同一种结果。

自己不努力,只有把天下拱让给别人。清朝成功接管中原政权,坐拥满清权利的摄政王多尔衮迎接孝庄太后和顺治帝从盛京迁都北京,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李自成败亡三十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棋子清帝国,相反越做越大,康熙时清军跨越外蒙与准噶尔汗国交锋,南收台湾,西进西藏,北拒沙俄,那时清朝才开始走向鼎盛。


龙文说史


“李自成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40天?”

先辩解一下,李自成第一次与清军交战的时间是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地点是在山海关外一片石。此前一日,李自成的对手是吴三桂的辽军,李自成本来已略占上风,但因清军的加入,兵败如山,匆匆撤回北京。四月二十六日,逃回到北京,部众仅三万余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仓皇逃往西安。

这个过程前后仅八日,显然不是题主所说的四十天。

其后,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西、陕西均有抗击清军南下,其中,单就潼关之战就打了一月有余,而当李自成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入襄阳,乘舟东下,取武昌,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身亡,时间已经到了1645年五月。

即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交战长达一年之久。

那么,李自成“只坚持40天”之说根本就不成立。

还有,说李自成以百万大军对抗清军,这里说的“百万”有没有问题呢?

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军进取北京,其在平阳以倡义提营首总将军名义所发布檄文,称“本首于本月二十日,自长安领大兵五十万,分路进征为前锋。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合计总兵力是一百五十万,声势吓人。

但是,李自成在襄阳开设军府,建军制,据载有军兵六十万人。在西安建国,许多材料都说其有马兵六十万,步兵四十万,合起来是百万人。

好吧,就以百万人算,则李自成进取北京的东征军就绝对不可能是一百五十万,说一百五十万纯属虚张声势。

联系一下当时的形势,李自成部将白旺在襄阳、袁宗第在河南,均分领了一部分兵力,西安也留守有兵力,则李自成的东征,并非倾巢出动,人数大概也就二十万人左右。

所以,说李自成百万大军在清军面前只坚持四十天,也是有问题的。

换句话说,李自成虽然有一百万军队,但也不是把一百万军队一下子甩出与清军拼生死的。

辩解过题主提问问题中的两个硬伤,再来回答李自成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打不过的原因可以扯得上很多,比如士气啊,斗志啊,人心啊,还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思想上的等等问题,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一点:李自成军的战斗力很水,根本就不是清军的对手。

这样说,肯定很多人不服气:李自成军的战斗力水,怎么又灭亡了明朝?

老实说,明朝被关外满清一轮轮暴揍,特别是松山大战后,精锐尽失,元气已亏,国内的起义军又反复可劲地折腾,那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

没听说过一根稻草压死骆驼的谚语吗?

李自成东征,表面上闹腾得咋呼呼的,实际上,所起到的只是一根稻草的作用。

说李自成军战斗力水,也体现在这次东征的宁武关之战中。

前面保守估计李自成这次东征的人数是二十万,但在宁武关遭遇到明总兵周遇吉带领的四千人的抵抗,屡征不下,且伤亡惨重。

可笑的是,李自成对外宣称自己是领一百五十万大军亲征,在周遇吉这四千宁武兵面前,竟然蔫了,打算退回西安。

是手下将领苦劝,说:“我兵力百倍于彼,只要以十攻一,轮番攻打,绝无不胜之理。”最后二十万人实行三班倒,施展车轮战法,猛攻了四昼夜,这才攻陷宁武关。

鉴于自己军队战斗力太水,李自成实在没信心继续东征,对众将说:“宁武关虽被攻破,但我军将士死伤颇多。自此到达北京,还要历经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等军事重镇,皆有重兵把守,倘若都像宁武守军一样,我军还能剩下一人吗?不如暂且先撤回陕西休整队伍,徐图后举。”

李自成是这样说的,也是准备这样做的,他都已经定下了班师日期。

只不过,明大同镇总兵姜瓖、宣府镇总兵王承荫的降表相继送至,这才让李自成重拾信心,鼓勇前行。

李自成的军队,数量虽然巨大,但大多是由乱民、饥民临时拼凑而成,没有经过系统军事训练,在士气旺盛之际,仗着人多势众,打仗往往一拥而上,占据了上风自然还可以,但稍现颓势,就会四面崩盘、一哄而散。

山海关外一片石的大战便是如此。

刚开始,二十万人欺负吴三桂五万辽兵,表现还不错。当多尔衮挥动十万清兵杀出,这二十万人心胆俱裂,一声“风紧,扯呼”,立马溃不成军,结果只有三万余人逃回到北京。

不了解实情的人会问:李自成为什么不占据北京城与清军抗击?

二十万人都溃不成军,三万人不赶紧跑路,留在北京等死?

后来李自成弃西安、走襄阳的情况也类似。

所以说,李自成军的战斗力很水,只是乌合之众,远没人们想象中的强大。


覃仕勇说史


这个题目有两处错误。至于题主的意思是,李自成为什么会在清军面前失败?我一个个来分析吧。

1、李自成的“百万大军”

李自成的部队属于流动作战,靠劫掠和追脏助饷解决军事供给问题。由于没有稳固的基地,所以士兵将领都是拖家带口,并且沿途裹挟。所以会看着人多,有个几十万之类的。

(是一次重要决战)

在李自成占了西安、收服三边,那时候号称“百万”。实际战斗兵员也就二十万上下。(研究表明,明朝的战兵在最多时候,全国有30-40万。)

一方面是号称“百万”,一方面是大量的随军家属。反正没有百万大军。

2、坚持四十天?

从三月十九日进京到四月二十九日离京,李自成确实在京师呆了四十天。

清军出兵在四月初,之前双方只有一次不成功的书信往来。怎么能说在清军面前坚持了四十天呢?

(清军南下)

而且到了九通山李自成才死亡。且在1644年底,农民军还有一次规模较大的反攻。

3、李自成为何打不过清军?

大致有三个层次:

第一:大格局方面。清军的崛起本身就是内亚格局变动,进而引发明朝内忧,清军的几次入关与明的大战,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军的命运。可以说农民军本身是内亚格局变动的副产品。

第二:政权成熟度。从部落小贵族到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的政权已经历经三代,而且有雄才大略的多尔衮执政,正是发挥游牧、狩猎、农耕多元政权优势的时候。而农民军政权草创,根基不稳。

(八旗确实骁勇善战)

第三:军事作战能力。相对而言,统帅指挥力,将领把握战场能力、骑兵战术、步兵作战能力、步骑炮协调作战能力,农民军俱不如清军。在大的会战中,不出意外很难取胜。

总结:

李自成没有百万大军,也不是抵抗了40天。他被清朝击败的原因有历史格局变动、政权建设程度、军事作战能力等诸多原因。

参考文献:

《明末农民战争史》、《明档》、《清实录》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首先纠正一点,李自成的大顺军及后来改称为忠贞营的大顺余部,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在山海关外初战被偷袭失败到永历十八年十二月忠贞营的最后据点老木崆被攻破,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等先后被俘杀。大顺军坚持抵抗前后达二十余年,成为坚持时间最久的抵抗力量。只是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面对清兵时,仍然是一败再败,虽然之间数次反击获胜,但终究还是难以扭转大势,直至最后李自成败亡退出历史舞台,这算是大顺军坚持斗争的第一阶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一阶段内李自成的成功与失败为什么转变的那么快。



首先是大顺方面

在军力方面,崇祯十四年攻克洛阳进入河南,李自成所部迎来了大发展。并且根据部下来源复杂,战力有高有低的情况,李自成以五重战阵法应对明朝官军的进剿。所谓五重战阵法,就是将所部由战力高低分为五重,外为饥兵、次步卒、次骑兵、次骁骑、老营家口居于内。与官军战,官军往往只能攻破二重或者三重,然后骁骑与老营精锐就会反击精疲力尽的官军。就这样无数的明朝官军被李自成的这种战法给玩惨了!

在经历了三次开封大战、两次与孙传庭部的会战、又于朱仙镇以堂堂之阵击溃明朝援军二十余万。数次大战的锤炼使得李自成部的军事实力已经空前强大,并且野战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其实李自成绝非只是我们了解的那样,是个草莽英雄。虽然李自成的发展壮大是从崇祯十四年开始的,但是预感到明朝大势已去的李自成很快就开始了为自己以后夺取天下做准备。首先就是打出了三年免赋的旗号来争取人心。又于崇祯十六年开始在荆襄地区建立政权。这一时期由李自成派官管理的地域北至黄河南岸,南达湖南安乡、华容一带。在完成这一地区的政权建立后,李自成就立即着手开科取士以选拔人才,首批参加考试者有九十人。同时李自成又命令所控制的各地区考取生员,择其优者送往吏部备选。借着对知识人才的选拔,李自成开始了与士人地主的妥协与融合的进程,只是这个进程太慢了,以至于最后李自成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军事方面,鉴于屡次大战已经为李自成锤炼出了大批精锐。于是李自成就根据形势的发展将所部分为专职攻城野战的五营与负责镇守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的守备部队。战力较强的五营即权将军刘宗敏、田见秀统领的中军营;制将军刘芳亮统领的左营;制将军刘希尧统领的右营;制将军袁宗弟统领前营;制将军李过统领的后营。根据李自成进攻大明京师的兵力以及后来准备于陕北应对阿济格部的兵力我们可以判断出,刘宗敏与田见秀统领的中军营兵力在三十万人左右;刘芳亮统领的左营兵力在十五万人左右;袁宗弟与李过两营应该在二十到二十五万人左右;刘希尧所部兵力不是很清楚,但应该也不会低于十万人。光这五营合计精锐野战力量就在八十万左右,如果再加上镇守荆襄地区的白旺部精兵二十万与各地守备部队。由此说李自成拥兵百万只少不多。

在开始攻击大明京师之前,李自成已经占据了陕西、甘肃、河南西部与荆襄地区。并且由荆襄征收田赋开始,李自成已经开始了由起义军向皇朝统治者的转变。所以说在进攻大明京师前,李自成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是可以的,军事力量也是相当强大的。但为什么看似强大的李自成,面对清兵之时,仅仅坚持了不到一年就全线溃败,战歌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占据大明京师后,李自成主要干了这几件事:争取吴三桂,控制山海关;拷掠前明文臣武将;遣官分兵收服直隶、山东、河南的各州、府、县。战歌认为这其中李自成所做的唯一一件对的事情就是要控制山海关。

首先就是认识到了清兵的战力,但是却犯了一个当时所有人的一种共识性的错误——以清的人口、兵力,想要入主中原绝对不可能。这一点由李自成极其重视山海关的归属,但在关键的山海关之战时,对于十几万八旗大军已经进入山海关并且运动到战场附近竟然一无所知。导致在吴三桂即将坚持不住的时候,被清兵突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从山海关一战的经过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大顺军此时的战力已经相当强悍。要知道之前的战争中,几千关宁铁骑就能撵着十几万逆军跑,此战吴三桂是难以抵挡几乎就要被战败。如果这个时候处于全盛状态的大顺军面对战力已经开始下滑的清兵,谁胜谁负还真不一定?

其次就是分兵。李自成在占据京师后,很快就向新占领的山西、河南中东部、直隶、山东各州、府、县派遣官员跟兵力。李自成用于进攻大明京师的部队分为两路共计五十万,号称百万。这五十万人全部都是五营精锐,由于对清逐鹿中原的认识不够,所以在占据京师后,并没有将兵力集中起来,而是派往各地,其中要地千人、府县数百。这就造成了两个很严重的后果:一是在关键的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只能调集十万人;二是这分散于各地的守卫力量,在李自成于山海关战败准备退出京师时,很快就被各地的拥明势力各个击破剿杀殆尽。出发时的五十五大军,最后能跟着李自成回到陕西的不超过十万。可见这个失误对于李自成所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最后就是这个拷掠的问题。由于三年免粮口号的提出,大顺的粮饷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怎么解决,只能从士人地主那里想办法。这要是放在天下只有大顺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遇到明末那种纷乱复杂的局面,士人地主所拥有的人才、宣传能力、钱粮等就成为了决定天下归属的极其重要的砝码。失去了这个砝码,李自成注定要退出争夺天下的赛场。

此外还必须要说的一点,就是李自成对于投降的前明将领,既无手段以拉拢,又无己方得力人员前去改编、监视。这就使得后来李自成退出京师,撤回西安之时,这些人纷纷叛乱,使得大顺的山西、河南防线被撕开了一些大口子,根本就没有起到迟滞清兵的作用。

这些失策最终导致李自成失去了刚刚占据的京师,可是在陕西、甘肃、荆襄,李自成还拥有庞大的势力。可为什么连这些经营已久的老根据地也没能守住,我们接着往下看。

其实在山海关败给清兵的大顺上下是很不服气的,靠偷袭算本事?有能耐咱们以堂堂之阵正面对垒,再看看谁胜谁负。退守陕西的大顺并没有坐以待毙,在稳定了形势后,很快就从陕西向山西、河南发动了局部反击。这个时候,清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派出两路大军分别攻击大顺和南明。这就有点过分自负了,通过怀庆之战,清认识到李自成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于是立即改变部署,两路大军齐齐压向了大顺。相比于南明那些面对民族危亡为了一己之私内斗不止的所谓大臣们,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绝对值得我们敬佩,因为他们勇敢的接过了救危救亡的大旗。

得知阿济格京大军前来,李自成等大顺高层首先想到的不是逃跑而是积极谋划,希望能在陕北与阿济格大军决战。为此,李自成令大顺的精兵猛将尽数北调,准备接下来的大战。可是就在部署完毕,大顺方面却猛然发现,多铎突然出现在自己防备空虚的陕西、山西、河南交界处。这就是李自成的另一个失误之处。不知是清兵的隐蔽能力强还是李自成的信息渠道、侦查能力太弱,在两次关键之战中,都没有及时、准确的探知到清兵的动向。反而清对于大顺内部的虚实、兵力调配等重要信息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在得知多铎部也转向直奔自己后,李自成等大顺高层并没有及时的做出什么战略调整,反而待在原地十天毫无反应。就这一项,高下立判,面对局势的变化,能否做出及时、正确的调整,就决定了最后的胜利。

就这样从大顺永昌元年正月定都西安到永昌二年正月李自成正式放弃西安南逃,面对清兵,李自成和他的百万大军竟然只坚持了不到一年。应该看到大顺方面并非战力不行,这一点从怀庆之战和后来改称为忠贞营的大顺余部在堵胤锡的率领下于湖南多次击败敌人就可看出。其实李自成做的一切,如果放到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也就真的成功了。可是面对明末纷乱复杂的局势,李自成不能随机应变,迅速而准确的做出战略调整,而由此所产生的一些列失策、失误最终打垮了李自成。



清的应对

虽然我也不喜欢这最后一个皇朝,但就洪承畴等辈清所制定的战略规划还是方针、措施都不得不让人佩服。

首先就是这个为崇祯报仇的理由。当李自成顺利的占据了明朝京师之时,清内部对于是否要入关争夺天下产生了分歧。以多尔衮为首的统治阶层一致认为,自己数次威胁大明京师都没能攻下,而李自成却能顺利的攻下。因而他们觉得李自成部战力强大,不能轻视,同时对于能否战胜李自成缺乏信心。要是真这样了,等到李自成完成政权建设与士人地主达成妥协与合作,那么清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可是这个时候,深知情况的范文程和洪承畴极力游说多尔衮应该抓住机会立即出兵。并且给他们找到了一个凭他们自己绝对想不出来的理由,为崇祯复仇。真是既该痛恨又该佩服洪承畴和范文程等辈,这个建议真是高明。这个口号一出来,就相当于给那些有心投降之人找到了一条再合适不过的遮羞布。

其次,入关占据京师后,清朝廷很快就发布了三条诏令:一是,凡因战乱失去田产的士人地主,一律如数返还;二是,税赋征收以万历年间的册籍为准;三是,立即取消加征的三饷。这几条的实施,即把士人地主给拉了过来;又阻绝了底层子民参与、支持大顺的源动力,相当于给李自成来了一个釜底抽薪。这也就从根本上断了李自成再一次发展壮大的根。

最后,就是面对复杂、瞬息万变的局势,清能迅速、准确的做出相应的调整部署。

总得来说,仅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清的成功绝非侥幸,大顺的失败也不是偶然。要不是那些投降之人,明亡之后天下的归属还真是个未知数!


战歌仰望星空


李自成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40天,和多个因素有关!


首先,一个因素,就是革命目标的缺失。李自成百万起义军,包括其前面的闯王高迎祥等人,其起义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明朝统治,解决不被饿死、吃饱饭的问题。因此,即使李自成被明朝将领重创的只有18骑,他躲到商洛山中,也可以用不到2年时间就东山再起。但是,打下北京以后,起义军上下都感觉任务已经完成。这时候,革命的意志已经瓦解。所以,即使刘宗敏这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级将领也再也不想打仗了。而更多的精力则是拷掠明朝大臣和富豪,甚至还霸占了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由此导致本应归顺的吴三桂,又折回山海关。这时候,李自成要求刘宗敏前去讨伐。刘宗敏竟然说:“你为什么不自己去?”最终只能李自成自己亲征。而这次亲征的失败基本上导致了全盘失败。如果,是刘宗敏做主帅,则回旋余地大得多、整个大顺军的士气也不会全部被打灭!

其次一个因素,就是李自成从来也没有重视明朝文人的作用。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造反的时候,过多的将他们吃不上饭的原因归结为崇祯皇帝。因而当崇祯皇帝吊死以后,就以为事情完全解决。但是,实际上明朝最难缠的是包括东林党在内的文人。没有他们对崇祯皇帝抵制,崇祯皇帝要么可以筹到军饷,要么可以南迁到南京。李自成的起义军就很难大获全胜。而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本应拉拢这些毫无道义的文人,这样才能稳定局势。但是,他却猛烈的掳掠这些文人。因而,这些文人在李自成的起义军兵败山海关以后,就充当了以“为崇祯皇帝报仇”为名的多尔衮的满清军队的带路党。加上这些文人在全国的门生故吏,因而使得李自成成了过街老鼠。迅速溃败。而满清之所以可以打下天下,则一直非常重视类似范文程、洪承畴等明朝文人的作用。


地震博士


这道题目有问题,可算作一道辨析题。

首先当辨析的,是李自成的“百万大军”纯属乌有。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率军出陕入晋,向北京突进。闯军除了在宁远、保定两地与明军有过交战,基本上算是所向无敌,进军神速,到当年三月十九日即攻陷北京。

作为一支快速机动部队,不可想象有百万之众。

李自成占领北京不久,就发生了吴三桂的降而复叛事件,遂于四月十三日起兵东征。对于闯军人数,诸书记载不一,清廷档案和《清实录》都记作二十万人,而有的史籍说是六万人。据顾诚先生《南明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一书考证,闯军留老弱一万人留守北京,由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率领前往山海关平叛的部队,约为近十万人。清廷等史料记为夸张的二十万,可能是将征发的民夫也计算在内了(见该书第18页)。与之相敌的,清军是七八万人,外加吴三桂部关、辽兵约五万,后者实力远在闯军之上。

据此,李自成在北京的总兵力,约为十一万人。这显然不是闯军的全部实力,事实上,在闯军东进的过程中,既分兵驻守要地(如大同、真定等地皆委派大将镇守),同时也吸纳了数量不小的明军(投降的明军将领即有总兵白广恩、唐通、江瓖、马科等),使其队伍庞大了不少,但其构成却也复杂了许多。

在山海关大战前夕,闯军除了在陕西、荆襄根本之地留守的精锐(仅荆襄白旺部就有七万),再就是分守于山西、河南、北直隶(河北)、山东等地的部队,再加上在京的十一万,总数可能有二三十万之巨。然乱世之兵,岂可轻言百万?这样大规模的队伍,李自成也养不起啊!

其次,“坚持40天”从何谈起?

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出师,二十一日开战,次日战败,二十六日退回北京。二十九日在紫禁城武英殿仓促即位,随即率部西撤。清军多尔衮于五月初二日进入北京。初八日清军在河北望都县追上并击败闯军,又败之于真定,之后再未继续追击,而于五月十二日退回北京。李自成则退入山西,并很快退回陕西。

从以上时间表来看,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合部队,于四月二十一日正式与闯军接战,到清军五月初二日入京,不过十二日,李自成“坚持”的时间,哪有40天?李自成的乌合之众,属于速败,可惜了他的皇帝梦,如此之骤!(皇帝不称朕/胡丹答题)


皇帝不称朕


就这个问题我从陕北榆林各县区流传的一个故事说起,有人说,李自成进入京城,招来人问,你们最喜欢什么,有人说过年,因为过年有最好的吃食和最喜庆的节目,李自成便说,那我们天天过年。这样的故事有很大的杜撰成分,但从其也能看出李自成的一些弊端。

就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了四十天来说,我想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 李自成所谓的百万大军,不过是边走边收编,有数量没质量,军队素质有待商榷,层层管理也估计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无法做到一管到底,军队的混乱小则祸害百姓,大则发生政变。

第二,便是鼠疫,在进入京城时就是得到鼠疫的帮助,明军多人染上鼠疫,军队战斗力削减,可以说是成也鼠疫败也鼠疫,后来进入京城,自己军队也染上鼠疫,军队战斗力降低,难以与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军队相抗衡。

第三, 据记载,李自成刚进入京城还好,严格要求部下,没几天就混乱不已,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扰乱民心,失掉民心,人心惶惶,人民痛苦不已,看到统治者再次的残暴,当然不能长久。

第四, 就是妄杀掉李岩,疑心过重,把节节败退的原因胡乱归结到李岩身上,觉得李岩有谋反之心。其实在许多记载中,李自成收下的谋士皆不是什么高远之士,带有严重的局限性,无论从知识学养及眼界上,皆是。再者,李自成自身也缺乏一定的统治管理素养,不是有句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李自成就是缺乏稳坐江山的头脑,再就是他的小农意识,也加速了他的败退。


书房记


题主的问题应该指的是清顺战争的两个阶段,即“山海关之战”和“大顺军放弃北京”这两件大事期间。首先,要纠正一个问题,李自成并没有百万大军,我之前的回答中曾经有分析过山海关之战时清军、顺军、吴三桂军三方的兵力情况,以及简要分析了顺军失败的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的往期回答(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吴三桂和满清的兵力各自如何,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直接交代结论了。

顺军山海关之战时大概有6万左右的兵力,步兵为主,再加上唐通的两万降军。而清军有大约十万,骑兵为主。吴三桂大概有4万左右的关宁军。

下面我主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大顺军要迅速的放弃北京。

一:顺军在军事实力上处于劣势

山海关一战,顺军精锐损失惨重,据清方史料,这一战清军“凡杀数万人”(其中包括随军的民夫)。李自成一路狼狈的逃回了北京,顺军在兵力,士气上都远不如得胜而来的清军。

山海关失守也是要命的问题,有着“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是扼守京城与辽东间的咽喉要地,明清对峙时,尽管萨尔浒之战和大凌河战役的惨败使得明军精锐尽失,但凭借着这一雄关,硬是逼得清军绕道蒙古进入中原腹地,且迟迟不敢打京城的主意。 而如今,随着山海关惨败,北方门户洞开,清军攻打北京再也没有阻碍。

相应的,之后的顺军选择退守陕西,希望凭借关中险要的地势抵挡清军进攻,以图再起。

二:顺军在北京立足不稳

从顺军攻占北京到山海关之战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大顺政权对前明官绅采取了打压的态度,即所谓“追赃助饷”,官绅对李自成的反应是“人人饮恨,未及发也”。这些掌握了实际话语权的实力派并不支持李自成的政权,且顺军沿途吸附了大批的降军也是一个隐患。因此在前有敌军,后有内忧的情况下,固守孤城无疑是愚蠢的行为。

三:李自成还有大批军队部署在南方

在进攻北京前,李自成的部将白旺带领着七万大军稳固湖广根据地,当左良玉试图进攻湖广时,河南也发生了叛乱,因此李自成又派大将袁宗第领一支大军前去支援,这支军队也因此留在了湖广,未能参加北京和山海关的战事。这也是山海关之战时。顺军兵力为何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固守北京等待援军不太现实的情况下,不如趁清军尚未围城,主动撤退,与援军会合,方有再起的机会。

李自成不同于明末其他的农民军领袖,他在经历几次被逼入绝境的挫折后,深刻体会到了以往那种乌合之众式的农民军是不可能成大事的,因此他再次起义时,着重建设了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嫡系军(也是南明时期忠贞营的主要来源),在湖广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但不幸的是,明末的形势较为复杂,顺军终究难敌处于上升阶段的女真清军,只能遗憾的退出历史舞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