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里糊塗炒代幣血本無歸 炒幣的坑由誰來填?

近幾年席捲投資圈的炒幣大潮中,有人賺了大錢,也有人血本無歸,被“割了韭菜”,這其中就包括家住青島市北區退休在家的張女士。儘管對虛擬幣瞭解不多,卻沒有阻擋住她投資的熱情,在朋友的推薦和遊說下,把近兩萬元積蓄投資虛擬幣,原以為會如介紹人所說“三個月回本,賺的錢繼續炒”,沒想到兩年過去,不僅沒賺到錢,賠光了本金,目前就連交易平臺都進不去了。張女士此時才意識到——可能受騙了。

稀裡糊塗炒代幣血本無歸 炒幣的坑由誰來填?


記者調查瞭解到,從2015年開始,炒作虛擬幣的熱潮席捲投資市場,有些機構和公司藉機發行“代幣”圈錢,導致很多投資人血本無歸。記者搜索裁判文書網發現,涉嫌使用虛擬幣進行傳銷犯罪的案件有一百多起,涉及的“山寨”虛擬幣有數十種之多。

跟風“炒幣”血本無歸

“還沒弄清楚是什麼東西就跟著投資了,現在賠光了才知道是被騙了。”近日,市民張女士向本報記者反映,她兩年前在朋友的勸說下投資了一種叫“華幣”的虛擬幣,在投資的時候,她的介紹人劉女士以及介紹人的“上線”張某承諾,三個月就能回本,剩下的盈利可以放在裡面炒。原以為這是保本的生意,沒想到兩年過去了,張女士不僅沒有賺到錢,本金全部賠了,現在就連交易平臺都關閉了。

“我感覺自己被他們騙了,多次找他們要錢,他們只說向香港的公司反映,到現在也沒有給我任何回覆。”張女士說。而對於自己投資的華幣究竟是什麼性質的投資產品,張女士直搖頭,說自己也不懂,都是別人代為操作,她口中的別人,指的是家住市北區遼寧路的張某夫婦。

“我們把錢都打到張某和秦某夫妻二人的賬戶上,怎麼操作我也不會,當時他們就告訴我肯定能賺錢,我就把錢打過去了,沒想到會是這樣。”張女士表示,多次找二人要錢均被拒絕。“我投資的錢還算少的,據我瞭解,有投資十幾萬元的,還有一位退休的老太太是透支信用卡投資,現在也在找他們。”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的介紹人劉女士也是受害者,同樣投入了幾萬元。

拉人投資可獲10%提成

9月10日,記者跟隨張女士來到幫助她炒華幣的張某的辦公地點。張某和秦某接待了張女士。

得知張女士的來意後,秦某表示,張女士的錢她都轉給了公司,虧錢的不光張女士,大家都虧了錢,而她自己也虧了一百多萬元。秦某辦公室一位自稱姓鐘的女士表示,自己虧了兩千多萬元,現在賬號直接登錄不了,“我就放在那裡不管了”。鍾女士介紹說,她炒華幣的時間比較早,一開始賺了不少錢,後來把賺的錢也都投入進去,現在全部賠了,前後共計兩千多萬元。

“張某當時承諾三個月回本,現在連本錢都賠進去了,你們必須把錢還我。”張女士說,當初如果不是輕信了張某,也不會加入。而秦某則表示,自己也只是其中一個介紹人,同時也是投資者,張女士轉過來的錢,她都轉到公司的賬戶上,同時給張女士提供了炒幣所需要的賬戶和密碼。“投資有風險,大家都是成年人,沒有理由賠錢給她。”

當記者問秦某,介紹別人加入有沒有提成時,秦某承認,她在介紹人進來的時候拿到了10%的提成,但只限於她直接介紹的下線,再往下的下線,她並沒有拿提成。秦某還表示,現在華幣系統已經停了,可以到另一個叫做MT的平臺上炒,但是也要再投入資金才能炒。“所有華幣的老客戶都可以每天釋放盈利的2%,這樣就可以慢慢把虧掉的錢賺回來。”秦某的這個解決辦法並沒有獲得張女士認可,“還要再投錢,這明顯還是騙局”。

從秦某和張女士的交談中,記者瞭解到,炒華幣和正常交易平臺的不同之處在於,當價格上漲後,華幣要排隊賣。“我之所以感覺是圈錢騙局,主要就是因為華幣在漲的時候賣不掉,從幾毛錢漲到一塊多的時候,自己想賣卻根本無法操作,而跌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劉女士告訴記者,她介紹張女士來買這個,現在朋友賠了錢,她也很難受。

在交流無果後,秦某打電話給香港總部的“左總”,對方表示最近沒有時間到青島,等過段時間會過來,但對於能否解決張女士的問題,秦某並沒有在電話裡提及。

9月26日,張女士告訴記者,對方並沒有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交易群裡宣揚“割韭菜”

記者在搜索引擎上查找發現,“華幣”是在香港註冊的一家公司發行的虛擬幣,創始人為胡某某,自稱是“基甸控股集團”的掌舵人,其集團以“網上交易平臺”“高增值植物培植項目”“電訊和芯片開發”等為主業。據瞭解,所謂的“高增值植物培植”指的是投資蓖麻種植。

在2016年發表在網絡上的一篇有關胡某某的採訪中,胡某某介紹華幣是他們公司發行的虛擬幣,進行了加密,同時不會任意增加或者減少幣的數量。胡某某還稱,“我們會和國際上的上市公司合作,以黃金和金幣來對接華幣”。除了這一篇採訪外,記者在網絡上基本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在一篇個人博客上記者看到,“華幣”的經營公司為“華之寶數碼拓展有限公司”,屬於一種虛擬貨幣,相關資料顯示的時間是2015年左右。

除此之外,搜索出的內容還有論壇中網友的評論,不少網友評價“華幣就是騙人的”,網友“hjpcxz”發帖稱:“從投資到現在沒有任何回報,只能進錢,沒有出口,沒有交易,是假的數字貨幣,已擱置兩年,留下許多受害者。”

記者隨後在秦某提到的“鏵鏈”投資微信群裡看到,這個群的群主對投資者進行投資指導,每天發佈買進價格和賣出價格,並要求投資人聽他的指揮。而在有關投資的介紹中有一條赫然寫著“割韭菜獎勵計劃守則”。這個群投資人所在的交易平臺叫做“MT數字資產交易平臺”,顯示註冊地點是新加坡。

記者在群裡提問什麼是“割韭菜”,群主表示,投資人無論是買進還是賣出必須按照他們的指導價進行交易,不得惡意拉昇,否則將受到處罰。張女士試圖在群裡討回“公道”,剛問了幾句“什麼時候能要回錢來”,就被群主踢出了微信群。

對此,山東琴島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恩民表示,目前這種虛擬貨幣的交易在我國已經被明令禁止,市民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選擇報警。

■延伸:代幣披上“洋外殼” 繼續欺騙投資者

記者採訪發現,張女士被人拉去炒的虛擬幣和比特幣等廣泛流通的虛擬幣不同,屬於企業自己發行的“代幣”,這種代幣本身就存在著巨大投資風險,在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

稀裡糊塗炒代幣血本無歸 炒幣的坑由誰來填?


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指出,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同時要求,公告發布之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有關部門將依法嚴肅查處拒不停止的代幣發行融資活動以及已完成的代幣發行融資項目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今年8月28日,“代幣發行融資”被列入中國互聯網金融舉報範圍,在中國互聯網金融舉報信息平臺-舉報範圍-舉報互聯網金融業務範圍一欄,新增“代幣發行融資”一項。

去年9月以來,監管部門持續打擊ICO非法融資行為成效顯著。一方面,國內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發幣平臺基本被關停、屏蔽,主要虛擬貨幣價格距最高點普遍跌去70%以上;另一方面,人民幣與虛擬貨幣直接兌換被叫停,ICO炒作的資金主要來源被切斷。儘管如此,近期記者調查發現,用人民幣購買ICO代幣依然不算困難。

據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仍有一些ICO項目打著國外基金會的旗號,披上“洋外殼”繞開監管,或換上區塊鏈等“馬甲”欺騙投資者,圈錢融資“割韭菜”。在監管趨嚴後,一些國內原有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看似關停,實則紛紛“出海”,轉戰境外註冊,並繼續向境內用戶提供交易服務。儘管監管部門對“出海”的交易平臺採取了網絡屏蔽措施,但通過購買VPN(虛擬專用網)“翻牆”,登錄並不困難。

9月27日,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索查詢到,從2014年至今,涉及“暗黑幣”“K幣”“五行幣”“雲幣”“維卡幣”“HGC”“中華幣”等多種虛擬傳銷貨幣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有300餘件,刑事案件有188起。這些“傳銷幣”的種類共計60多種,300多名傳銷頭目被判刑,他們欺騙數千萬投資者至少100億人民幣,超半數被傳銷頭目用於個人消費揮霍一空。

上百起案件的犯罪套路如出一轍,不法分子在國內或國外註冊成立空殼公司並設立網站,大肆宣傳虛構某種“虛擬貨幣”的價值,捏造博彩、娛樂、醫療等實體項目,以多至百倍收益的“高額返利”為噱頭,鼓勵會員以開拓市場、與人共享等“拉人頭”的方式賺取回報,不斷吸納會員會費達到斂財目的。大量抱著“發財夢”的群眾將存款轉入傳銷組織的同時,傳銷頭目的財富得以迅速積累,他們又將這些資金用於個人享樂、消費,而傳銷組織底層人員大多血本無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