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是21世紀國家重點發展領域,材料學不僅涉及國家重大項目建設,而且深入百姓生活,從我們身上的衣服、喝水的水杯,到家用的冰箱、燃氣灶,再到航天器、高鐵、地下的石油管道等國家重大項目或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工程全都離不開材料學,可謂“上天入地,無所不包”。

1、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英文名: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縮寫MSE)。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制定和頒佈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屬於工學學科門類之中的其中一個一級學科,下設3個二級學科,分別是: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屬於交叉學科,它融合了物理、化學、機電、電子等多個學科領域。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研究材料成分、結構、加工工藝與其性能和應用的學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材料科學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專業方向有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強化、材料加工工程等等。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上學期間的實驗在其課程中佔50%以上的學時,有的學校會達到80%。研究生期間基本上一直參加導師的各種項目,項目的完成過程涉及諸多細小環節。比如涉及理論計算,就需要物理學科的建模,涉及材料製備環節,就需要化學學科的實驗研究或者製備技術,材料完成後要鑑定是否達到預期的結構和性能,就需要材料學科或者物理學科的測試技術,在製成後應用的過程中,又需要綜合測試其性能。學生們多數時間要在實驗室裡度過。實驗室裡學生正在使用的投射電子顯微鏡價格達六七十萬美元,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造價近百萬美元,一些昂貴且先進的設備儀器光是學會熟練使用就得培訓、摸索一段時間,無數次通宵達旦的實驗,無數次滿懷希望的檢測,無數次的失敗,最終得到想要的檢測結果,那都是一代代材料人堅持不懈的實驗收穫,耐得住寂寞的人最堅強,要想在材料學上獲得收穫,貴在堅持。

2、專業學科範圍及培養目標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設有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和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方向。

(1)材料物理與化學

  一門以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從電子、原子、分子等多層次上研究材料的結構及其與物理、化學性能之間的關係的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方向重點基於物理、化學的基本原理,結合材料科學的前沿研究與發展動態,利用先進的理論研究、分析與設計方法和技術,以及高水平的實驗平臺、裝備和工藝,致力於探索新材料中組成、尺度、結構、性能之間的本構關係及其內在的熱力學演變規律,探索符合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發展需求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及其工程化應用的有效途徑。

(2)材料學

  研究材料的成分、組織及結構、合成製備及加工工藝與性能及使役特性之間關係的學科,為材料設計、製備、工藝優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學依據。材料學及其發展不僅與揭示材料本質和演化規律的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相關,而且和提供材料工程技術的材料加工工程學科有密切關係。材料學是探討材料普遍規律、支撐材料加工技術的一門應用基礎學科。

(3)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控制外部形狀和內部組織結構將材料加工成能夠滿足使用功能和服役壽命預期要求的各種零部件及成品的應用技術的學科。現代材料加工工程學科的內涵已超越傳統冷、熱加工的範疇,與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機電、自動控制等學科,以及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研發有著相互依存和彼此促進的密切聯繫,彰顯其多學科交叉的特徵,併成為再製造工程的關鍵技術支撐之一。材料加工工程的研究範圍包括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和複合材料等,主要研究材料的外部形狀和內部組織與結構形成規律和控制技術。當代材料加工技術和相關工程問題包括材料的表面工程、材料的循環利用、材料加工過程模擬及虛擬生產、加工過程及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及集成化、材料加工過程的在線檢測與質量控制、材料加工的模具和關鍵設備的設計與改進、再製造快速成形理論與技術等。

  材料加工工程理論基礎包括數學基礎:數學分析和工程數學(線性代數、數理統計);物理基礎:大學物理和工程力學;化學基礎: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工程基礎:機械製圖、機械設計基礎、電工和電子學基礎;材料科學基礎:金屬學、晶體學、晶體缺陷、擴散和相變理論、材料成形(液態與固態)及微觀組織結構表徵方法、材料物理、力學性能及其測試技術。

(4)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為基體的材料,主要有塑料、橡膠、纖維、塗料、膠粘劑和樹脂基複合材料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是研究高分子材料製備、結構、性能、成型、服役及其相互關係的學科,為高分子材料的設計、製造、使用及循環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為高分子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以化學、物理、生物、數學等自然科學和化工、計算機、機械等應用學科為基礎,以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設備、高分子材料表徵等為基礎課程。從實驗、計算機模擬和理論三方面,對高分子材料的組成、結構、性能、工藝進行從分子到宏觀材料的多尺度空間與時間的深入系統研究。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的研究內容主要有:材料的合成與改性、結構與性能、響應與功能、加工成型技術與裝備、使用與循環、老化與降解以及它們的相互關係,包括結構與功能高分子材料、通用和特種高分子材料、天然與合成高分子材料等。

(5)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在大材料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按照學科內在聯繫自然延伸,突出與資源、環境、經濟等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構建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知識體系,著重培養學生對自然資源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認識:從物質循環利用的理念出發,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材料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掌握產品、材料、過程生態設計和環境保護工程一體化專業技能;熟悉再製造的壽命評估預測理論及表面鍵合/嵌合技術;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能力以及資源環境諮詢、管理與價值評估技能。

  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的提取生產、加工、利用等過程中涉及的基礎知識及資源環境經濟學(資源循環過程中涉及的資源、環境和經濟三個子系統耦合而成的複合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客觀規律與調控等)。

培養目標

  碩士學位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具備基本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知識和系統的專業知識,瞭解本學科的發展動向,能夠掌握相關材料研究領域中先進的工藝設備、測試手段及評價技術;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和技術工作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能在材料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或企業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研究,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開發,企業管理,生產技術管理等工作的創新型人才。

相關學科

  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命科學、力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

3、考研選校所需要考慮的三大因素

選擇合適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院校報考是考研成功的關鍵,也關係到未來人生的發展。只有綜合考慮各方因素,才算是對自己未來二到三年的研究生時光以及隨後的職業生涯負責。

(1)院校排名是浮雲,就業好才是王道

考研選校的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就業,假如你想進入材料科學某一領域內的企業,那你在選校過程中應該考慮的是該領域內擁有就業優勢的高校或者研究院校。高校在各自的領域內經營數十年,積攢下豐富的人脈,其畢業生也多會集中在系統內企業。大城市就業選擇當地知名院校,另外需要生根發芽的材料行業對地域因素也比較看重,另外研究的方向也是決定就業層次。

(2)考研擇校時應該考慮材料院校複試規則

考研選校還需考慮複試的因素。複試是高校在研究生錄取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一個步驟,是與高考純粹分數決定論不同的關鍵一步。對於考研同學來說,大家應該關注往年材料學院公佈的複試辦法裡的複試比率、初試複試權重、複試各科的權重以及調劑政策。假如,你對本科出身耿耿於懷,或者本科成績較差,或者等等之類的考慮對複試的面試比較忌憚,那麼你可以選擇複試比率不是很高的,初試權重比複試權重高的,專業課筆試比專業複試權重高的,以筆試成績為主要錄取因素的學校是你比較好的目標。

(3)複試線高低不能斷定競爭激烈

考研複試分數線除了與當年的考生成績有關之外,還與該學院的複試比率有關。而比較不同高校複試線時,還需要考慮地域和各自專業課難易程度的影響。

不建議的考研參考因素是

  第一,純粹為了獲得名牌高校的碩士學位,而罔顧該校材料專業實力一般。

  第二,只盯著各類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排名。沒有考慮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統龐大,並沒有高校能夠做到面面皆強,而是有側重點。就業情況相應地千差萬別。

  第三,太過考慮複試線、報錄比等部分反映考研競爭激烈的因素。

4、考研擇校指南

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新發布的第四輪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評估結果可知,全國共有122所開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大學參與了排名,其中排名前3的大學是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以下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考研學校排名前10院校,是目前比較權威的排名數據,供大家參考:

(1)清華大學10003—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清華園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於2012年12月正式組建,由原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原機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學科組成。其前身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建於1988 年,由化學工程系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專業、原機械工程系的金屬材料專業組成。材料學院擁有兩院院士8名(1名雙聘)。

學院現有多個國家和部委級科研和教學平臺,包括: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成形制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先進材料”虛擬仿真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心實驗室等國內一流的教學科研平臺,以及貝氏體鋼推廣中心、鎂鋁合金成形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北京市高技術陶瓷材料與工藝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功能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產學研基地。

學院瞄準材料科學前沿和緊密結合國家重大需求,注重學科交叉,形成了材料微結構及表徵、計算材料科學及工程仿真、材料製備工藝及加工工程、新型信息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環境友好材料、再生醫學及仿生材料、極端條件材料等有特色、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研究方向。清華的材料學科在最新一輪教育部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評比中均被評為A+。在2017 最新發布的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學科位列世界第9 名。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0006—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起源於1954年成立的航空冶金系,2001年建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材料科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材料加工工程與自動化系、高分子及複合材料系。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微納米技術和材料結構失效與安全工程2個自主設置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17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獲評A+。

本學院是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航空材料與結構功能實驗室的建設單位。依託本學院建設有大型金屬構件增材製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防高性能碳纖維檢測評價中心、國防激光快速製造工程中心、空天先進材料與服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與薄膜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聚合物基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民航安全技術和鑑定”重點實驗室、高溫結構材料與塗層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等。近年來,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在內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20餘項。

學院擁有以鍾群鵬院士、徐惠彬院士和王華明院士以及6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7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為代表的一流師資隊伍。形成了“超常服役環境金屬智能材料”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高性能非平衡材料科學與技術”和“高性能金屬材料激光製備與成型”教育部創新團隊、“先進高溫材料與塗層技術”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和“增材製造”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並與中航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10餘所企業共建了教學實習基地。近5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本科生上研率達70%以上。

(3)武漢理工大學10497—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於1988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被列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95-2015年期間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17年9月入選教育部一流學科名單,在國家第四輪學科水平評估中排名A+,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本學科目標定位是:到2025年,進入世界一流材料學科行列,突破建築材料綠色製造工程理論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建材工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材料和國防尖端武器裝備發展需要的關鍵新材料及其加工製備新技術,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範學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和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成為材料學科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學院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歐洲科學院院士2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1人。

學院瞄準國際一流,推行國際化發展戰略,先後與牛津、密歇根、日本東北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開展實質合作,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和“環境友好建築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聯合實驗室,“材料複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2007年)和“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進製備技術及工程應用”(2013年)2個“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2009年以來,與世界著名大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包括武漢理工大學-密歇根大學新能源材料聯合實驗室(WUT-UM Joint New Energy Lab),密歇根大學傑出教授、國際熱電學會主席C.Uher教授任主任;武漢理工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多尺度複合材料聯合實驗室(WUT-UCD Joint Lab of Multi-scale Composites),美國工程院院士E.J. Lavernia教授任主任等;聯合承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22項,總經費5600萬元;聯合培養研究生40餘名,聯合發表SCI論文300餘篇。主辦有影響的國際會議20餘次,包括第35屆國際熱電會議、第13屆國際非晶態固體物理會議、《Nature》能源材料國際會議。2015年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依託本學科建立了全國首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範學院”,E.J. Lavernia任院長。

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了大量的應用基礎和技術開發研究工作,取得的一批應用技術成果已對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及社會、行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承擔國家“973”、“863”、科技支撐、武器裝備重點型號項目、國家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任務200餘項,其他各類各級項目800餘項,總經費7.9億元。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獲國家科技成果獎10項,發表SCI論文3300餘篇,SCI他引41000餘次,ESI高被引論文136篇(HCP論文65篇)。

(4)北京科技大學10008—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是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類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譽為“材料領域的航空母艦。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於1996年10月由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金屬壓力加工系、表面科學與腐蝕工程系、冶金系的鑄造教研室合併組建而成。1998年12月,應用科學學院的材料物理系和物理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部分併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屬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功能材料與表面技術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學與腐蝕工程系、金屬壓力加工系、鑄造研究所等8個系(所)。2001年3月,8個系(所)重新整合,成立了材料學系、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蝕與防護中心、實驗測試中心等4系2所2中心。2008年12月,根據學校的發展規劃,以材料學院的2所2中心為主構建了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材料學院即形成了現在的架構,下設材料學系、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粉末冶金與先進陶瓷研究所。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首批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和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所屬的3個二級學科也全部是首批國家重點學科、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具有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2003和2007年教育部的一級學科評估中,分別排名第3(高校排名第2)和第2。2006年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的《中國大學評價》中,排名第1。美國湯森路透公司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000-2010數據檢索,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全球排名16, 進入該學科領域的1%。2011年據美國ESI數據檢索,我校材料學科SCI論文數量一直穩居全球該學科領域的前1%,2010年全球排名16位,2011年排名13位。10餘個學會及其二級學會掛靠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如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及其近10個二級學會。

本學科擁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6人,擁有配套齊全的材料製備與分析條件,研究裝備總值超過3億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教學中心批准為北京市教學示範實驗中心和國家級教學示範實驗中心。近五年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726篇,SCI收錄論文1456篇,EI收錄論文1571篇。影響因子3.0以上論文195篇。

(5)哈爾濱工業大學10213—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哈爾濱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由原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工藝系和分析測試中心於1993年11月28日組建而成。目前下設材料科學系、材料工程系、焊接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信息材料與技術系,另有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精密熱加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空間環境材料行為與評價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教學實驗示範中心。設有6個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材料物理、電子封裝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學科,包含5個碩士點和博士點: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空間材料與加工;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實驗室面積21800餘平方米,固定資產近3億元。

學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學院經過近70年的發展建設,逐步形成了“材料設計開發-性能表徵評價-加工工藝優化-專用裝備研製-背景終端應用”為一體的全程知識和實踐教學體系,以“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為代表的一批在校生創新型典型不斷湧現,為航天、航空、汽車、裝備製造和通訊等重要行業領域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學子。自 2010 年以來,學院獲10項國家科技獎,1項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學科SCI論文數量世界排名第7,綜合競爭力目前世界排名29,是進入ESI千分之一的優勢學科。主要學科研究方向:高溫陶瓷材料、金屬基複合材料、空間環境材料、信息功能材料、輕質材料近淨成形、特種塑性成形、高效智能焊接、高性能材料連接等。

材料學院的建設目標: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6)上海交通大學10428—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上海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最早建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學系和材料工程系合併而成,所屬的金屬熱處理專業在1952年就已設立。學院擁有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國內首批國家重點一級學科,連續多年入圍ESI世界前1‰學科,並國內首批設立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在2016年QS世界排名中名列國際第31名,國內第2位。

材料學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還有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4名、長江特聘學者6名、長江講座教授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紀(跨世紀)人才15名、上海市領軍人才4名等一批在國內外學術舞臺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學術人才。學院目前佔地面積為45500多平方米,擁有9棟綜合性辦公及試驗樓組成的材料樓群,建築面積達到40000多平方米。

學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計到款科研經費10.2億元,累計發表SCI論文1618篇,發表論文數全球排名第10名,論文被引次數全球排名第27名。學院累計申請發明專利797項,其中授權454項,共獲得國家級二等獎4項,國家國際合作將1項,省部級科技獎25項。材料學科連續多年入圍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學科。學院學術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多項關鍵技術成果成功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電等重大工程裝備,解決了國家重要領域的關鍵性問題,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浙江大學10335—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浙大

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我國最早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的單位之一,溯源於1952年開始招生的鑄造和金相熱處理專業(時屬機械系)、1958年開始招生的硅酸鹽專業(時屬化工系)。1978年,浙江大學組建了我國高校中的第一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2014年7月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85年,在浙江大學建立了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純硅及硅烷國家重點實驗室(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前身)。2007年,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其中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為國家重點二級學科。2017年,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行列。

材料學院建有半導體材料、材料物理、高溫合金、功能複合材料與結構、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6個研究所和1個電子顯微鏡中心,並擁有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表面與結構改性無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電池新材料與應用技術研究浙江省重點實驗室、新型信息材料技術研究浙江省重點實驗室、磁性材料浙江省工程實驗室以及浙江省電子顯微鏡中心。截至2019年年底,全院在編職教工140人,其中正高68人,副高48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特聘教授7人,浙江省特級專家4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 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特聘計劃青年專家13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11人,浙江大學百人計劃14人。2019年12月,據美國ESI對全球機構材料科學學科評估顯示,浙江大學材料科學學科在全球高校中位居第10位。

材料學院致力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建有“材料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工程”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國家級本科特色專業和浙江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近年來,材料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約110名、碩士生約120名、博士生約70名、進站博士後約15名,本科畢業生的國內外讀研深造率保持在70%左右。

(8)西北工業大學10669—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源於1938年7月成立的國立西北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礦冶工程系,目前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和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017年,西北工業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獲批A類躋身“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學院擁有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高溫結構複合材料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9個國家級平臺和17個省部級平臺,是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十三五”以來,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0項,項目總經費10398萬元;承擔國家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863”、國防基礎科研、國防預研、航空基金、航天基金 等國家級項目300餘項;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民機科研專項、國防專項等重大項目10項;累計科研經費到款7.5億元;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6項,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1項。

學院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長江學者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3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6人,“優青”5人,“青拔”5人,“青千”6人,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國防科技工業優秀科技創新團隊、陝西省重點科研創新團隊、陝西省優秀教學團隊等多個高水平科研與教學團隊。

學院長期與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西班牙、烏克蘭、斯洛伐克、波蘭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多個聯合實驗室或科研共享平臺,簽訂本科生、研究生聯合培養或雙學位協議,聘任了21名國外知名機構高校專家擔任名譽教授或講座教授。每年邀請近百名外籍專家來校講學或開展聯合研究,派出120名左右的教師出國交流或合作研究,派出160名左右學生出國交流或攻讀學位。已建成先進材料及其成形技術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金屬增材製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校級國際聯合研究機構11個,取得良好成效。

(9)北京理工大學10007—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北京理工大學

  材料學學科建於1952年,1955年開始培養研究生,1981年獲准為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85年首批建立博士後流動站。1988年列為機械電子工業部的重點學科,1991年被評為兵器工業部重點學科,2001年評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重點建設的學科。2005年獲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授權。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本學科建成了能支撐材料科學與工程各學科方向的集材料設計與製備、分析與性能表徵、使用性能考核的系統研究平臺,具備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材料科學重大問題的能力,承擔了大量國家級重大及重點項目,許多科研成果實現了工程化應用。

  近五年,本學科作為牽頭單位獲得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20餘項,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

  本學科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 1人、工程院院士 2人、 973首席2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中組部千人計劃1人、中組部青年千人7人、軍委科技委國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得者1人、型號總師1人、何梁何利獎獲得者4人、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3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跨世紀優秀人才12人。

  本學科建設有各種國家級和省部級支撐平臺,包括衝擊環境材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家阻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高技術綠色材料發展中心、國家阻燃材料阻燃材料與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高能量密度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動力電池及化學能源材料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北京市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與綠色應用重點實驗室、環境科學與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纖維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中心、教育部火安全材料與技術工程中心等。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等歷次國家重點建設學科,為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材料學科在2019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百強,在2019US new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列第58名,在2019年ESI世界學科排名中位列第112名。

  主要研究方向有:

  1.毀傷與防護材料

  以戰鬥部材料和裝甲防護材料為主要研究對象。

  2.先進材料成型理論與技術:

  主要包括特種材料的液態成形理論與技術、戰鬥部材料塑性加工改性新技術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粉末冶金技術研究、材料成形過程的數值模擬與仿真技術研究。

  3.低維材料物理與化學

  主要包括零維、一維、二維納米材料的製備與性能特別是半導體納米材料的性能的研究。

  4.功能高分子與阻燃材料

  以生物醫用材料、光電功能高分子材料、阻燃材料研究為特色。

  5.材料表面工程

  主要包括表面特種功能塗層材料設計與優化、熱噴塗工藝數值模擬、塗層材料製備、材料性能測試與表徵及表面特種功能塗層加工等。

  6.含能材料

  包括高能量密度化合物、含能聚合物、納米含能材料、功能含能助劑的分子設計、合成與製備工藝,高性能固體推進劑及裝藥技術,固體推進劑成型工藝與應用,包覆層與絕熱層材料技術,高能混合炸藥及裝藥技術。

  7.能源與環境材料

  研究各種新型化學電源、物理電源的關鍵材料及其工程應用技術,各種新型綠色能源材料的分子設計、合成表徵、仿真模擬、性能預測和經濟性評價,能源材料製備與應用中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環境材料失效機制以及各種廢棄物品的資源化與再生利用技術,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處理過程中的理論問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系統科學方法及應用實踐等。

(10)北京化工大學10010—A-

(9)考研專業之最具“科研”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北京化工大學1958年建校時創辦的院系,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為特色,兼顧複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金屬材料協同發展的院系之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全國首批碩士、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學科和首批博士後流動站建設單位;六十年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應用-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材料學科特色創新體系;材料學為國家重點學科,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位列A類(排名前10%),進入“綠色化學化工及材料”一流學科群重點建設行列;材料學科ESI排名全球前1.24‰(2018年11月)。與兄弟學院共建有“化學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國家碳纖維領域唯一的“碳纖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有 “碳纖維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醫用材料北京實驗室,天然高分子醫用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9個省部級研究基地,以及“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高分子科學教學”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先進碳材料及特種高分子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先進功能彈性體材料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中英科技橋先進材料研究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擁有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1人,2011年以來,承擔和完成了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700餘項,承擔和完成了企事業橫向項目736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 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 項,省部級獎35項;SCI收錄文章2770篇,其中TOP文章1020餘篇;申請專利1250項,授權專利758項;科技經費呈逐年上漲趨勢,總額達10.3億元,人均科研到款80萬/年。與中石化、中石油、道達爾、巴斯夫等近百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成立了校企研發中心和產業戰略創新聯盟,一大批專利成果實施了轉化應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首要任務,碩士畢業生的就業率在98%以上。

5、考研就業前景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性強,國家重視,高技術人才供不應求,時代在進步,新型材料需求增加,社會和國家都需求有能力實現科技進步的專業人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比較廣,主要就業行業包括:計算機、金融、教育和科技諮詢等領域,畢業生可以從事高分子材料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信息材料、醫用材料、新型建築材料、電子電器、汽車、航空航天、貿易等工作或到研究院所、高等學校和海關、商檢等。

(1)從名校科研項目組畢業的大多數研究生都會跟隨導師繼續深造讀博,畢竟材料學項目結題挺長。

(2)追求穩定的部分研究生會回到生源地考高校教師或進企業從事技術研發工作。

(3)富有挑戰性的研究生會留在一線城市競聘世界五百強的高端研發工作。

(4)其他的畢業生會選擇材料營銷、質量檢測相關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