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歷史文化」明清三閣老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大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曾出現了三位閣老,史上有名。

閣老一詞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中書省)舍人六人……以久次者一人為閣老,判本省雜事。”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兩省相呼為閣老。”(中書省、門下省屬官皆可稱“閣老”。)明、清稱內閣大學士為閣老。

閣老是明清之時人們對入閣官員的一種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稱呼。明朝時,閣臣例設多人(一般為三四人),但有“首輔”、“次輔”稱謂之分,權力也相應不同。清朝時,內閣制多有變化,稱謂上也有些不同,但入閣實際上就是拜相,只是後期逐漸被軍機處所取代,後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決策機構。

天啟首輔黃立極,字中五,元城縣人(今大名縣營鎮鄉黃莊村),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進士,曾任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據《五柳黃氏家乘序》記載:“黃立極家族本山西洪洞人,明永樂初遷於元城縣,世居衛河之西岸,五棵古柳廕庇河岸,號稱:‘五柳世家’。”

黃立極五歲而孤,少年早慧,文章名蓋於世。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入內閣,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丁紹軾、周如磐、馮銓並參機務。當時宦官魏忠賢依恃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寵信,逐漸控制和操縱了內閣,並竊取朝政大權。黃立極身為首輔,尚能獨善其身,不與魏忠賢一黨同流合汙。

崇禎帝朱由檢即位時,由於四位內閣大臣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是魏忠賢時代遺留下來的,均受到了彈劾,而崇禎帝也想對整個文官體系進行大調整,黃立極年事已高,自行請命還鄉養老。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崇禎丁丑九月十六日,黃立極去世,享年七十歲,善終,葬於五柳黃家祖塋(今大名縣營鎮鄉黃莊村)。據《五柳黃氏家乘序》記載:黃立極家族本山西洪洞人,明永樂初遷於元城縣,世居衛河之西岸,五棵古柳廕庇河岸,號稱:“五柳黃家”。

1637年,黃立極去世後,建祠堂。據老人回憶,祠堂建築設計雄渾敦厚,氣勢恢宏。臨北大街大門,門樓輝煌壯觀,大門兩側豎有高大的石獅子,進大門為影壁,北轉即為祠堂,祠堂三楹(大間)。祠堂前豎碑一通,記載祠堂建立經過等,上世紀六十年代修河時被拉去當做石材。

黃立極墓位於大名縣營鎮鄉黃莊村,今已被夷為平地,僅存民國十二年孫氏後人立的一通墓碑。據有關資料記載,原墓地上建有石牌坊和石像生,文革期間毀於衛河水利工程。

墓區大致呈方形,東西和南北各為20米,面積為400平方米。原墓地上有牌坊以及石人、石馬、石猴、石羊等石象生,文革期間皆被毀壞。現存墓碑一通,青石質,通高3.27米,碑首高85釐米,碑身寬85釐米、厚28釐米,碑座長96釐米、寬60釐米、高40釐米。碑陽刻文為: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荷月中浣之吉/黃少師墓/裔孫重建。碑首雕刻二龍戲珠,碑額雕刻“追遠”二字。碑身兩側淺浮雕八仙人物。碑陰刻文為:冀南鎮守使第二區守備司令陸軍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孫嶽贈/垂裕後昆。碑身兩側淺刻纏枝牡丹花紋。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成基命,字靖之,明代政治家,大名人。

據《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九記載,成基命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經庶吉士,歷任司經局洗馬,署國子監司業事。

天啟元年,因上疏請求明熹宗幸學未先向內閣稟報,令其以原官還局,遂請告歸。不久起官為少詹事。累官至禮部右侍郎兼太子賓客,改掌南京翰林院事。此時其座師葉向高在閣,則可見成基命此時並不受到東林人物的格外重視。隨著魏忠賢與楊漣等人的鬥爭愈發殘酷,與東林有關的人物紛紛被波及。依《酌中志》載,成基命在顧秉謙所擬的邪黨初稿中。天啟六年,魏忠賢因成基命為楊漣的同門,故迫使其落職閒住。他雖未直接參與黨爭,但因此也積攢了政治清望。

崇禎元年(1628),魏忠賢一黨被清算,成基命起家擔任吏部左侍郎。

崇禎二年十一月,基命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他在任期間,曾指出由僧人將領申甫所率的市井遊民組成的部隊不堪戰鬥。袁崇煥、祖大壽入衛京師,發生滿桂告發關寧軍箭射事件,崇禎帝在平臺召見中,逮捕了袁崇煥,當時在場的成基命發現祖大壽在一旁雙腿顫抖的異態,認為有發生叛亂的可能,便懇請崇禎帝慎重處理,“敵在城下,非他時比”被遭拒絕。祖大壽回營後果然毀山海關東出反叛,成基命奏請崇禎帝“令崇煥作手札招之,當歸命也。”時值危局之下,成基命多次提出的建議均被採納,得到了崇禎帝的信任。但是他提出的施政要從緩,治大國如烹小鮮,與崇禎帝的想法相反,使他難以得到重用。在袁崇煥案的審理中,成基命保持袁的態度,並想阻止對錢龍錫的牽連,但其能力有限,未能影響大局。

崇禎三年(1630)三月,成基命升為首輔,與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共事。並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六月,溫體仁、吳宗達也進入內閣,周延儒黨羽已豐,而成基命接連受到攻擊,被指斥其在袁崇煥案中委卸避事,欲將其牽入。成基命感到大勢已去,當年九月就奏請崇禎帝回鄉,崇禎帝再三挽留。

崇禎八年,成基命在家中去世。贈少保,諡文穆。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成克鞏(1608—1691),字子固,號清壇。大名城內人。清代史學家。明末大學士成基命第三子。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

清軍入關,順治二年(1645年),經左庶子李若琳推薦,成克鞏開始仕清,任國史院檢討。順治五年(1648年),遷秘書院侍讀學士。不久,擢升弘文院學士。順治九年(1652年),遷吏部侍郎。次年升任吏部尚書。而後,擢升秘書院大學士。他首上修省一疏;繼參舊臣徇比匪人,請撤回滿漢巡撫不稱職者,又請增設御使,定曹銓置簿之條,以核功過;嚴督撫考察之例,以勵法廉;嚴誣告反坐之例,以杜刁風,皆切中時要,悉見施行。順治十年(1653年)拜保和殿大學士,順治帝稱其是太平宰相。

康熙時,成克鞏曾數次主持鄉試、會試,湯斌、馬世俊、張玉書、嚴我斯、梁化鳳等諸名士,皆出於其門下。當時,諸典禮文章,多出其手。十八年(1661年),以母疾請假,不準,用原銜兼國史院大學士。還曾充任《太宗實錄》、《太祖太宗聖訓》總裁。積勞成疾,三疏乞歸,康熙三年(1664年)致仕,遂不復出。晚年,在家中讀書,著有《清慎堂集》。

康熙三十年(1691年)去世,年八十四歲。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審核:馮軍兵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