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基本刀法之運刀法

運刀法是刀刃在印面上的切割運動之法。古人在印論中所述名目繁多,十分混亂,有的甚至故弄玄虛,使初學者讀後不知所云。其實運刀的基本方法主要的只有兩種,即衝刀法和切刀法。

衝刀法

衝刀法是沿著筆畫向前推進的犁割方法。三指法和拳握法均能使用。三指法,左手執石,右手五指齊力,以刀的一角入石,以腕發力,刀杆橫於胸前,與印面成30°夾角,無名指頂住印石上側端,用力從右至左推進,犁出一條“V”形溝。拳握法,刀杆豎斜於印面,左手執石,右手緊握刀杆,以刀的外側角入石,由外向裡犁進)。

篆刻基本刀法之運刀法

衝刀法除以上兩種方法外,還有三指豎衝法。執刀方法與三指法相同,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執石,掌豎於胸前,拇指翹起,頂住刀杆後下側,兩手配合一起發力,由內向外推進。左右兩手的分工為:左手除執石外,拇指頂住刀杆負責向前推進,也起槓桿的支點作用;右手只需執穩刻刀,掌握運行方向、刀杆斜度和刻入深淺(見圖6—8)。這種豎向衝刀法,優點是兩手合力,運刀輕鬆自如,刻直線長驅直入,但圓轉和精微處不及三指法靈活。

衝刀法運刀,應注意起刀刀角入石不能太深,深則運刀不暢。初習衝刀線條不要一衝到底,要一段一段地衝,否則易走偏和線條缺乏凝重之感,待腕下有一定功力後,再習長衝。長衝與短衝相結合,能出現不同質感變化的線條。

切刀法

切刀法是刀刃在印面一刀接一刀切割運行的方法。執刀方法與衝刀相同,但刀杆與印面的角度有所改變,約成65°角。切割方法:起刀刀鋒以一角入石,運刀方向為三指法向左,拳握法向內(懷裡),以入石的後刀角作支點,用力往所刻方向推杆,刀刃徐徐入石,直至前刀角全部入石,再前移接第二刀。重複第一刀的運動過程,刀刀相接,直至完成所需切割的線條。另一種切刀方法是以刀刃的一部分依靠刀角一起一伏運動切割,這種切法被稱為細碎切刀。

篆刻基本刀法之運刀法

切刀法運刀,應注意刀刀銜接自然,其中又有變化,忌刀角太露或出現有規律的刀觸痕跡。

衝刀和切刀是兩種不同的刀法,線條形質特徵也是完全不同的。衝刀的線條酣暢淋漓,勁挺明快;切刀則穩健凝重,峻峭蒼潤。在篆刻流派印中,“皖派”以衝刀見長,“浙派”以切刀取勝,各自形成了獨特的刀法特徵。同時在刀法上,同樣用衝、切兩種方法,由於各人的習慣和追求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線條效果。入刀直下和在運行過程中搖曳刀鋒,即古人所稱的“舞刀”,前者為光潔爽朗,後者則增加了字口破碎的毛澀冶煉感。再者,刀杆與印面的角度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夾角大,刃口與石摩擦力小,刻出的線條深而暢;夾角小,刃口與石摩擦力大,刃口激石,一面自然迸裂,雄強霸悍,寬而淺。所以運刀只需略微變化,線條便能千變萬化。

篆刻基本刀法之運刀法

除以上兩種運刀方法之外,還有一些輔助性刀法,如披刀法、旋刀法、平刀法等。

披刀法是在一邊刻出的線條較寬,已基本夠所需寬度,然後再在另一邊用刀披削而過,線條一邊光潔,另一邊略有鋸齒狀。這一刀法與兩邊同等著刀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旋刀法刻白文,線條的兩端呈“Σ”形稜角,一般用刀角點切割平。用旋刀法能使線條兩端產生圓起圓收的渾厚感。方法為:刀角頂住線條頂端一側,刃口向筆畫內轉動,便有圓筆之勢。

平刀法是有時用來刻陽文印清底的刀法。刀刃平著印面,鏟入石中,清去線條以外的多餘部分,使線條凸起。也有用此法刻線條的,但過於呆板。

篆刻基本刀法之運刀法

平時可以多做以下練習

(1)刻直線練習。在印面用筆畫出數道直線,以衝、切刀法鐫刻。線條力求直,從中體會直線的運刀、力量和刀鋒角度與方向的關係。

(2)刻圓弧練習。三指法為逆時針方向;拳握法為順時針方向。運刀時刀石配合,同時發力,以刀就石,以石湊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