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愛“炒幣”,原來幾千年前已埋下基因


事實上,我的這些同學投資的基本都是,沒有網站、沒有代碼、沒有上鍊的“傳銷幣”、“空氣幣”,壓根跟區塊鏈沒有關係。

筆者驚訝,“炒幣”的影響竟然如此之深,筆者的中學同學大多在三線城市,從事著和科技、金融無關的行業,竟已紛紛入坑。

但一琢磨,倒也不奇怪。中國人喜歡炒,已經形成一種觀念。從炒股炒房,到炒普洱、炒蟲草、炒蜜蠟、炒黃金、炒大蒜、炒鹽巴、炒紅木、炒大蒜、炒期貨、炒原油……只要一件事物,具備炒的特性,中國人總都能把它炒得很高,而不論其實際價值。

當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傳到中國,炒就在所難免。有數據顯示,中國人是“炒幣”主要幹流。近日,日本金融廳加密貨幣交易所研究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各種加密貨幣礦池58%在中國,16%在美國。

而全球前五大加密貨幣交易所,有三個都是中國人創辦的——成交量接近全球成交量的四成。雖然這三個交易所沒有公佈交易人結構,但是普遍認為,多是中國投資者。

可是,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炒呢?

套用前陣子流行的一本書的理論,或許可以揭開這一謎題。

這本書的名字叫《價值起源》,由許多個耶魯的金融學家共同完成。它透過金融發展四千多年的歷史,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為我們展示了金融創新的背景和規律。

書中觀點提到,在古代中國和西方(地中海文明)對貨幣的理解存在很大不同,這體現在兩大方面:

第一:鑄幣材料不同。西方的貨幣標準是以貴金屬為基礎的,銀幣主導了國內貿易,黃金通常是國際貿易的標準。中國封建王朝則是以青銅幣為貨幣。賤金屬鑄成的貨幣具有單位價值較低的特徵,並且中國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價值比賤金屬還低。

第二:中國關於貨幣價值的思想完全不同於西方。支配西方思想的亞里士多德傳統理論一直延續到近代史期。這一思想認為充當貨幣的商品價值起源於他們作為商品交換的價值,即貨幣要具有內在價值,這一貨幣概念與法定貨幣的概念幾乎是不可能相容的。然而中國的政治家卻認為:貨幣是由最高統治者創造的,賦予貨幣價值的是統治者手中的印章,而不是貨幣的內在價值或者交易價值。從這個層面上講,中國的貨幣體系在當時是領先於世界的。今天中文中紙幣代表的概念是用國家票證代替硬幣,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紙幣都代表某種特權的憑證,或來自政府的某種特權,並以此與持票人的權利相對應。

讀完這本書的這些觀點,我醍醐灌頂。高中時,不理解二戰後美元為何一定要錨定黃金,原來這是西方文化的延續。

再反觀加密貨幣的炒作,炒作的人只關心發行主體講的故事是否有吸引力,能吸引更多韭菜,而不特別關心加密貨幣的真實價值。

我問我同學,你炒的這個是傳銷幣,不擔心歸零嗎?他說:“能拉到下家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