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学习方法:人格+缝合+碎片+目标


罗振宇的学习方法:人格+缝合+碎片+目标


罗胖用5个关键词来定义自己的学习方法:人格、概念、缝合、碎片、目标。

本文看“人格”、“缝合”、“碎片”和“目标”这四个词的内涵。


一、人格

跟着人学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跟人学是从总体上减轻我们知识负担的重要方法。与100个靠谱的人连接所获得的知识总体上是与时俱进的、有深度的和全面务实的,而与100本书连接则可能走错路,因为这100本书可能很多已经过时,可能自己选书的品位很差而不自知等等,总而言之,100个靠谱的人那里所包含的知识总体上看是比你找100本书所包含的知识要靠谱和有价值。

二是学习本质上其实是一种社交,社交是一种更立体的学习方式,之所以出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情况,原因不仅仅是别人说的话,而是你看到了有这样的人,“你无法成为你没有见过的人。”


二、缝合

与缝合相对的有两种典型情况。

一是让知识向流水一样不做停留地冲过大脑,让别人的思想像遛狗一样带着自己不做停留地往前跑,在书里跑了一圈除了累,好像啥也没学到,或学到的东西太有限,对不起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囤积知识,在电脑、微信收藏、印象笔记、百度网盘等地方存了大量干货,好像囤起来了就是自己的了,但其实这些知识中的99%自己永远不会再看。

缝合就是要用输出的方式倒逼自己将新认知和自己旧有的认知缝合起来,形成一颗知识大树,一本书看完哪怕只写一句话的读书笔记也远远比只看书不动手强得多,缝合的习惯一旦坚持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产生和没有这个动作的学习者拉开差距。

我一直有一个观察,有效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在某些地方停下来品一品,放下书本用自己的心琢磨琢磨,如果没有这个停留和琢磨的动作,那么这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是无效的,因为新知识没有和你原有的知识网络发生关系,更重要的事这种状态背后关于学习的某些观念也是不对的、有毒的。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他的大学班长,毕业后几年时间收入是班上其他同学的十倍不止,作者突然想起他班长给他说的一番话,大意是想要发展得好,关键就是多看书,多写读书笔记。


三、碎片

碎片化知识是个伪概念。

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从来就是碎片化的,没有人是一鼓作气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一谈到碎片化学习,很多人头脑中马上就跳出“碎片化知识”不成体系,所以没有价值、拒绝碎片化学习等想法,但其实这个想法是站不住脚的。

碎片化的时间是基本的事实。

以前人们有大段时间用于学习,而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手机屏阅读等变量参与进来后,一方面人们不太容易拿出大段时间来学习,一方面碎片化的阅读和学习不可避免地充斥在生活里,想要看什么东西,打开微信就行了,以前是没有这么方便的。

所以正确的做法有两种。

一方面是尽量抽出大段时间用于学习,据说再忙的人也能抽出时间看杂志,大部分人根本就达不到这样的忙碌程度,所以是否有大段时间用于学习,关键自律能力,而不是“太忙了,没时间”。

另一方面是利用好已经拿在手里的大量“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学习的关键任然是要用一种方式整合所有碎片所学,把所学东西纳入自己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

关键点一是进行主题性阅读,例如对“决策”感兴趣,就重点找有关决策的文章来看。

关键点二是自己头脑中有一个知识架构的规划,例如《第一个5年》其实就是我准备搭建的一个知识体系。

关键点三是用“目标”的方式去整合所有碎片化学习,例如学习编程序,不要试图通过看透一本书之后再去编程,而是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就可以开始编程,在编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本文接下来要谈的。


四、目标

罗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以“立场-感受-意见”为主轴的人,一种是以“目标-方法-行动”为主轴的人。

“立场-感受-意见”是廉价的、易变的、特别不确定的,很多道理你自己怎么说都有道理,用这种方式去学习和生活可能让人成为满脑袋大道理书呆子,这种学习状态隐约包含着弱者、笨蛋甚至卑鄙的味道。

而“目标-方法-行动”是确定的,一旦你用这种观念去思考和学习,人生中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整合起来,让知识成为行动和人生的助力,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你才能衡量自己是否正在一步步扎扎实实往前拱,这种观念包含着务实和强者的味道。

相关阅读:

李叫兽的学习方法:反馈训练+改变

俞凌雄的学习方法:学什么+怎么学

卢梭和李笑来的学习方法:概念

巴菲特的学习建议

查理芒格的学习方法:清单+批判

达里奥的学习方法:原则+极度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