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科研、求職……他的學術之路,看完會有啟發!

读博、科研、求职……他的学术之路,看完会有启发!

學而有道

推文時間:每週三晚,不見不散!

“壹學者”熱誠歡迎您賜稿或薦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於王偉傑博士:200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200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2015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15-2017年他在紐約州立大學布羅克波特學院任教,2018年加入密蘇里大學杜魯門公共事務學院任助理教授。目前他的主要研究興趣在於組織間協作、人事管理如何影響公共組織績效。

在這篇短文中,王偉傑回顧了自己的求學生涯和求職經歷,總結為三句話就是讀博惜時研究方法求職匹配,相信對許多希望讀博和求職的人來說會有很大啟發。

读博、科研、求职……他的学术之路,看完会有启发!

2007年夏天,我從武漢大學畢業到中國人民大學讀研,小小行囊裡最重的一本書,就是新東方GRE紅寶書。那時候,出國讀博還是個遙遠而縹緲的夢想。2008年正式開始申請的時候,卻趕上了金融危機,美國許多大學出現了財政危機,博士獎學金機會大減。風雨飄搖裡非常幸運的拿到了自己的dream school南加州大學的博士全獎,得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回頭一看已快十年,這期間花了六年完成博士學業,找到第一份工作,然後跳槽。雖有波折,但是足夠幸運。一路走來得到了國內外師友很多的指點和幫助,蒙馬亮老師約稿,學期結束終於有時間整理思路,在這裡寫下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和眾多的教訓。拋磚引玉,希望能給還在讀博征途上奮鬥的朋友們一點幫助。據說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所以我就用這個“三遍體”了。

讀博:惜時,惜時,惜時

美國的博士培養是個很系統但漫長的過程。一般是兩到三年的課程學習,再加上兩到三年的博士論文寫作。前兩到三年的課程學習非常關鍵,那是一個博士生磨鍊砥礪自己的理論功底和研究方法的黃金時間。博士一般五年起,一些人文領域需要的時間更長。據說現在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平均畢業年限是六年

前兩三年課業學習階段結束之後,通過博士資格考,就開始了準備論文選題、選題答辯、收集數據、論文寫作、修改和找工作的過程。這兩三年往往是一個人跋涉的過程,除了導師之外,並沒有太多人來督促。

就像一個人在森林裡容易迷路一樣,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上,一個人也容易失去方向。和我同一年進入南加大公共政策學院的,一共有八個博士生,有兩位在博士資格考之後放棄了學業。如果這是極端情況的話,更容易發生的是失去緊迫感而不能合理高效的利用時間。這導致畢業的時候成果發表不出來或者不及時,讓人徒生

“時間都去哪了“的感慨,而這也恰恰發生在我身上。

读博、科研、求职……他的学术之路,看完会有启发!

我的第一份工作找的很辛苦,也不甚理想,只在一個小型的文理學院找到了第一份教職。而在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的半年後,我的三篇論文陸續被接收,其中包括了一篇獨作的JPART。如果自己抓緊時間,早幾個月把文章發表出來,找工作的情況也許會很不一樣。

我常說是洛杉磯的優美風景和美好生活導致自己分心,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

沒有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所以,我最終也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完成學業並找到工作。相比之下,我的很多很優秀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都在五年內完成學業並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我在南加大的六年時間裡,也見證過一位博士生用了四年的時間完成學業,並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教職。所以,事在人為,能否高效利用時間會產生很不同的結果。

當然,高效利用時間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除非你有特別強的自律能力,一般情況下需要有人來不斷地督促和“助推”你。俗話說:有deadline就有生產力,我想這個大家都深有體會。作為一個博士生,要想辦法給自己設更多的deadline。比如,定期的和導師見面,討論研究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也可以儘量的和除導師之外的老師們合作進行研究,這樣既多了一個督促者,也更可能在畢業的時候有更多的論文發表。

博士同學之間可以建立學習小組,大家互相幫助修改論文,或者定期組織研討會。除此之外,也可以讓

合作者來督促。總之讓自己參與到更多的項目裡,有更多的deadline,這樣會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得最大的收益。

读博、科研、求职……他的学术之路,看完会有启发!

研究:方法,方法,方法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日新月異,二十年前用OLS迴歸還能在公共管理的頂級期刊上發文章,今天已經越來越難了。我的體會是在讀博期間要多上一些研究方法課,尤其是前沿

的方法,它們可能是二三十年後的主流。研究方法,尤其是比較複雜的方法,往往是需要系統的學習和老師的幫助指導,自學並不一定能學好學精。相反,理論往往能夠通過多閱讀和自學來掌握。所以,在讀博期間,只要有經費的資助,可以儘量多上一些方法課。

讀博之初,我對定量研究方法並不熱衷,甚至有些排斥。在完成了必修的兩門定量方法課後,就想萬事大吉了。沒想到三年級的時候被學院安排做統計課的助教,這才露出了基礎不紮實的馬腳。常常被美國學生問倒,並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簡直是有損中國人數學好的聲譽。為了免除尷尬,我開始努力給自己補課。

我的策略是,一學期修一門定量方法課。沒想到漸漸喜歡上了這些統計課,學的越多,越感到有很多空白點需要補,於是一直堅持上到了博士畢業。好在USC不同的繫有多種多樣的定量方法課可以選,我也先後在社會學系、新聞傳播學院、商學院、生物統計系等選修定量方法課,這些課包羅了從基礎的迴歸到複雜一些的結構方程、面板數據等方法。今天看來,這些方法課對自己的研究

幫助很大

上這麼多課並沒有讓自己變成方法上的專家,也沒有讓自己精通所有的定量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系統的學習這些方法,至少知道了在面對特定的數據結構的時候,最優的方法是什麼。即使需要自學,也有了一個好的基礎。比如,我在讀博期間很大的一個遺憾是,並沒有修因果分析的課,而目前我的研究中常常需要使用因果分析方法。好在自己有那六門統計課打下的基礎,自學起來也沒有無法克服的困難。上這些課對自己的幫助還在於結識了很多不同領域的博士生,一些同學成了自己的摯友,也讓我接觸到了社會科學包羅萬象和十分有趣的研究課題。

在這裡,我也想順便說一下定量和定性方法的選擇。我也在社會學系上過一學期的民族誌(Ethnography),在國際關係學系上過比較案例方法,博士論文用了定性比較分析(QCA)方法,所以對這些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有所瞭解。我自己也和同事發表過一篇應用訪談的定性研究方法的論文。民族誌和比較案例研究這樣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可以非常嚴謹的,但是要學好學精,難度並不亞於一些複雜的統計方法。然而,

在期刊的接受程度上,定性方法要差很多。所以要學好定性方法並且發表論文,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當然,方法總是要服務於研究的課題,而不能削足適履,讓方法來決定問題。

求職:匹配,匹配,匹配

我自己曾經三戰 job market,工作後又機緣巧合,在兩個東家先後三次作為招聘委員會成員參加招聘,這讓我得以從兩個角度看求職。我的兩個東家,一個是教學為主的小型文理學院,一個是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也算是覆蓋了美國大學的兩種主要類型。希望這裡的教訓和經驗,能對在北美job market 奮戰的朋友們有一點點的幫助。

參加了招聘之後,更意識到競爭的殘酷和整個過程的偶然性。每一個找到工作的人,都可算作是幸運兒。招聘的過程從總體來看

並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更像是管理學裡經典的“垃圾桶”決策模型。招聘委員會竭盡全力去理性評估每一個求職者,可惜每個人的偏好和關注點不一樣。加之評價求職者的維度又很多(比如發表能力、教學能力、畢業院校,還有和統計模型一樣避免不了又玄妙的unmeasured factors等),所以很難給所有的求職者一個客觀的排名。

對於求職者來說,即使得到了受邀到學校面試的機會,還要面對各種偶然因素(比如,我們曾有一個面試者,在機場被自己突然破損的行李箱把手割傷,結果被送到urgent care)和麵試學校明裡暗裡的人事之爭。所以,在job market 上奮戰並不容易,求職的過程心理壓力巨大,很多事情又往往在自己的控制之外,不確定性很多。作為一個求職者,有頂級的論文發表當然能助你一臂之力。但是個人以為,求職的關鍵在於自身與職位的契合度,也就是傳說中的 “fit”。

我在2014年的第一次求職很不成功,準備倉促,一頭霧水,僅僅得到了兩個電話面試。當初採取的是海投戰術,以為廣撒網能幫助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所以,我勤勤懇懇地把只要自己的研究和教學興趣跟職位要求能沾上一點邊的都投了。事實上,大多數申請都

泥牛入海。等到自己作為招聘委員會成員去審核材料的時候才體會到,這種申請者的研究或者教學方向跟招聘要求不完全fit的材料,是最容易第一輪被淘汰的。

每一個招聘廣告都經過了系和學校的仔細斟酌,教授們大概最不缺的就是打磨文字的功力。廣告上面列出的專業方向絕不是偶然出現的,一般都是所在系教學或者科研急需的。所以,當招聘委員會審核幾十個乃至上百個申請材料的時候,第一關注點就是申請者的教學研究方向是不是真正跟系裡的需要相符。如果不十分相符,即使發表能力很強也無濟於事。

美國的社會科學包括公共管理已經十分的細分化了,很少存在一個招聘廣告上所找的專業方向招不到人的情況。所以,如果自身的教學研究方向跟招聘廣告上列出來的並不是十分相符的話,希望並不大。廣撒網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求職策略。更優的策略可能是,精心研究跟自己教學研究方向相符的職位,求職申請貴精不貴多

對於求職者來說,一是要認真地研讀招聘廣告,找到對方究竟需要的是一個generalist ,還是一個specialist;二是清楚回答這個問題:who are you? 在cover letter 和 personal statement 裡清晰地定義自己的教學和研究方向,幫助招聘委員會建立起你和這個職位的聯繫。

教學為主和科研為主的學校,在招聘上有非常不同的要求,這也要求大家在cover letter 上做出非常有針對性的陳述。這種針對性的陳述,並不是蜻蜓點水地調換一下cover letter裡段落的順序就能實現的。比如在給教學為主的學校的cover letter裡,強調研究能力並沒有太多的幫助。對他們來說教學經驗是最重要的,他們會非常仔細地看你的教學經驗和陳述。名校畢業或者頂級journal的發表,並沒有太多的幫助。同理,在給研究型大學的cover letter裡,討論教學也沒有什麼幫助,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你的發表上。所以,對這兩類不同的學校,應該有完全不同的cover letter和個人陳述。

读博、科研、求职……他的学术之路,看完会有启发!

結語

我是山東人,記得高一的時候,年級主任在大會上告誡大家:你們要把高中這三年,當成是三年有期徒刑。跟高中三年有期徒刑比,讀博那六年並不算太辛苦。讀博並不是只有少數人能完成的,也並不是一個很差的職業選擇

讀博雖有挑戰,但你能得到的是攻克難題時的由衷喜悅,獲得新知時發自內心的甜美,還有能在更深的層次上認識世界的得意。當然,前提是

真心地熱愛做學問,才能經得起這個略顯漫長和艱辛的考驗。更重要的是,有了熱愛,才能如孔子贊顏回:“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曾經有幸聽一位成就很高的華人計算機科學家給博士生們講座,他說,一個好的工科博士生,是每週工作八十小時依然樂在其中。我想他講的就是顏回的今日版本。說實話,我做不到每週八十小時的工作強度。我常拿他的話激勵自己,也在此與諸位共勉。

這篇好看,我得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