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打算重赏时,张良为何婉拒富庶的齐地却选择留县?理由很简单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氾水登基称帝,在称帝之日,他对那些一起出生入死过的兄弟论功行赏。其实在每个朝代初建伊始,皇帝都会对功臣进行大规模的封官加爵。刘邦也不例外,在当皇帝的第一天之后,就对功臣大赏特赏。但刘邦在封完文武百官之后,特意提出要重赏张良,让张良“自齐择三万户”。而张良却说“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在当时,是个人都知道齐地非常富饶,留县和它差的不是一点半点。那刘邦打算重赏时,张良为何婉拒富庶的齐地却选择留县?其实张良早在封官之初就看出了刘邦的想法,原来,他看出来刘邦对百官封赏有个特点。那就是封的都是侯爵,而且都是很早久跟他出生入死的人,而这些人都是沛县人。

刘邦打算重赏时,张良为何婉拒富庶的齐地却选择留县?理由很简单

因此,张良就得出了刘邦的真实想法,即“非刘氏不得王”。虽然刘邦在朝堂之上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足智多谋的张良一眼便能看得出。他能感受到刘邦给他齐地,看上去是对他的倚重,其实是刘邦对他非常不信任。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韩国的丞相,所以他是地道的韩国人。可是在后来韩国被秦朝灭亡,他为报仇也曾刺杀秦始皇,但是失败。直到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他才开始重新振作起来,但无奈自己势力弱小,只能投靠在留县的景驹。随后在半路上遇到刘邦,看他与众不同,气度非凡,于是便跟随刘邦。再后来,各路义军首领共商反秦大事,张良见到实力强大的项羽项梁二人,张良为了复兴韩国,便找到项梁说道:“君今既已立楚为后,而韩王诸公子横阳为最贤,可立为王,以多树党。”鉴于此,项梁让张良担任韩国的司徒。

刘邦打算重赏时,张良为何婉拒富庶的齐地却选择留县?理由很简单

由此观之,张良首先是韩王的人,其次才是刘邦的人。鸿门宴上项羽杀刘邦的计谋没有得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张良。因为项羽的叔叔项伯就在宴席上,由于张良曾经救过他一命,他便劝张良逃走。结果张良坚持让项伯和刘邦见面,促成他们结为亲家,所以就有了项伯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的一幕。而这也间接使项羽始终优柔寡断,随后,范增让项庄舞剑,杀刘邦的计谋也没有得逞。也因此刘邦得以在樊哙帮助下逃走,留下张良和项羽斡旋,但项羽并未刁难他。这也从反面论证了张良并不完全是刘邦的部下。而且后来刘邦被封汉王之时,张良不仅没有随他一起前去,反而是跑到了韩王这里。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起初张良并不完全服从于刘邦。

刘邦打算重赏时,张良为何婉拒富庶的齐地却选择留县?理由很简单

更何况,在刘邦登基称帝之后,他就开始大力排除异己。尤其之前是在项羽帐下的人,比如王共讙、臧荼、利几等人。而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韩信。韩信从齐国赶来,加入了刘邦,并且积极对项羽作战。可谓在楚汉决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刘邦并不这么认为,在登基称帝之后,“即将其兵与夺之,尚称其习楚之状,将其由齐改为楚”。而刘邦最后认为他谋反,将他处死。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张良一言未发。因为他明白,刘邦所谓的封官加爵,只不过是一种安抚的手段。所以刘邦让他选择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穷乡僻壤的留县而不是齐地。因为他和刘邦相遇的地方就是留县,选择这个地方,刘邦就是有意见也会不说。而且张良之所以选择留县,是因为它的名字:“留者,留也”。

刘邦打算重赏时,张良为何婉拒富庶的齐地却选择留县?理由很简单

意思是说,是你刘邦要我留下来的。他们君臣二人对于这两层意思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说他的选择绝对正确的。最后,笔者认为,张良清楚战国时期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隐居山林的原因。他不是不贪图荣华富贵,而是这些与生命相比较,命显得太重要了。而善于谈兵论道的张良更是知道帝王家的那些事,更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明白,帝王只是在建立伟业的路途中需要他们这些能人臣子。在当上皇帝之后恨不得将他们一网打尽,在后世的我们看来,他的这些想法非常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