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烈山走近廻龍山景區

美丽烈山走近廻龙山景区

廻龍山景區位於烈山區宋疃鎮馬橋村周邊,主要景點有廻龍寺、老貓洞、馬橋古集、青龍寺、太山玉帝廟、磨旗山遺址等以及正在規劃開發的生態旅遊景區景點。還有和村蘋果園、黃營靈棗園等。烈山區宋疃鎮馬橋村東北有座不高的山,為龍脊山的餘脈。其山勢由西北轉向東南,再折成弓形,彎轉向北,狀如龍回首,故名廻龍山。廻龍寺就坐落在山坳南端的半山之中。

廻龍寺

美丽烈山走近廻龙山景区

相傳廻龍寺始建於唐末。修復於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原名龍泉寺。因寺中有廻龍古洞(俗稱“老毛洞”)而得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更名為廻龍寺)。當時,該寺有地千餘畝,建樓閣佛堂30餘間。相傳這裡的神佛能救人苦難,觀音送子,無不靈驗。又有歷代高僧衣缽相傳,致使數百年香火不斷。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為該寺傳統香火廟會。其時,商賈雲集,攤棚林立,趕會者多達數萬人。“文革”期間,廻龍寺遭到破壞,變得荒廢蕭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廻龍寺起死回生,先修葺了觀音殿,後又修建進寺山路、龍泉洞、僧房等,新建了大雄寶殿,使千年古剎又得以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賓客。

走進寺門,上99個石階,便見“廻龍禪寺”金字匾額懸於殿門。禪院內新修建的地藏殿,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堪於九華山地藏殿媲美,為千里淮北佛寺建築所罕見。

美丽烈山走近廻龙山景区

地藏殿東南10餘米,石壁上有一古洞,門口朝向西北,洞體凹凸不平,迴環曲折,由寬逐步變窄,向東南方向的山頂延伸數百米,有九曲十八彎之說。洞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傳說戰國時期的毛遂,自薦成功之後,隱居此處煉丹。因之此洞又名老毛洞。

古洞洞門高可進人,入洞幾米,路右側有一滴泉,名曰廻龍泉,上有石縫滲水,常年不斷滴入池中,可供幾十人餐飲之用。再向裡行,可見巖壁凸起一石,狀若木魚,擊之聲響如磬。再前行數米後,亦有石床、石枕、石鼓等奇觀。

進入二進山門,有觀音閣,閣內塑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寶像,常有信佛之人到此頂禮膜拜,祈求觀音送子。出觀音閣,踏芳草野花,穿古樹叢林,登上山頂,東北可望龍脊山群山奔湧,西瞰閘河縈繞入練,田原村落,一覽無餘。

廻龍寺獨處山坳中,花圍樹繞,靜謐清幽,夏日清涼爽快,空氣異常清新。此一方淨土,正是當今鬧市中人們休閒遊覽的好去處。

青龍寺

青龍寺始建於唐宋時期,法號貴章,解放前有廟地150畝,房屋29間,神35尊,法器2件,經8部,有師徒14人。青龍寺在解放前香火很旺,規模較大,在淮北地區也是很有影響的較大寺廟,解放後廟地入公,僧人遣返,原籍只剩下戦火餘後遺址。又遭文革時期破壞。落實政策後陸續有僧人入寺重建,他們為建寺廟四處化緣,自己背卸水泥建房屋、修寺廟,備受艱辛,經過努力,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終成現在規模。青龍寺重建後影響也很大,現有僧人多名,居士較多。節假日遊人不斷,是人們遊覽的好去處。

馬務山捻軍遺址

馬務山在宋町鎮境內,馬務山前東山腳下一片空曠的地方,曾是清末捻軍駐紮的營房。營房遺址清晰可見,有伙房、石磨房、有操場、另有原址廟宇遺存、還有原址的六角石塔基礎遺存。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國後期,捻軍首領張樂行,曾在淮北三次攻克過濉溪,但他們是過路捻軍,而馬務山捻軍是長期駐紮在此地的,說明馬務山是本地捻軍或其它“起義”軍臨時駐紮地。

磨旗山捻寨遺址

位於宋疃鎮後周圩村東的奶奶山出產磨石,傳說樊噲曾在此豎旗招兵,至今仍有旗杆石眼,故名“磨旗山”。

1985年採集生鐵1塊,發現重修奶奶廟碑1塊,刻“磨旗山舊有碧霞宮,後有菩薩明樓,前有閻君兩廂,再下有山神祠,西峰有三官、火神、靈官、華祖諸殿閣。又有朝陽二洞,洞中有玄帝達摩、自漢唐以迨我朝千餘年矣。咸豐中遭兵燹。廟楹拆毀、神像傾頹……”此碑系清光緒年間所立。

據清光緒《宿州志》記載,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捻軍大戰符離集,收磨旗山。捻軍佔據此山後,便安營紮寨,屯兵把守,切斷清軍糧道。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月,知州英翰帶領團練至高皇山。命奸細趙克常打入磨旗山,洋裝助捻,裡應外合,迫使捻軍焚寨西走,轉戰於蕭、宿、永邊緣地帶。磨旗山捻寨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60米。現為一片廢墟,到處可見用薄板石壘成的寨牆,但佈局很不規整,殘垣斷壁高約1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