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國後,一直對這個地方有偏見,政策太苛刻,兩百年戰亂不斷

兩邦互市,自古以來就是一件滿足生活需求和交流文化兼得的好事。至於清朝末期,我們才以天朝上國自居,誰都看不上,所以,閉關鎖國。在這之前,中國其實是一個很開放的國家,與水陸鄰國都有互市貿易。

明朝建國後,一直對這個地方有偏見,政策太苛刻,兩百年戰亂不斷

但是,大明王朝有一點例外,他們對於別的國家都十分友好,除了蒙古。

早在十五世紀左右,蒙古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將領達延汗,使得蒙古草原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但是,遊牧業有它本身的脆弱性,不依附於中原農業的補充,他們是無法長此以往地生存下去的。為了解決這方面的不足,蒙古也曾多次與明朝互市、貿易。

但是,明朝和蒙古的關係並不那麼融洽,所以,這種貿易就會被隔三差五的被戰爭給打破。甚至,明王朝還會故意對蒙古進行經濟封鎖,如此一來使得他們民不聊生。但是,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既然明王朝不願意賣,那蒙古就只好派人來搶了。

明朝建國後,一直對這個地方有偏見,政策太苛刻,兩百年戰亂不斷

因此,蒙古常常揮師南下,從中原擄掠自己需要的東西。但是,擄掠解決得了一時,卻並不是個長久之計。更何況,明王朝也不會坐視不理。你都去人家家裡搶東西了,人家怎麼可能聽之任之呢。所以,蒙古常常還會遭到明王朝的報復。

比如:每年入秋,明王朝會派兵深入草場將草料付之一炬,還會偷襲蒙古陣地。像這樣的拉鋸戰,彼此都受不了,遲早要有解決的方案。

其實,不放開貿易還有一個原因,這是明王朝不願意承認的,也是明王朝最害怕的,怕土木堡之變重演,那可是險些亡國滅種的啊。結果,人家蒙古好說歹說,明王朝就是不肯放開貿易。於是,忍無可忍的蒙古軍隊接二連三地南下犯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明朝建國後,一直對這個地方有偏見,政策太苛刻,兩百年戰亂不斷

最終,明王朝懾於兵威,只好暫且同意放開貿易。

但是,這個放開貿易跟沒放開也沒什麼兩樣。嘉靖皇帝朱厚熜有著極強的民族偏見,對於蒙古的東西是一百個看不上,但獨獨厚愛他們的戰馬。於是,他下令放開馬市,但僅限於兩處通商,而且,對於品種和數量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這遠遠不能滿足蒙古的需求。

沒辦法,蒙古方面只好再次請求擴大貿易範圍。結果,朱厚熜翻臉不認人,不但,沒有同意擴大通商,反而,連馬市都給關閉了。明蒙的交易就此中斷,這一僵持就是二十餘年。後來,總算是等到了不太有民族偏見的明穆宗朱載垕上臺了。

明朝建國後,一直對這個地方有偏見,政策太苛刻,兩百年戰亂不斷

這可是個奉行“華夷一家”、“胡越一體”的主兒,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十分寬厚,自然也不會薄了蒙古。在封建時代的帝王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可見,朱載垕與其父朱厚熜相比,在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處理和蒙古的民族事務上,朱載垕派了兩個鼎鼎有名的內閣大臣:一位高拱,一位張居正。有他們兩位掌舵,議和的事情自然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朱載垕是個聖明之主,他反思了父親在邊境關係中所犯的錯誤,一邊加強了邊防,一邊向蒙古伸出了橄欖枝。在此期間,他還放逐了反對通商的一批奸臣。隆慶四年,議和的事情終於以和平手段達成了共識,兩國各取所需,互利互惠。

明朝建國後,一直對這個地方有偏見,政策太苛刻,兩百年戰亂不斷

明王朝封蒙古國王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口岸通商互市。蒙古有了賴以生存的資源,於是,百年之內未曾再興兵,大明王朝換取了極大一段時間的邊疆和平,可以用來休養生息。投桃報李地,明王朝規定:若有將士私自犯蒙古邊境,一律治罪。

這次事件在歷史上又被稱為:隆慶和議。議和成功之後,吏部侍郎張四維在給其舅王崇古寫信時曾談到:“如今與蒙古議和的事情之所以取得成功,雖然得益於諸位輔臣的努力,但是,皇帝的正確決斷也是重要的前提。”自此,結束了明朝與蒙古近二百年的敵對狀態。

明朝建國後,一直對這個地方有偏見,政策太苛刻,兩百年戰亂不斷

其實,我們現在根本無法想象,嘉靖帝朱厚熜為什麼就那麼反對與蒙古的貿易呢?

中原地大物博,肯定是在貿易中佔便宜的呀。更何況,只要他們讓蒙古可以生存下去,蒙古怎麼會大動干戈,誰能喜歡打仗呢?我們是懷著後見之明這樣說的,在當時,他未必看得透這一點。或許是朱厚熜真的被土木堡之變嚇怕了吧,他絲毫不敢惹蒙古了。

我們說,朱載垕可是雛鳳清於老鳳聲了,至少,他在處理民族事務這一點上,他比他爹朱厚熜英明太多太多了。他這樣做,不僅造福了蒙古,也是為自己的祖宗基業積了德。《明史》載:“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裡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

明朝建國後,一直對這個地方有偏見,政策太苛刻,兩百年戰亂不斷

如此一來,貿易可以增加國家財富,可以換取邊境和平,並且,還在此過程中剷除了奸佞小人,提拔了能臣幹吏,這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經天緯地的帝王,只活了三十五歲就英年早逝了。

他這一輩子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美色,因為與妃子太過於烈火烹油,竟然傷了身體,從此一病不起... ...若非如此,他也許會幫明朝多延續幾年國祚。

『《隆慶和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俺答封貢》、《明史·韃靼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