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精準扶貧的網絡化效應,找准窮根扶到點上

精準扶貧對於鄉村振興與中國夢的實現有著基礎作用,同時也是發展中必不可少核心工作,而精準扶貧延伸出來的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民生扶貧等專項扶貧方案看似是各自獨立,其核心可緊密連接,形成扶貧政策網絡化,發揮網絡化聯通、1+1>2的放大效應。

發揮精準扶貧的網絡化效應,找準窮根扶到點上

小康社會的實現是全體、全面的,鄉村地區一樣不能落下,精準扶貧的開展要做到精準化、長效化、網絡化。精準是政策的應用精準與人員的識別精準;長效是指扶貧效果與工作評價,精準扶貧推進的效果如何,不能只看增收數據,要看合理的長遠預期與發展;網絡化是指政策間的高效聯動,找到內核將產業、健康、教育等形成扶貧網絡讓政策在網絡上發揮上更大的效應。

發揮精準扶貧的網絡化效應,找準窮根扶到點上

“扶持誰”?“如何扶”?首選解決扶持誰的問題,通過細緻的調研、科學的分析將,把真正的貧困群眾、致貧原因等找出來,便於後期產業、政策的有效對接。再解決怎麼扶,致貧原因找出來,從產業、健康、教育等角度意義排除,發現是單一原因還是綜合性因素導致,從核心入手長期與短期結合幫助貧困群眾走出困境。

發揮精準扶貧的網絡化效應,找準窮根扶到點上

回答好幫扶誰、怎麼幫的問題後,從產業扶貧角度切入,為貧困村民找到合適的增收渠道。致貧原因根本性的多是因為無穩定收入,而通過產業扶貧可為群眾帶來穩定的收入或就業崗位,提供持續、保證生活的經濟來源。通過產業的培育與發展,為當地村民帶來更多的增收渠道,成為扶貧的長效支撐。鶴山區西部山區的產業扶貧創新模式,基於鄉村平臺延伸休閒農業、生態旅遊,設立緹香谷等產業扶貧基地,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緹香谷園區發展過程中開放園區林下養殖、種植板塊,免費向村民提供種養場地、種苗等,發展無公害散養畜禽實現村民自主脫貧的激勵。

發揮精準扶貧的網絡化效應,找準窮根扶到點上

扶貧先扶智,教育不僅是對學生上學的補貼,更是對思想的轉變。對學生教育進行補貼,解除貧困家庭對於學生上學的後顧之憂,同時教育扶貧更應對家長展開培訓、示範工程,讓家長主動參與到產業扶貧中來,將教育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宣講主陣地,為貧困家庭樹立脫貧的目標與希望,幫助他們獲得一技之長。緹香谷園區為村民進行無公害技術培訓與示範,從無公害林果管理全流程參與,讓每位在產業扶貧基地工作的員工都有機會學到每個技術環節,為之後山區推廣或發展生態農業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逐步改變計酬模式,通過管理的整塊外包,讓村民具有更多的空餘時間,可以參加林下種養等其他產業扶貧,提升脫貧的積極性。

發揮精準扶貧的網絡化效應,找準窮根扶到點上

健康扶貧為村民解決因病致貧的後顧之憂,引入早預防、早治療的方式,降低大病重病的發生率。民生扶貧作為政策兜底,對於突發、特殊原因導致的低收入家庭,發揮政策的兜底作用,及時、有效的進行特殊救助。

發揮精準扶貧的網絡化效應,找準窮根扶到點上

精準扶貧中產業扶貧作為長效機制,教育扶貧與健康扶貧作為切斷貧苦的基礎保障,從長期與短期相結合構建網絡化的精準扶貧政策覆蓋,產業扶貧與教育扶貧相結合延伸研學實踐新業態一方面提高鄉村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引入研學實踐新業態,精準識別不只是扶持貧困戶,還有政策對扶貧基地的傾斜,支持扶貧企業良性發展,擴大槓桿效應增進產業扶貧的效率與質量,民生扶貧做為應急保障突出“及時”,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發展靶向作用,解決迫切需求。

發揮精準扶貧的網絡化效應,找準窮根扶到點上

在各項政策的驅動下,精準扶貧從單一發展向網絡優化轉型,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多方關注完善監督作用,使得鄉村脫貧找的核心、扶的到點上,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