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吴晓波:最成功的“说书匠”


罗振宇、吴晓波:最成功的“说书匠”


这些年的年末,罗振宇老师和吴晓波老师这两位“知识/内容付费”领域的大V,都会以大型“跨年演讲”的形式怒刷存在感,好似淘宝“双十一”一样创设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年度固定高光时刻。


不过这两年来,很多人对于两位老师的演讲内容也是毁誉参半。吐槽也是越来越多,包括内容空洞、马后炮、不落地,等等。


本人不是罗老师和吴老师的粉丝,但出于对研究商业现象的兴趣,平日里还是会关注他们的一些言论。而对于他们的年度演讲,更是会认真学习研究下。


个人看法:如果是对于那些平日里不太关注时政、财经,且相关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的人而言,会觉得他们的演讲很新鲜、很有趣,甚至很高大上;


但对于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经验,且长期关注经济、产业、投资的人而言,他们的演讲是不足用的。先不论实践指导意义如何,即使仅就知识层面说,其深度也还不如一篇较为深刻的研报和网文。


所以这些年,对于罗、吴二人跨年演讲吐槽、批判、嘲讽的大都是财经、投资“圈内人”,而赞赏有加的则多半都是“圈外人”。


这也说明了“出圈”的重要性。在专业的小众“圈内”,对专业度要求很高,也很难出彩;但是如果能“出圈”,从小众走向大众,那专业因素就会淡化,“比较优势”就会凸显,包装、营销、运作的价值就显得更加重要。


另外,如果你较真一点,去仔细推敲琢磨罗老师、吴老师的演讲,就会发现他们的演讲虽然极富语言技巧,同时政治上高度“正确”,充满了“正能量”,但是很多内容确实不符合事实,在逻辑上也是纰漏百出,要说指导意义更是谈不上。


但是其实客观而言,罗老师、吴老师的本质并不是做严谨学术的学者,也不是具备丰富实业与金融投资、运营经验的企业家,而只是知识/内容的“说书匠”,与“德云社”的相声演员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包装得更高端了些罢了。


他们的“半吊子财经碎片+多口味心灵鸡汤”文化产品能带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些茶余饭后受用的财经段子,以及让人“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最后一动都没法动”的所谓“趋势”和“策略”。


不过他们在商业上,或者更具体的在所谓“知识/内容运营”方面是成功的,而且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仅是“跨年演讲”这样的秀场,光门票收入保守估计就有一两千万,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的广告收入。


存在即合理。作为普罗大众,平日里也不可能关注思考那么多财经问题,听听罗振宇、吴晓波们的演讲也无妨,权作消遣,只是千万别太当真,不然就麻烦了。


而作为“说书匠”,适度包装可以,但千万也别因为粉丝如云和商业上的成功而自我陶醉,误以为自己真是“财经专家”或是可以“指点江山”的“预言家”、“知识教主”。不然就装过头了,最终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其实,市面上很多的大V和专业人士,在专业水准上远超罗、吴二人,但是没办法创造像他们那样的个人IP和类似“跨年演讲”那样的大型秀场。


因为在如今这样的流量时代,“知识/内容付费”需要基于大平台、可持续的知识/内容产品产出,这要基于庞大的运营团队进行长期、综合的开发运营和大众化营销。


而一般的大V,即使在专业水平上顶尖,但是缺少“逻辑思维”、“吴晓波频道”这样大型的、成熟的运营平台,很难导入覆盖大众的流量,“跨年演讲”这样的大型秀场自然是办不起来的。


从这个角度说,“跨年演讲”的确也是比较纯粹的生意,内容本身似乎也并不重要了;而罗、吴二人确实也是成功的“说书匠”、生意人。


对于“说书匠”、生意人,我们对其内容产品的要求似乎应该降低些。


因为聪明、精明如罗、吴,自然是知道内容本身不是他们赢得市场、赚取利益的关键;能够在包装、营销上多下功夫,让他们的“知识/内容”产品贴上“高端圈层、高端消费”标签,才是核心要点。


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喜欢“高端圈层、高端消费”的“沉浸式体验”的客群为他们的产品买单。除非哪天因为某种原因,类似“跨年演讲”这样的秀场落到了鄙视链的下游——“你居然去看这种层次的东西,太low了吧”,才会影响到他们的流量。


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下罗老师、吴老师2020年的“跨年演讲”。受限于个人水平,只能比较肤浅地尝试理解两位大师的演讲。


先来看罗老师今年主题为“基本盘”的演讲。


早些年,罗老师最喜欢讲“预测”,但是罗老师这些年高度看好的诸如黄太吉、乐视、暴风、OFO等公司相继出现问题后,他也开始“出言谨慎”,今年改讲“基本盘”。


罗老师就是喜欢搞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基本面”就“基本面”,非要说是“基本盘”。


后来一想罗老师的脸盘,明白了,“盘”是为了说明大啊。笑言。


按照惯例,罗老师的演讲还是以“心灵鸡汤”开场,这回找的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案例。


罗老师讲到“他是一个在世上留下了很多座纪念碑的人。但是,你如果去读他的传记,会发现,几乎他的每一个建筑作品,在当时都面临责难和挑剔,都是历经千难万险才来到时间的。”


但事实是,贝聿铭的作品除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有些争议外,其他总体还是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不存在那么多的艰难。


罗老师“为赋新词强说愁”,装失败了。


或许也是他的文案团队不用心,根本没好好看过贝聿铭传记,找了个二手资料就随便引用,给咱们罗老师挖了“坑”。


接下来,罗老师开始各种“抖机灵”操作,蹦出“做事的人”、“躬身入局”、“攀岩模式”、“苟且红利”等一系列包装得有些尴尬、粗糙的概念,然后用经典的“罗氏语言”啰嗦了半天,但是没多少实际内容。


或许也是觉得“心灵鸡汤”不足以撑四个小时的场面,接下里罗老师搬出的是“专业人士”,包括经济学家、金融学家、投资人、教育学家、科技产业专家、国际政治专家等,来论证中国经济的所谓“基本盘”。


面对不断下行的经济,说好了不符合事实,说差了政治不正确。智慧 如罗老师,用了非常平衡的讲述方式,首先定调“我辈正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通道中”,再稍微列举了诸如汽车销量下滑、暴雷等负面例子。


但随后,主题还是展示中国经济“基本盘”的“正能量”:极其完备的基础设施、全球最大的供应链体系、世界最大的统一市场、从未中断的文明共识、国际超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然后是几个市面上的老段子:“北大屠夫”陆步轩、“老干妈”陶华碧,论证这个时代机会多多;以及罗本人经常用的几个老话术:“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我因看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接下来谈消费,也是“激动人心”,说“最大的供给,最大的需求,最快的效率提升”都集中于这个国家。


然后罗老师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机会作出超级的“顶层设计”:用完善的物流等“新基础设施”、民族风的 “中国红利”,来“创造一个世界级品牌”。听起来,中国品牌称霸世界指日可待。


谈到“钱从哪里来”,罗老师大概是吸取了前几年推介的P2P暴雷的教训,今年先是引用了研究数据:2018年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73%来自于劳动所得。


同时也不再建议存P2P赚取超额收益了,而是非常保守地推荐由他们“跨年演讲”的赞助商银行来打理,以赚取稳健的投资收益。


然后又是“鸡汤时间”,用育儿嫂、卖房、卖保险等案例来说明“人和人的连接”对业务和赚钱的重要性。


随后第五部分谈教育,从赞扬他们这场“跨年秀”的总指挥的“跨组织翻译和组织”说起,大谈教育要“让课程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


对于“教育要接地气”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罗老师着墨甚多。或许是因为有为数不少的赞助商需要引出,而教育话题算是一个“万金油”,可以塞的东西很多。


再往下是纯粹“民族主义时间”,主要谈“中国创新会被美国卡脖子吗?中国制造会被替代吗?”。结论当然是不用多思考的,自然是“不会、不会、不会”。


罗老师的列举案例和论证逻辑也并无新意,无非华为、5G、中国规模、中国网络、中国速度之类这一年我们已经听出老茧的话术。


最后,罗老师意犹未尽,宣布今年从大年三十下午两点半开始,一直直播到大年初一凌晨零点三十,要办一个“知识春晚”,显然是要解救那些还沉迷央视“春晚”们的人们于愚昧之中。


我们再来看下吴老师本年度的主题为“预见2020”的“跨年演讲”。


相对于罗老师4个半小时的演讲,吴老师的演讲就要简短得多。


作为“预测大师”,吴老师演讲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讲2020年的“八大趋势”。但不要误会,他将的很多趋势其实跟2020年没多少关系。


第一部分“待浪再起,韧新考验”,讲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后的“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社会公平”。


谈到产业转型,吴老师颇有魄力地说“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必须要加速离开这个国家”,不知道中国这么庞大的劳动人口他准备怎么安排就业?


随后他举例1980年的美国,同样面临滞涨,以及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社会公平等问题,后来通过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摆脱了经济困境。


谈到这里,不知吴老师是真的不懂经济历史,还是为了突出互联网以及引出后面的“第四次浪潮”才这么说。


现实的情况是,美国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走出“滞涨”,主要依靠的是里根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制、控制货币发行和减税降负等政策调整。


而互联网对经济发挥实质性作用,那是克林顿1993年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的事情了。


接下来吴老师要想说的是“第四次浪潮”可以让中国经济摆脱困境。所谓这次浪潮,也不是新东西,无非这些年耳熟能详的物联网、互联网、新材料、能源革命、医学革命、新金融、人工智能、智能汽车、航天航空等等领域的创新与革命。


吴老师的主要贡献,是给这次浪潮取了个名字,叫“科技智造时代”。然后开始吹泡泡:因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第四次浪潮所可能发生的硬件革命和应用性革命在中国。


那这个经济冬天怎么办?吴老师依旧有包治百病的药:创新啊!


对于真刀真枪的2020年经济和股市预测,聪明的吴老师不敢妄言,而是以经济学家调研结果名义表示:2020年的经济和股市会好些。这样预测准了是功劳,预测错了也不是他的责任。


第二部分谈“国货运动,方兴未艾”,“汉服”又被搬出来,与罗老师的“中国李宁”有得一拼,然后再配以经典的“吴氏煽情”——“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此刻被唤醒了”。完美!


第三部分谈“供应重构,产销分离”。内容相对老套,还是物联网、供应链那套,主要亮点是吴老师拍胸脯的表态: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在过去的四年多时间里,在全球的制造业和生产车间中,中国是被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得最为彻底的车间。


第四部分是谈“体验经济,美好爆发”。这部分比较简单,主要说了线下书店、游轮等“体验经济”,案例陈旧,比较喜欢的还是吴老师在这部分最后那句文艺范的煽情语: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第五部分谈“硬科技催生慢哲学”。吴老师从“马桶盖”谈起,说马桶盖四年新增了106个发明技术,看到正在进行“中国式的创新”。


本来以为他要夸耀一下中国的创新,结果他话锋一转,说“2020年,中国会进入硬核创新的慢时代”,算是意识到了企业的持续研发、量产、需求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问题。


第六部分谈“快公司面临期中考”。这部分内容也不多,主要就是批判了下一窝蜂上的“PPT造车”。


第七部分谈“资本市场回暖可期”。吴老师虽然多次声称“从不炒股”,主要个人投资就是“每年买一套房”。但是作为靠财经混饭吃的人士,资本市场总是不得不谈的问题。况且,经验归经验,演讲归演讲,改讲则讲,不妨事。


但这部分确实只有些政策罗列之类的东西,没多少有价值的论证与结论。无非是政策松绑、市场开放什么的。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吴老师还在这部分谈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可以说是全球发展得最好的”,罗老师听到这句估计会窃喜自己上岸了。


而对于明年的理财市场趋势,本来是一个非常希望他阐述的领域。结果他可能觉得压力大,就引述了市场上某财富公司的十二个字完事:监管趋严、刚兑退场、多元配制。


第八部分谈“奥运激荡,5G热潮”。没多少东西,主要就两点:体育复兴带来运动服饰品牌的复苏式增长,未来的十年将是5G信息革命和科技智能时代。


OK,吴老师的演讲就这么多了,要想再听可能要加钱了。应该说,就本次“跨年演讲”而言,罗老师的文案创作团队要比吴老师的用心得多。


Anyway,在这经济、投资的冬天,能免费喝点罗老师、吴老师奉送的“鸡汤”、打点“鸡血”,获得片刻温暖放松下,也不是坏事。


只是清醒之后,我们还是得面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艰难与困苦。

注:以上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转载者或平台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