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人民日報|第一書記伊學義:「大夥脫貧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

「扶贫」人民日报|第一书记伊学义:“大伙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

「扶贫」人民日报|第一书记伊学义:“大伙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

11月5日,人民日報13版刊發文章《“大夥脫貧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記吉林延邊州汪清縣天平村第一書記伊學義》,對伊學義的扶貧故事進行了報道。

「扶贫」人民日报|第一书记伊学义:“大伙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7年7月,在稅務系統工作多年的伊學義,有了一個新身份——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天平村第一書記。短短一年間,昔日的深度貧困村換新顏。伊學義滿懷赤誠之心,夙興夜寐辛苦付出,以不脫貧不離村的豪情,以強有效的工作方法,帶領百姓走上打好脫貧攻堅戰之路。

村子新了,日子富了,他卻累老了

初冬的天平村,天欲雪,平野闊。

望著悠閒自在覓食的雞,72歲的村民李兆滿笑著回憶一年前:“那可都是2斤重的大雞雛哇,我們回去現借的三輪車拉回家的。”那時,這個小個子的中年漢子剛到村裡任駐村書記,為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挨家挨戶介紹“扶貧雞”項目,免費為貧困戶發雞雛,他負責按市價賣。

還有這好事兒?太平村有村民228戶792人,其中貧困戶92戶144人,連年告狀上訪最多,誰來誰頭疼。伊學義磨破嘴皮子,全村只有9戶報名。

“雞雛成活率特別低,成功才能提高致富熱情。”伊學義說。

4個月後。伊學義每天凌晨4點起床,冒著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扛著編織袋往城裡送雞。“120元一隻,散養的笨雞,微信群裡城裡人爭著要。”伊學義說。

“6000多元啊,大新票子,點起來咔咔的。”李兆滿笑著對伊學義說,“他們都笑我看錢的眼神,伊書記說得對,那是對致富的渴望,我這麼大歲數,是第一次這麼痛快地掙到這一大摞錢。”2018年,“扶貧雞”項目在全村順利鋪開,大家爭著養。

一年多來,村裡的道路修整了、路燈亮了,平價超市和藥店開業了,新村部投入使用,村民樂隊建起來,上訪的也“不告了”。松針雞項目、榨油廠項目、菌包項目等更是全線贏利。2017年,全村扶貧項目實現紅利33.7萬元,148名貧困人員平均每人分紅2280元,全村95%貧困家庭收入超過3500元貧困線,當年18戶30人實現脫貧。

“村子新了,日子富了,書記可累‘舊’嘍!”64歲的呂貴榮大娘感慨,“我們伊書記今年才51歲,這一年多頭髮掉成老頭了。我從小生長在這個村,哪能想到會發生這樣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年當10年過。”伊學義不好意思地摸摸頭髮,“大夥脫貧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看到老百姓的笑臉,再苦再累都值了。”

挨家挨戶摸清情況,扶貧幫扶招招有效

時間回到一年前的6月,國家稅務總局延邊州稅務局正頭疼派誰去天平村扶貧。伊學義找到局長田驊毛遂自薦——“做點事”,理由就三個字。

7月1日,伊學義赴任,擔任天平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長。從那天起,伊學義就過上了“腳打後腦勺”的忙碌日子,天天早上4點半起床,晚上10點以後睡,有時電話打得腦袋都疼。

履新伊始,伊學義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表態:我在天平村一無親二無故,做事一定會公平公正。

“挨家挨戶摸情況的過程,也是理順老百姓心氣的過程。”伊學義的訣竅是耐心和傾聽。

“一嘮半宿,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你就聽吧,可他那態度叫一個好,老百姓咋磨唧他都不生氣,提出的事兒那是頭拱地地去辦。”已退休的趙志雲被伊學義稱為扶貧隊友,對伊學義打心眼裡佩服。

除了態度好,關鍵是要有招。

過去,村民最怵寫老百姓家庭年收入報表,經常折騰夠嗆也填不對。“我花了兩個月時間,編寫出計算機‘一鍵輸出’建檔立卡報表數據系統,通過這套智能系統輸出的報表,貧困戶的收入數據分毫不差,又快又方便。”伊學義曾是計算機工程師。

為將黨的惠民政策及時通知到每家每戶,伊學義以村小隊為單位,在貧困戶中選出5位群眾信得過的扶貧聯絡員,建立了包保責任人、貧困戶及子女的微信群,讓好政策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能不能脫貧,主要看項目,沒有產業項目掙不到錢。”但每上一個項目,伊學義都要扒一層皮,嘴上起大泡。有次為了上一個種植項目,他翻山越嶺實地考察,最後得出結論:這項目是賣樹苗,不託底。上榨油項目,伊學義把這個行業摸得門清,為一個設備到處跑,最後終於在黑龍江省找到了。

伊學義還將瀕臨貧困線的群體也全部納入幫扶範圍。村民唐元君本來日子過得不錯,誰料一場大水衝光了木耳,幾乎傾家蕩產。伊學義推薦他承包村裡的農機,去年掙了兩萬元。

把老百姓看成親人,得了5000元獎金全花到貧困戶身上了

窗外下起大雪,寒意襲人,村民梁書平家卻溫暖明亮,燈籠花開得正好。“多虧伊書記,讓我們享受到好政策,住進了新房。”梁書平今年70歲,回憶起過去,“晚上蓋兩床被,壓得上不來氣兒,早上起來,鍋碗瓢盆都是冰。”“現在老暖和了,心情好,我還養了13盆花。”梁大娘笑著說。

“人心凝聚起來了,百姓家裡的大事小情都來找我,村黨支部的戰鬥力也大大加強。”伊學義說。

貧困戶李大哥身患癌症,兒子小李大學畢業後,受不了家庭變故的打擊,得了抑鬱症,3年沒出家門。伊學義不厭其煩,一次次上門做思想工作。慢慢的,小李精神好了起來,3年來第一次出門就是去找伊學義談心。伊學義又把他送到省裡參加學習培訓,後又找到工作,月入8000元。老李逢人便說,是伊書記救了這個家。

“把每個老百姓都看成親人,就有責任心了。”伊學義說。

伊學義駐村,愛人姜玉傑也跟來了。不僅義務為駐村工作隊做飯,還經常為貧困戶做吃的。

伊學義得了5000元獎金,兩人一商量,全部都花到貧困戶身上了。夫妻倆平日節儉,從頭到腳加起來也不超過300元。讀研究生的兒子假期回來,也到村裡義務幫工。78歲的老母親在醫院搶救,伊學義飛奔過去,老人家醒來,第一句話就是:“你咋回來了,不是在村裡扶貧嗎?”他的眼淚唰唰往下掉。

伊學義的不易村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70多歲的時景發老夫婦,冒著風雪走了三里多的冰雪路只為給我送豆包;村民吳學柱騎著摩托車滿街追我,非要送我小河魚;貧困戶祝瑞英在春節前就要送給我一隻烏雞,我不要,結果他把這隻雞從春節一直養到了6月……”說起村民對自己的好,伊學義的眼眶紅了,“扶貧會讓你的精神世界充實起來。”

(人民日報)

「扶贫」人民日报|第一书记伊学义:“大伙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