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搞科研 就是爲了國家強盛

“搞科研 就是為了國家強盛”(中國有我)

76歲了,郭光燦院士一直都很忙。他是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的開創者,科研碩果累累,本可頤養天年,但至今仍舊一門心思撲在科研上。記者見到他時,郭老剛從成都開會回來。黑白相間的頭髮,是歲月在他身上的積澱;消瘦的面頰、寬厚的眼鏡,流露出他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激情。

1942年,郭光燦出生在福建的一個漁村,從小就天資聰慧。1960年,以數理化三科均為98分的成績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5年後,郭光燦大學畢業,獲無線電電子學學士學位,留校任教,從此,除了講臺授課,搞科研成了他最大的愛好。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科學春天的到來,讓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那時候一心就想把時間找補回來。”郭光燦回憶,當時條件艱苦,冬天沒有暖氣,抱著一個暖水壺,每天看書到半夜是常態。

“當時因為經費缺乏,做起科研來往往是捉襟見肘,在那樣的情況下,發現光做實驗行不通,就改做理論,於是選擇了光學領域中的冷門——量子光學。”從那時起,郭光燦開始了自己倔強的“少數派”科研生涯。

選擇量子光學,純粹是從學術愛好出發,因為大學學的是量子力學,量子世界的奧妙激起他的好奇心。“要是把量子理論用到光學中去,一定會有新現象。”郭光燦推測。

1981年,39歲的他通過公開考試選拔,公派出國學習。在國外兩年,郭光燦發現,量子光學領域的研究,國外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涉足,而國內學術界幾乎無人問津。

目睹了這種差距,郭光燦並沒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熱情投入到量子光學領域的研究中。他暗下決心:回國後一定要把這門新的學科組建起來。

1984年,他用校方資助的2000元組織召開了中國第一次量子光學會議,與會的20多名科技人員雖然大多未曾開展過量子光學研究,這次會議卻成為中國量子光學發展的起點。

回國後,隨著研究重新步入正軌,郭光燦對量子領域的認識也越來越豐富。這時,一個新的想法開始浮現在他的腦海裡。

上世紀90年代初,當量子信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國際學術界悄然萌芽時,郭光燦就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極富生命力的嶄新發展方向,是中國可能在國際學術界獲得一席之地的大好機遇。

然而,搞好科研,僅憑一腔熱血還遠遠不夠。在提出量子信息之初,這一想法遭到了不少質疑:量子信息理論能否具有說服力?量子光學尚處於起步階段,量子信息能搞成嗎?郭光燦這樣回答:“要以搞‘兩彈一星’的精神來推動量子信息的發展,以搶佔先機。”

“從事量子光學是基於興趣,但研究量子信息不僅僅是興趣。”郭光燦坦言,量子信息可以為國家未來的科研和國防實力作出貢獻。有了這樣的論斷,他又一次選擇了“冷門”。

做理論、培養研究生、參加國際會議,提高基礎。5年後,郭光燦的團隊在量子信息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所帶領的學生隊伍也逐漸成長起來,並先後培養出多名科學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潘建偉、彭堃墀、孫昌璞和杜江峰。

在郭光燦看來,這批院士就好比國內量子信息領域的一顆顆種子,為量子信息10多年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當年被視為偏科冷門的量子信息成了全世界致力研究的熱門。回憶起這段經歷,郭光燦充滿自豪,“我們搞科研就是為了國家強盛。”

“郭老沒有什麼愛好,如果有,那就是待在辦公室和實驗室。”郭光燦的助理段開敏說,郭老現在一年仍有不少時間在外出差做學術交流,“他週末很少休息,也沒有星期幾的概念,說起時間都是幾月幾號。”

明年,是國內第一次量子光學會議召開35週年。“準備把當年參加會議的老先生再次邀請過來,告訴他們,當初播下的量子研究的種子,開花了。”郭光燦認為,這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價值。

從事了一輩子量子領域的科研工作,已過古稀之年的郭光燦依舊堅守如初,在他看來,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論身處哪裡,都應當為自己國家這個階段的歷史任務作出貢獻。這是時代的擔當,也是民族的傳承。

【網友留言】

網友xBukb:錦繡山河日新月異,人民生活節節高升,偉大的祖國我愛您!

網友囂。:我在祖國邊陲,我為祖國祝福,願祖國繁榮昌盛。

網友1exJa:我以我心愛祖國,我以我行報祖國!

網友非誠勿擾:復興路上有你我,奮鬥的中國最美麗。

網友小魚兒:為您添磚,為您揚帆。

網友慧慧sorry:我們最強大的背景就是中國!我愛您,祖國母親。

網友和風福韻:凝心聚力,有你有他也有我,願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越來越幸福安康!

本文源自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