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話不多說——四個方法,孩子更願意聽話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做少兒教育培訓的,她的孩子特別優秀,也特別聰明。但是她總覺得孩子太笨,不聽話。後來我和她們傢俬下聚會過幾次,我就突然明白,我要是她們家的孩子,我也會變笨,也會不聽話。

因為她對孩子的要求太多了,指令告知得太快了。比方說吃飯,媽媽就會不停地說“多吃青菜”“下午幾點上課”“昨天你二姨和你說什麼了”“你爸爸早上有沒有帶衣服走”“最近省體感覺怎麼樣”“衣服穿太多了你不熱啊?脫一件”“最近天氣乾燥,要多吃水果”......。

我估計,這麼多問題,小孩子根本反應不過來,還有很多估計都沒聽明白,只是象徵性的:“嗯!嗯!我知道了!”

現在很多家長,有點像《大話西遊》裡邊的唐僧了,囉囉嗦嗦,嘮嘮叨叨,搞的孩子也煩,自己也不開心。受苦受累,還沒有人領情,施惠而人反怨。

好的父母,話不多說——四個方法,孩子更願意聽話

所以我們在和孩子說話交流的時候,先要有這兩種心理認知。

- 01 - 和孩子溝通,多聽他們說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

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

作為父母,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也更加願意你聽您說話。

好的父母,話不多說——四個方法,孩子更願意聽話

- 02 -相信你的孩子是個天才,而不是笨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

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

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這種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父母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如果孩子是天才,那我們同聰明人說話,當點到即止,說得太多反而累贅,甚者,還會適得其反,得不來好,反被厭惡。

然後我們的語言也需要做到“其言也,約爾達,微而臧,罕譬而喻,”

好的父母,話不多說——四個方法,孩子更願意聽話

所以在語言上,我們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言語簡練,目的明確。

語速不要過快,信息不要傳遞太多,不要太著急結果,要心平氣和地講話。

比如一次說很多事情,小孩子很難記得住,最少一次說一件,最多不超過三件。

儘量說小孩子能感知到的事物,比方眼前的、他能領悟到的事情,不說太遠、太抽象的事。

切記,家長講話陰陽怪氣,含沙射影,暗諷,嘲笑等。

第二是語言精微,蘊藏道理。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痛說革命家史,還和孩子拉家常、講是非,七大姑八大姨,亂七八糟的事情都說。

還有就是,各種指令都下,沒有太大的意義,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一般都不講。比方說天氣熱了脫衣服;天氣涼了要穿衣服;餓了要吃飯等等關切式的話語要慎重地說。如果沒有太大的身體傷害就不用講,但是像過度玩手機,男女交往,看電視等,直接造成生理上海的原則性問題。就需要明令禁止了。

花太多,沒力量,點到就好。

第三是巧妙比喻,簡單易懂。

佛陀在傳法的時候,很多很深奧的道理很難講明白,佛陀就用比喻。比如“苦海”,就是對人生無限的艱辛和苦難的形容。把慾望比作“水災”,把嗔恨比作“火災”,簡單明瞭。

我小時候把我們周圍鄰居家的親戚關係搞得很明白,就是得益於我媽媽的比喻,比方說“他們家的關係,就好比你二姨和我們的關係。”“他們家,就好比你三叔和我們”等等比喻。這樣我就有一個直觀的感覺,很容易明白。

第四是多出選擇題,少用強制指令。

每個人都不願意被改變和被指令,都願意受到尊重,孩子也一樣。我們在命令孩子的時候不妨多說說選擇的話語。比方說當孩子磨嘰拖拉,當你們準備出門時,孩子不是還沒穿好衣服,就是忘拿東西,總之,出個門磨嘰半小時左右。那我們就可以出個選擇題:“我們還有10分鐘就要出門了,你是穿好衣服還是把衣服拿著?”

比方說,兩兄弟打架,父母要裁決,有福爾摩斯類的家長,查找到底誰的問題,有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家長,各打五十大板。但是這兩種孩子都很難服氣。所以我們也可以出個選擇題:“賢人爭過,愚人爭理,你們是想當賢人還是愚人?”

我自己在很多類似情況下,都想當賢人,都在那裡道歉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