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解不開的「結」與「解結」的想法

縱觀各種關於農業農村農民的理論與學術,談論的一切設想只是建立在理論之上,並且是看不見的不可知的結果。所以實行起來究竟是什麼結果,可能只是“想的好”,但結果是“未必好”!就如改革初一樣“先富帶後富”,設想是好的,但結果卻是“火車頭”是跑起來了,並且越跑越快,而沒有帶“火車皮”。現在火車皮不但沒有跟上火車頭,甚至連原地都不在,而倒退了一大截……

所以理論是否正確有待實踐,但就目前而言我們的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能不能給予實踐呢?似乎沒這個時間。更況一實踐就是幾十年,幾十年過去,一句失敗,那是個什麼概念呢?幾代人就白白付出了。而現在農業農村農民正是這種實踐導致的現狀。

一、農村的“結”

1.不管是哪位專家,只要是實地調查了農村,那麼農村的問題就擺在明面:孤寡老人,不懂事的孩子,即使有子女的老人家庭子女也都在外務工……這一切如果不解決,那麼我們的農村顯然堪憂。

2.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在外務工,而且都有不想回來的思想,那麼以後農業發展顯然堪憂。

3.農民低收入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沒有收入,那麼與收入相關的生活顯然就是困難。看不起病,讀不起書等就不說了……

如此這些問題變成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結”。現在鼓勵資本下鄉,大戶經營,家庭農場,公司+合作社+農戶,這一切在理論上似乎是成立的,但在現實中很難實現。

為什麼很難實現呢?做農業首先需要人,也就是需要勞動力,勞動力從哪兒來?9961部隊是很難出力了。99還能勞動,但他們已經把一生中的“氣力”貢獻給了農業,現在已經是“有氣無力”的狀態,出工不見效率,這是改不了的事實,哪個企業,大戶,合作社願意要?願意用?他們本來是頤養天年的時候,只是無奈而耕作。所以資本下鄉難以實現推動農業,改變農村,帶動農戶的目的。只能是“想的好”;其次,有人會說,把在外務農的青壯年叫回來。這樣行不行?當然行。回來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工資,待遇”。不管誰做農業總是要計算成本,利潤的。資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掙錢。青壯年回來勞動完全可以,但青壯年上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下有撫養子女的責任,給的少了,不能幹;給的多了成本增加結果會導致企業等失敗。

所以那些理論停留在紙面上是可以的,下到實踐中就變成無有了。這些年很多做農業的人都體會到了。

因此如果強支持資本下鄉,那麼我認為除了拿了國家的補貼就是一堆爛攤子擺在農村的各個角落。那個時候再總結只能是血的教訓。

二、我個人對農業農村農民“解結”的想法。

1.農業不是賺錢的行業 。

農業不是賺錢的行業。按商品社會而言,農民生產糧食等農產品也是商品,按市場經濟規則也是可以根據供求關係調節價格的。但是就我們而言,這種情況卻不適應。如果價格高了,那麼勢必會引起恐慌。因為這八億農民不但保證自己的生存,還要保證城市五億人口的供應。所以目前最糾結的就是“糧價低”,農民不好生活;“糧價高”城鎮人不好生活……。所以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我就得就是把農業劃撥為“特行”。

2.把農業劃撥為特行的必要性

在別的國家,農業不是“特行”。即便不是“特行”,都知道在國外,特別是歐盟,在我們還“交公糧”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對農業進行補貼。而在我國也就是這多年進行了補貼。但這個時候的補貼已經對農業不解渴了。所以農業農村農民變成了發展的“老大難”!而且問題越來越多。

農業是國家穩定的基石,不能亂,不能缺。那麼怎麼才能解決農業的問題呢?就是把農業劃撥為“特行”!

就如國防等國家必須的行業。

如果把農業劃撥為“特行” 那麼農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有從事農業的人像在工廠做工的工人一樣,有工資,有待遇,有勞保,有年老後的生活保障!這樣農民穩定了,幹勁也就大了。農業自然就發展了。

農業劃撥“特行”不是無稽之談。把農業劃撥特行,相關專家可以用數據認證。國家劃撥特行後,對農業勞動者的負擔不會因此而增大。期間的不足,國家可以統籌調整。這樣農業農民農民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而且讓農民重新感覺到自己對國家的價值。並全心全意為國家服務!

3.農村的變化

農業劃撥為特行後,農村的規劃會因此而變化。但還是應該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農村就是農村,不能把農村變成城市。農村變成城市,天下一個樣,就沒了生活的氣息。

………

說一千道一萬,農業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問題。很多理論家只是站在“農業角度去研究農業” 而把農民隔離開來,顯然是想當然的理論。想要解決好農業的問題,首先就要解決農民的問題。這個“坎”過不去,那麼解決農業問題就是空想,妄想。

2018.1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