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次貸危機爲什麼沒有像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一樣導致世界經濟大蕭條?

用戶64077400


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還是在於社會經濟內在的矛盾激化。當實體經濟利潤全面下降甚至為負,資本就都湧入金融市場,造成市場虛假繁榮,沒有實體利潤支撐,金融市場的泡沫終究是會破的,於是危機就發生了。

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最先是股票市場崩潰導致銀行倒閉,貨幣金融危機傳導至實體經濟導致生產萎縮,失業增加,物價和工資急劇下降。


1929危機發生和大蕭條時,西方國家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對策來解決問題。他們之所以拿不出任何對策,是因為太過於信奉市場無形之手的力量,即所謂的經濟自由主義。美國總統胡佛對當時的危機採用了國家不加干預的政策,避免干預造成防礙經濟自由的“阻力”。他所能做的是鼓舞信心,“繁榮正在街角的地方拐彎”。

危機發生後,為了維護本國的企業和就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採取了“以鄰為壑”的對外貿易政策,刺激出口,加徵關稅,各國外貿額都銳減,加劇了危機。

是凱恩斯主義將資本主義從毀滅的邊緣拯救了回來。凱恩斯指出,我們生存在其中的經濟與社會的主要缺點在於不能提供充分就業以及在財富與所得分配方面的不公平。“故若現在採取步驟,重新分配所得,以提高消費傾向,則對於資本之生長大概是有利的。”其次應該降低利率,刺激消費。再次,必須放棄自由放任主義的傳統政策,依靠和實施政策干預。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管理的辦法,以應對經濟波動,目前仍在繼續推行。然而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如果不能消除,危機總是會發生。現在的西方經濟學界不同於凱恩斯,他們大多否認存在收入分配不公。2008危機發生前夕,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接近“大蕭條”前夕。如果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美國下一次金融危機來臨時,是否會引發“大蕭條”就不得而知了。



大方妹幾


最根本的原因是“伯南克直升機”的出現,伯南克是研究1929年大蕭條的一流專家,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伯南克正好做美聯儲的主席。伯南克在沒有做美聯儲主席的時候就給日本提建議,日本要走出90年代的蕭條,就要貨幣寬鬆。這樣的政策有沒有用呢?當然有用。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的研究表明,1990年代日本經濟衰退的程度要比1929年更嚴重,如果不是量化寬鬆政策,日本可能會遭遇巨大的政治危機,雖然日本連續了“失去的十年”,包括出現了大量的殭屍企業。

大蕭條的實質是什麼呢?資產負債表的衰退,過度金融化導致資產負債表膨脹,金融變成了旁氏騙局,遊戲結束了,出現了巨大的缺口。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資產負債表衰退,但是實際的生活和營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需要還債,所以就不要借債了。節衣縮食還錢,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貨幣政策需要財政政策來配合,如果政府不創造和彌補因為資產負債表衰退帶來的需求缺口,那經濟就很難起來。
08年金融危機之後,對“大蕭條”的恐懼讓各國很快站到了一起,尤其是G20峰會機制化,各國保證不採取保護主義,不以鄰為壑,各國央行和財政部採取了集體行動,美國是7000億美元的計劃,中國是4萬億,兩大經濟體採取了反蕭條的措施。可以說,因為吸取了29年大危機的教訓,這一次才沒有重蹈覆轍。

孫興傑


這個問題非常好!

簡單地回覆:因為廢除了金本位制,並且美元成了霸權貨幣。

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大蕭條,原因很多,而金本位是主因之一。當時,美國施行金本位制,即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看似不錯,能避免通脹。但是,隨著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對貨幣的需求也同步提高。但生產力大大超過了黃金的總量,同時,當時美國又貧富懸殊,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相對大量生產出來的商品更不成比例,便形成了所謂的“產能過剩”。當時最著名的一個場景:資本家不願降價出售,寧願將牛奶倒入大海,同時,多少嬰兒因沒有牛奶喝而營養不良、甚至死亡!

從經濟學而言,金本位制確定了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使得央行沒有多少貨幣政策空間來救市,穩定經濟。事實上,金本位制非但無法阻止金融危機頻繁發生,而且,本身恰恰是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的根源。

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明確指出,當年,美聯儲之所以未能遏制大蕭條的主因就在於它試圖維繫金本位制。

而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任期內最成功的一項舉措就是開始讓美國脫離金本位制,當時羅斯福新政中有一條,把美國民間所有的黃金都收歸國有,從而廢除了金本位制,然後發行信用貨幣,成了美國從大蕭條中解脫出來的主因之一。

到了1971年,美元徹底和黃金脫鉤,美聯儲擁有了各種彈性的貨幣政策。

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使出渾身解數,各種救市手段,直接直升機撒幣、三次QE,並利用美元霸權,通過全球化,將危機成功轉嫁,特別是所謂“美國生病,中國吃藥”,美國自己不久就從危機中解脫出來,而不像1929年之後美國長期陷入大蕭條那樣。

小結,借用美國前財長約翰·康納利的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 很清楚了吧,關鍵在於貨幣!


陳思進


最大的原因,經歷了80年的金融週期性演變,人類對於經濟週期的認識應該是更加深刻了,對於有形和無形手的運用更加熟練。有時候貌似矛盾的理論,實際上並不是矛盾的,只是針對不同的社會環境提出的不同解決方案。

對於1929年的大蕭條,有一個“金融加速器理論”可以幫助理解。伯南克和格特勒認為,投資水平依賴於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狀況:較高的現金流量和資產淨值對於投資有直接或間接的正面影響,直接的影響是因為它增加了內部融資的來源,間接的影響是因為它提供更多的抵押品而減少外部融資成本。當企業遭受到經濟中的正向衝擊或負向衝擊,其淨值隨之升高或降低時,經由信貸市場的作用會將這種衝擊對經濟的影響放大,這種效應稱為金融加速器效應。

什麼意思呢?實際上連帶著幾種認識都是一樣的,比如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比如蝴蝶效應,比如負財富效應,比如趨勢效應。伯南克們的意思就是銀行放貸是錦上添花,但是沒有銀行會雪中送炭,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銀行會惜貸,不肯借錢。同樣的,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消費能力也會下降,所以產品就出現了過剩。這樣,在經濟危機當中我們還是需要保持寬鬆。

所以,在伯南克看來,2008年和1929實質上的區別在於,2008年進行了干預,用併購和寬鬆的方式救下了幾家投行,還援助了兩房,從而阻斷了風險的鏈條。

我們並沒有過於細緻的剖析更多的細節,但是伯南克的這些說法還是具備很大的影響力的,同時在世界範圍內促使很多國家用寬鬆應對經濟蕭條。但是亦有另一種說法,那一種說法認為1929年之所以危機的時間被拉長,正是因為持續性的貨幣寬鬆。因為即使寬鬆了,信用本質沒有得到恢復。比如銀行得到了資本,但是如何讓銀行忽視掉風險放貸給有風險的人呢?如果放貸之後新的貸款進一步無法回收形成更高的壞賬又如何處理?實際上雖然從經濟發展上看,2008年危機似乎已經度過去了,但是美國整體的債務水平依然居高不下。而債務水平不管傳導路徑是否明晰,最終都將導致另一場危機。

個人的看法是,實質上蕭條的確需要寬鬆的政策來阻斷風險的傳導,但是,寬鬆政策有放必有收。寬鬆政策是為了短期內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解決現實的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問題。本來這個社會增長率應該是5%,但是由於一些局部風險,或者危機,導致了增長率只有1%,這個時候發展不夠充分,我們應該用寬鬆來將其提升到正常水平。而當現實增長率高於潛在增長率,說明我們透支了經濟,實際上就是過熱和發展過度了。比如如今的美國經濟就逐步進入過熱,那麼美聯儲就開始加息和縮表來壓制經濟增長。

關鍵是,潛在增長率如何判斷?光就這個問題看,很明顯1929年是過熱的經濟,由於在1920年代長期的實施低利率政策,致使美國出現了超過正常水平的繁榮,時間長,那麼經濟蕭條到來的時候,就保持了一定的對稱性,之前漲得多過火,後面跌的有多兇。而反觀2008年,實際上美聯儲在2004年到2006年連續加息,加息頻率非常的高,基準利率從1%提升到5.25%,所以,為2008年實施寬鬆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而美國的下一次危機的嚴重程度,愚以為,還是要看其縮表和加息的完成度。如果縮表加息都達標之後再發生危機,那麼大概率,美國還是能夠處理的。

過猶不及,厚積而薄發,老祖宗很多智慧,其實都能夠解釋經濟的盛衰。


凱恩斯


我們不是經濟學家,所以沒辦法給出專業的解釋,只能從個人理解方面來說說。

1929年和2008年有太多的不同了。1929年的世界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各國的貨幣政策基本都還是金本位,對外貿易方面貿易壁壘盛行。這意味著什麼?其實,這就意味著政府在面對經濟危機方面能做的事情很少,或者換句話說,各國政府壓根就沒有想到過會有如此嚴重的經濟危機。至於政府間協調共同應對就更是沒影子的事情,各國的本能衝動都是以鄰為壑,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得不乾不淨,又攙雜了意識形態之爭……可以說,1929年的時候,經濟危機的爆發處於一種所有人沒有防備且沒有應對概念的狀態下,很長時間內各國都是一種放任的狀態。

2008年呢?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已經盛行了很多年。即使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同樣不排斥政府在經濟中發揮作用。貨幣政策呢?全球早已基本拋棄了金本位,甚至連間接金本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都已完結。各國普遍實施的是信用本位,換句話說,政府發行多少貨幣受到的約束已經小了很多。在對外貿易方面,自由貿易已經是世界共識。同時,經濟全球化也讓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和經濟協作密切了很多,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經濟協作組織。

這些都意味著,各國政府在面對經濟危機的時候,手上可用的牌比1929年多了很多。各國也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願意為解決問題進行協作。

最重要的是,有了1929年的大蕭條,各國都對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有了切膚之痛,知道放任局面惡化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所以會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從這個意義上說,1929年的大蕭條之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正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事實上,如今的世界經濟體系,某種程度上正是吸取了1929年大蕭條以及走出蕭條的經驗教訓而建立起來的。


聯合防務


想要詳細瞭解的朋友,可以看《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由現任的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鶴帶領撰寫,於2013年出版。也能夠了解近些年來我國對於世界經濟的應對和政策,上面都有詳細的解析。

主要從1、經濟金融理論;2、貨幣金融發展;3、金融監管;4、國際經濟政治格局;5、宏觀視角;6、微觀視角

這6個角度來進行論述。

當然只回答題主的問題。關鍵性的原因仍然是在1929年大蕭條後,凱恩斯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國際吸收共產主義理論後建立的一系列對應危機的機制。金融危機的關鍵在於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預期改變導致的流動性瞬間枯竭。各類經濟主體願意在創造出財富和流動性後先還債而不是消費。這反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由於仍然有著上一次大蕭條的前車之鑑,各國央行達成一致的寬鬆決定。運營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為市場提供大量流動性。便宜錢到處都是,市場流動性不缺,那麼就不會陷入流動性枯竭,大家都只願意先還債而不消費的惡性循環。所以08年的金融危機雖然在瞬間爆發的情況更嚴重,但後續影響沒有大蕭條厲害。

但是這樣的方法其實並不能根本解決生產效率已經持續遞減,人類創造財富的速度已經跟不上資產價格上漲速度的問題。 所以這樣的方法在我看來只是通過提供大量流動性掩蓋問題實質。

最終只要是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仍然沒有能帶來整體社會的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升,目前掩蓋的問題仍然會最終曝露出來。因為持續的釋放流動性其實也是在持續的借債,債務的的大量累積之後,當整體社會的財富創造跟不上舉債的速度甚至於連利息都還不了的時候,自然就會崩塌。最終仍然會導致明斯基時刻的到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看到這裡的朋友你我有緣,覺得不錯的朋友可以適當點贊、關注和轉發。點贊和關注是美德!有想法的朋友也可以寫下你的評論,展示你的觀點。


中立守望


1929年時,歐洲早已經失去了增長動能,全世界的經濟引擎只有一個美國,只要美國不能點火,就徹底遭殃了。雖然,其時經濟的全球化程度比2008年時低得多。

2008年,全球經濟聯繫要比1929年時密切得多,經濟引擎有二:一是美國;一是中國。只要其中一個能保持運行,全球經濟就不會完全失速。

中國當時採取了負責任的措施,沒有把金融難題拋出去,反而是推出了強有力的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計劃,這就大大對沖了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風險。總體上大大降低了次貸危機引發的災難後果。

事實上,2008年的次貸危機其實原本的破壞力應當是高於1929年的美國金融危機的。


建章看世界


29年是真危機,是先進的生產力和弱小市場的矛盾,也即產能相對過剩,跟我們現在遇上的問題差不多,而08年是假危機,是針對亞洲和歐洲來的剪羊毛手段,主要從中資兩房開始的,最後導致兩房倒閉破產,對美國經濟起了清洗和壯大作用。其目的是打垮中歐經濟。但由於中央投了4萬億,反而使中國製造工業快速發展起來。但歐洲經濟和亞洲四小龍,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新人類醫學創新者李傑


貨幣經濟學派對世界的貢獻之一。29年美國股市大跌造成的流動性危機是大蕭條的只要誘因。實踐證明,凱恩斯主義只能部分消除危機,最終解決危機的辦法就是釋放流動性,發行更多的貨幣逐步彌補危機造成的貨幣缺口。但是這樣的後果就是全民貨幣貶值。大家一起為危機買單。


圍嶺山上的山文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