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變身獨角獸的四大祕密|行業觀察

創業公司變身獨角獸的四大秘密|行業觀察

張孝榮 張心淼 高慧璇

不想成為獨角獸的公司不是好公司。不能變成獨角獸的創業項目不是好項目。

獨角獸企業一般都是百戰成鋼的行業領軍公司,往往意味著一定的行業壟斷性。這種壟斷優勢是促進獨角獸早期飛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研究認為,誕生“獨角獸”主要有四大基本條件。

第一是大市場,潛在市場規模越大,獨角獸體量和數量越大。

第二是大平臺,獨角獸公司需構築大流量池,以形成容納億級用戶的平臺。

第三是大資金,獨角獸公司一定是資金密集型企業,估值突破10億美元的公司,累計融資往往數億,若超過100億美元,融資量往往同步大幅增長。

第四是大創新,

獨角獸企業崛起的背後是信息化與全球化兩條支柱,本質是互聯網技術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創新。

獨角獸意味著創業的勝利嗎?NO。騰訊研究院在近日出版的《探尋獨角獸:解讀分享經濟創新創業密碼》一書指出:成為獨角獸並非終點。獨角獸的下一階段應該設法變成藍鯨企業。

近幾年來,獨角獸公司的體量和成長速度都在增加。當估值超100億美元以後,他們呈現出新面貌:不再像獨角獸那樣僅憑產品或者技術獨來獨往,而是著力於完善平臺,營造商業生態,謀求更廣泛的產業佈局。筆者將之命名為藍鯨企業。

創業路上的獨角獸遇到冬天該怎麼辦?根據騰訊研究院統計,從2016年後,獨角獸企業的增長開始進入冬天。自2016年以來,全球獨角獸公司數量的增長速度開始大幅下降。比如2015年有74家,到了2016年則降為41家,降幅為45%,而2017年上半年則只有17家。

在這個冬天裡,互聯網巨頭公司提供了過冬的糧草。迴歸或者藉助於大商業生態的資源,實現自身從獨角獸到藍鯨的跨越,或許是獨角獸公司發展的新方向!

1. 獨角獸公司均是行業領軍企業

獨角獸是一種神話傳說中虛構的靈獸,形如白馬,額前有一個螺旋角,代表稀有、高貴和純潔。2013年,種子輪基金Cowboy Ventures創始人Aileen Lee借用“獨角獸”的概念,來形容那些發展速度快、數量稀少、被投資者瘋狂追逐的科技型創業公司。當時提出的標準是,創業不到十年,估值超過十億美元,其中超過百億美元的被稱為超級獨角獸。

此概念提出之後,迅速得到了科技界和投資界的認可。多家研究機構如TechCrunch、CB Insights、Digi-Capital、華爾街日報等等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獨角獸榜單。其中,CB Insights於2017年5月底發佈全球最具價值的197傢俬營(未IPO)科技創業公司榜單,這些公司都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所謂“獨角獸”公司。 這些公司的總估值約為6790億美元,已募集資金總額達1420億美元左右。

上榜公司共分13個類別,包括電商/市場、互聯網軟件及服務、金融科技、社交媒體、網絡安全、定製、大數據、醫療護理、傳媒、硬件、移動軟件及服務、房地產和其他。其他包括教育科技、航空航天和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

獨角獸極其珍貴,可遇而不可求。同樣,稀有性,也是獨角獸公司的基本特點。從行業格局的角度來看,獨角獸企業一般都是百戰成鋼的行業領軍者,或在某個細分領域中一家獨大,往往意味著一定的壟斷性。壟斷是自由競爭的結果,一家公司從誕生到實現10億美元估值,是許多企業衰落的命運。

比如千團大戰。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團購網站興起於2010年初,但它擴張之快遠超市場想象,由於較低的准入門檻和市場資金的瘋狂投入,僅1年多時間中國的團購網站數量就超過5000多家,整個行業異常躁動。其中,拉手網在1年時間完成三輪融資,估值頂峰時高達11億美元。從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但隨著資本對團購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產生顧慮,拉手網IPO之夢破滅引發管理層大動盪,其根基開始動搖,估值也從11億美元迅速縮減至6億美元。

比較之下,競爭對手美團網異軍突起。美團橫向擴張,並逐漸將觸角延伸至電影、酒店等垂直細分領域,2015年合併大眾點評網,藉助其口碑屬性,依靠廣告模式作為盈利支撐,團購業務作為口碑平臺延伸穩紮穩打,取代拉手網成為行業的領跑者。

同樣的,還有打車軟件行業。當Uber興起後,國內眾多打車軟件一哄而上,最多時候有上百款軟件。作為最早的打車App,搖搖招車一度在北京地區佔據絕對優勢,但對資本作用重視不足,最終死於大規模燒錢圈市場的大戰中。

美國《Zebras Fix What Unicorns Break》一文提到了獨角獸公司發展的幾個特徵:指數級增長,公司存在是為了讓股東賺錢,零和遊戲、爭取壟斷、幹掉競爭對手。

從企業生命週期來看,每天都有企業誕生和消亡,在這種生存與毀滅的遊戲中,獨角獸公司脫穎而出,給社會帶來了更多的技術和福祉。但市場競爭是殘酷的,一家企業無論處於生命週期的哪一階段,隨時都有可能遭遇不測。互聯網領域的競爭尤為激烈,即便是那些本以獨角獸自居的公司,它所自恃擁有的優勢或者行業壁壘也可以在瞬間化為烏有。

2. 超100億美元后化為藍鯨公司

在梳理了各種榜單上的獨角獸之後,我們發現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在2017年,估值十億美元已經不再是衡量一個公司優秀與否的決定性標準,這個門檻逐漸抬升到100億美元。

在CBI榜單內的企業,有許多估值超百億美元公司,包括:Uber(680億美元)、滴滴出行(500億美元)、小米(460億美元)、Airbnb(290億美元)、Palantir(200億美元)、陸金所(185億美元)、美團網(180億美元)、WeWork(169億美元)、SpaceX(120億美元)、Pinterest(110億美元)、今日頭條(110億美元)、Flipkart(100億美元)、DropBox(100億美元)、 Infor(100億美元)、大疆創新(100億美元)。

另一個現象是,對於這些超100億美元的公司而言,他們的生存狀態發生了變化:不再像獨角獸那樣僅憑產品或者技術獨來獨往,而是著力於完善平臺,營造與自身相關商業生態,從產業角度擴大自身估值。這些企業本文稱為藍鯨公司。

按照互聯網上市公司實際市值與投資行業規則,應用級公司估值一般在10億美元規模,平臺級企業會在100億美元規模,而生態系統公司會達到千億美元規模。

以小米公司為例。創始人雷軍在公開場合說,阿里巴巴上市給他的啟發就是:“做一個超級大的市場,找超級靠譜的人,以及永遠花不完的錢。”為此,雷軍通過自身天使投資、旗下順為基金以及小米風投,3年來已投資企業77個,涉及手遊、電商、新媒體、移動安全、智能家居、醫療、互聯網金融、影視製作、視頻網站、移動地圖、車聯網、移動家政、移動教育、智能家電等眾多領域。

2016年11月,雷軍披露一組數據:

77家公司中,有30家生態鏈企業向外發佈了產品,40多家的產品還在研發;

77家公司中,有4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變成獨角獸;

77家公司中,有16家年收入超過1億元人民幣;

77家公司中,有3家年收入超過10億元人民幣;

預計小米生態鏈智能硬件收入,2017年超過1000億元。

顯然,在具體佈局策略上,雷軍已將對標的企業目標更換為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生態巨頭企業,而正是這一概念,將小米估值拉昇至450億美元級別。

從目前中國獨角獸來看,“藍鯨俱樂部”的門票已有7家,這應該也算這一波2013-2016年來創投市場的收穫。

徘徊在藍鯨俱樂部之外的還有兩個梯隊,一個是估值50-100億的公司,另一個是20-50億區間的公司。這些公司大多已經開始進入成熟期,但未建立自身生態。

在50-100億美元的獨角獸一共有9家公司,雖然規模小於藍鯨,但有8家公司已與BAT生態開始靠攏,分別是:今日頭條、菜鳥網絡、京東金融、鏈家網、口碑網、微眾銀行、魅族、威馬汽車。其中菜鳥網絡、口碑網(已被阿里收購)、微眾銀行直接來自於阿里巴巴及騰訊體系;鏈家網得到騰訊及百度的投資、魅族得到了阿里巴巴的戰略投資;京東金融從京東拆分出來、騰訊是京東的第一大股東;今日頭條的股東新浪微博又被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這樣數下來“威馬汽車”可能算是唯一一家與BAT無關的公司,在2015年底創立的威馬汽車,A輪就號稱融資了10億美元。

在20-50億美元的區間,一共有22家公司,這個區間算是最典型的細分行業龍頭聚集地,同時可能也是脫穎而出的創業公司所能達到的高點了。不過這22家公司中仍有12家有BAT背景股東,包括餓了麼、鬥魚TV、同程旅遊、美麗聯合集團(美麗說蘑菇街合併而成)、秒拍、微醫集團(掛號網)、蔚來汽車等,分別是目前在本地生活、直播、旅遊、電商、醫療、電動汽車等垂直細分方向的龍頭。

此外其他公司大多數是拆分發展的,包括百度外賣、淘寶電影、芒果TV、平安好醫生、樂視體育、銀聯商務、首汽租車等。從22家公司分佈來看,我們發現獨立的創業公司分佈也僅僅佔比三分之一,算是有一席機會,但務必需要成為細分行業龍頭,否則是不會長大的。

3.大市場有大潛力培養出大公司

大市場是成為獨角獸的必要條件之一。

獨角獸公司誕生在一定規模的市場上,潛在市場規模越大,獨角獸體量越大。如《探尋獨角獸:解讀分享經濟創新創業密碼》分析,創業公司需要考慮具有如下特徵的領域:所選行業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天花板足夠高,是否是高頻和剛需的應用場景。

這些大市場諸如,電商、互聯網金融、文化娛樂和交通出行等等。

根據中國市場統計來看,這四個行業擁有的獨角獸公司數量合計佔總量的70%,其中,電商獨角獸31家,互聯網金融獨角獸17家,文化娛樂獨角獸17家,交通出行獨角獸14家。

其中,中國電子商務行業規模巨大,增長較快。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20.2萬億元,同比增長23.6%。隨著消費升級的步伐加速、海淘平臺的普及,近些年新興的跨境電商的市場規模正持續擴大。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5.5萬億元,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1.2萬億元。

如此龐大的市場,不光能夠養活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領軍企業,還可以有一系列垂直型創新獨角獸生存。因而,電子商務行業作為獨角獸最多的領域,擁有31家公司。電商的高速發展與社會消費升級息息相關,市場前景依然廣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電商的獨角獸已經出現了行業定位不清、資金鍊匯合物流鏈不夠清晰的問題。其他7家公司是這幾年電子商務的新貴,包括美麗說和蘑菇街整合而成的美麗聯合集團、中商惠民、找鋼網、貝貝網、小紅書、易果生鮮、我買網等,分別從事女性時尚電商、小區電商、B2B大宗商品、母嬰、跨境、生鮮、綜合電商等,這些細分方向也是電商領域在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聚美優品等綜合電商或者大宗細分電商上市後的後起之秀。消費者群體逐漸開始固定,交易量逐漸擴大並且層次相對較高。

互聯網金融行業是近年來新興熱點投資區域,根據恆大集團測算數據,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規模達17.8萬億,未來五年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4.67%,到2020年預計將達43萬億。

而我國目前擁有超過1000萬家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不到的實體企業,互聯網金融有巨大的市場。目前有17家公司,整體估值達到了1143億美元,資金聚集體量最大。接近全部獨角獸估值的三分之一。這些企業包括如螞蟻金服、陸金所、眾安保險、京東金融、微眾銀行、趣分期、分期樂等。

在文化娛樂領域有17家獨角獸公司。《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到2020年要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報告顯示,文化娛樂產業2015年總體規模將達到4500億元,在2020年更有望達到萬億元。文化娛樂產業將在“十三五”期間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文化娛樂與新媒體產業,一直吸引投資人的關注,覆蓋了新聞、短視頻、直播等等諸多細分方向,這些恰恰都是2016年的熱點,包括今日頭條、微影時代、鬥魚TV、映客、樂視體育、界面、秒拍等諸多公司。

中國交通出行行業正在升級為智慧交通,市場規模也在萬億元級當量。在出行領域,目前有9家獨角獸,除了出行共享的滴滴、摩拜單車和OFO等,汽車共享的熱點正在醞釀擴大,羅蘭貝格公司發佈《2018 年中國汽車共享出行市場分析預測報告》認為:汽車共享出行在中國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潛在需求帶來的潛在市場容量有望達到 1.8 萬億元。目前包括威馬汽車、蔚來汽車、智車優行、銀隆新能源都在這個領域佈局。

其他物流行業獨角獸企業有菜鳥網絡、易商、百世匯通、貨車幫(物流QQ),這個行業仍有很大的機會,新的互聯網思路改造的物流正在從電商出發,影響更大範圍的貨運物流、倉儲等。

接下來其他一些行業,如房產、本地生活、硬件、教育、醫療等基本維持,不過出現了一些新的獨角獸公司,包括優必選、VIPKID、大米科技、柔宇科技等。大健康領域由於政策和環境影響,暫時蟄伏。

同時根據該數據進行獨角獸企業成立年份的中位數分析,發現有131家企業成立年份的中位數是2012年。也就是說,大量企業是是成立距今不足5年的初創型企業,而且集中在2015-2016年得到了大量的融資。這意味著,從2015年開始,中國獨角獸企業的發展開始步入快車道。

4. 大資金加速獨角獸公司成長

最近十年來,移動互聯網從無到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掀開了商業變革。過去可以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打造出的商業巨頭,在現在只需要幾年的時間。

從這些公司成立之日開始到最新一輪融資幫助他們進入10億美元的俱樂部,最快速的是APUS、僅僅花了15個月在經過A及B兩輪融資後,估值就高達15億美元。就整個獨角獸榜單(IT桔子《2016年獨角獸俱樂部》)來看,要進入到10億美元估值的時間大約是54個月(4.5年)。

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創業公司在選擇其產業、產品、技術和資本密集度時,不僅需要考慮投入要素的成本,還要考慮在一定要素組合下生產的產品的市場需求規模和市場競爭環境,通俗地講就是產品的銷路。某些特定的技術和要素組合構成的產業及其生產的產品,如果沒有足夠龐大的市場需求,公司一般是不會涉足這些產業、技術和產品的。

因此,在選擇產業、產品、技術和資本密集度時,創業公司既要考慮產品供給面的要素投入成本,還要考慮產品需求面的市場規模。

獨角獸公司面向的大市場,市場需求規模越大,資本投入帶來的預期收益才會越大,企業才會有足夠的激勵去進行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

從《2016年獨角獸俱樂部榜單》來看,把榜單內統計的71家獨角獸公司最新一輪融資金額彙總起來,合計募資額高達375億美元,平均融資金額達到5.28億美元。其中最高募資額為螞蟻金服45億美元。具體到金額分佈來看,45%公司的融資額在1-2億美元;其次是24%公司融資額在2-5億美元區間;單輪融資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有7家公司,佔比10%。

同時,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有利於相關企業降低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的風險,提高競爭能力。

獨角獸公司若要快速擴大市場規模,一般對資金需求較大,均是大量風險資本“密集堆砌”出來的產物。

1)以Uber為例,自2009年創立以來,公司已經在世界上400多個城市開拓了市場,其用戶規模達900萬,一天之內提供的搭乘服務在100萬次以上,來源於用戶支出的日營收規模已經突破10億美元。

2)美國著名照片分享應用Snapchat於2011年9月正式上線,到2016年,其估值達到160億美元,活躍用戶規模約為1億,在一天之內傳遞的截圖數量在4億張以上。

3)Airbnb也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該公司成立於2008年8月,到2016年9月,其估值達到300億美元,自2012年以來,其用戶規模呈幾何上升趨勢。

市場規模將通過增加預期收益的途徑,為預期技術創新和企業贏利提供可靠的保證,同時也就影響到企業的要素投入比例,使得資本的投入規模超過勞動力的投入數量,增加這類企業的資本密集度。

創業公司變身獨角獸的四大秘密|行業觀察

5. 獨角獸企業的四大基礎條件

獨角獸公司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基因?或者說,具有什麼條件的公司,會成為獨角獸公司?我們認為,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四大基因:大市場、大平臺、大資金和大創新。

第一、大市場

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說,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要與市場需求特徵相符,才能取得成就。大市場需求,就是指一定時間內和一定價格條件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一般是千億級別市場規模。這種市場目前只有兩個,一個是中文市場,另一個是英文市場。從地域來看,可以是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全球中文市場,也可以是以美國為核心全球市場。

第二、大平臺

從網絡平臺來看,獨角獸企業需根據大市場需求,構築大流量池,先於競爭對手,獲得大量低成本流量,以形成容納億級用戶的平臺。

與應用型企業相比,平臺型企業具有更高的價值,而具備完整生態體系的企業則位於最高價值層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維持自身的優勢地位並取得長遠發展,很多互聯網公司都著力打造自己的生態體系。獨角獸企業也在積極打造自己的生態體系,在投資其他公司的同時,也為內部創業提供支持。

第三、大資金

獨角獸公司一定是資金密集型企業而非人力密集型企業。估值突破10億美元的公司,累計融資往往數億,若超過100億美元,融資量往往同步大幅增長。

Uber是一個經典案例,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這家初創公司的業績呈現了爆炸性增長,同時也募集到了大量資金,截至2016年底,Uber在13輪融資裡一共募集了101億美元,共有53個投資人參與了投資,2017年估值超過了700億美元。但該公司的總體員工數量依然保持較小規模,到2016年底,公司在全球擁有3000多名員工。

由於規模較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大多數戰略決策都掌握在高級管理層人員手中,因為內部人員沒有嚴格的等級區分,決策出臺後,能夠迅速付諸實踐,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決策效率及總體的執行效率,加速了企業運轉。

第四、大創新

獨角獸企業崛起的背後是信息化與全球化兩條支柱,本質是互聯網技術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它領域的創新。作為近十年出現的新經濟現象,是創新全球化和網絡社交化的一種結果,是經濟轉型期間出現創新爆發的標誌。

正如O'Reilly Media的創始人兼CEO Tim O'Reilly的理解:獨角獸在我們生活中也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或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或是曾經讓我們眼前一亮後迅速普及,慢慢我們都把他們當成理所當然。我們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充滿各種各樣的奇蹟,當有新產品出現時我們會好奇會感嘆,但時間長了,我們就會把他們當作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內容。

獨角獸公司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第一,在剛出現的時候人們會覺得難以置信。

第二,它會改變世界的工作方式。

第三,它們不僅是創造經濟價值,它們也會對社會和世界創造自己獨有的價值。

6. 獨角獸企業的發展規律和趨勢

獨角獸公司只是近10年來才出現的現象。當我們套用這個概念回溯歷史時,就會發現。自2000年科技泡沫後,經歷了整整十個年頭,直到2009年,才艱難的出現了第一隻“獨角獸”。

2014年後,獨角獸已然司空見慣。一個公司往往在幾十個月內就能達到10億美金估值。與此同時,這些公司增長速度也在大幅度提高,比如Snapchat從創立到成為獨角獸用了不到4年時間,有許多獨角獸公司在成立的18個月內就達到了這一估值水平。

獨角獸公司的體量和成長速度都在增加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市場成熟度高。最近兩年,業界流行說法,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這段時間,互聯網基礎設施最為完善,也是歷史上網民數量最多的時期。

二是與宏觀經濟相關。傳統的實體經濟不景氣,金融系統運營欠佳,於是大量資本投入互聯網新經濟。在大量的資本快速“填鴨餵養”之下,獨角獸企業也越來越多。

從趨勢來看,獨角獸企業的增長開始進入冬天。

自2016年以來,全球獨角獸公司數量的增長速度開始大幅下降。比如2015年有74家到了2016年則降為41家,降幅為45%,而2017年上半年則只有17家。不少創業者發現,在許多優質創業項目頻頻創下融資新高的同時,許多投資機構也開始變得“吝嗇”起來,不再一擲千金。比起當初“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熱火朝天,現在不少互聯網投資人似乎進入了“寒冬”模式,不再有2015年處處開花的勝景。

增速降低並不意味著獨角獸現象的消逝。反而是一種創新的積極信號:在大眾熟悉的這些行業中,獨角獸們已然壯大;新的獨角獸,應該去那些大眾不熟悉的領域中尋找。

獨角獸企業如何過冬?

獨角獸公司度過了市場擴張期,應該進一步重視用戶需求,迴歸商業本質。許多獨角獸公司,迅猛發展,在發展前期,都經歷了鉅額投入來獲取用戶的野蠻生長階段,靠的是大資本運作迅速獲得客戶。在完成流量收割之後,迴歸商業本質便是永續之本了。

青山資本張野曾經勸誡創業者千萬別忘記商業本質。他問,以“創造價值”作為創業初心和商業本質,創業過程會變得豐富而有趣,項目為誰創造了價值?創造了哪部分價值?創造出來的究竟是不是真的價值?很多項目在最早期,創業者就是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專注於自己“臆想”和“過癮”,將一些偽價值、給自己的價值作為了認為的“創造價值”。創造價值並不是個人自嗨,而是服務於普羅大眾。

在梳理中國獨角獸企業時,還發現一個“富二代”現象。凡是估值較大的獨角獸企業,基本上都屬於“名門之後”,屬於大公司的拆解業務或者巨頭公司控股業務。

這些“富二代”們基本都符合獨角獸的定義:估值超過十億美元、成立不足十年。不同的是,仔細分析它的融資情況,又會發現大量的企業從成立開始,就很少參與社會融資。

獨角獸“富二代”現象說明,在我國的獨角獸企業發展過程中,巨頭公司是一股重要力量,巨頭公司生態所衍生出來的獨角獸企業,起點更高,資源更廣,發展潛力也相應也會更大。

當“富二代獨角獸”走上賽場的時候,草根獨角獸依然在飛馳,創新精神並沒有因此而減弱。這些自草根誕生的著名獨角獸包括:滴滴出行、大疆、今日頭條、餓了麼、秒拍、美麗聯合集團、微醫集團(掛號網)、途家、映客、小紅書、VIPKID、趣分期、、找鋼網、APUS、同程旅遊、鬥魚TV、摩拜單車。

很有意思的是,草根獨角獸也跟巨頭科技資本已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被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直接投資的獨角獸多達40家,總估值額高達1075.8億美元,佔到總榜單估值的25.4%。

阿里自行孵化和直接控股的獨角獸有4家,分別佈局在互聯網金融、物流、O2O和移動互聯,4家獨角獸估值總金額達708億美元。阿里直接投資的15家獨角獸總估值達721.4億美元,通過雲鋒基金和螞蟻金服投資的9家獨角獸估值達536.4億美元。

相比專業風險投資機構以利潤回報為目的的財務投資,互聯網巨頭公司更多基於戰略意義佈局投資,以期通過資源整合,對現有業務進行補充或者形成更大的戰略協作合力,完善自身商業生態。

迴歸大商業生態之中,或藉助於大商業生態的資源過冬,為獨角獸公司發展提供了新方向!(zhangxiaorong16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