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賀玉明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北京萬佛華僑陵園”簡稱“萬佛園”。是經國家民政部和北京市政府,於1994年10月批准成立的京港合作企業,由北京市民政局和香港力鴻國際集團合作興辦。是一座集親人安葬紀念、文化展示、休閒健身、旅遊觀光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情感化園林式墓園。

“萬佛園”位於石廠村西的北坡之上,地理座標:東經116°05′12.12″,北緯39°53′4.5″,海拔高126米。“萬佛園”憑太行山之靈氣,背依官山龍脈,遠眺永定神河,規劃佔地657畝。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群,匯聚了中化民族傳統建築之精華,依山就勢、渾然天成地交融於群山碧水之中。蒼松翠柏蔭覆、小橋流水環繞。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融合在了這藍天碧水之中,生機盎然地充滿了溫馨與和諧。

1995年1月5日,北京萬佛華僑陵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6年4月7日,萬佛園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奠基儀式,正式開工建設。歷時兩年,於1998年3月28日,第一期工程告竣。主體建築均採用中國古典式建築風格,紅牆綠瓦、雕樑畫棟。從此,一片金碧輝煌、氣勢恢弘的古建築群便矗立在了這景色秀麗的青山碧水之中。形成了繼潭柘寺、戒臺寺、西峰寺等三大京西名勝之後的又一處人文景觀。舉頭眺望,馬鞍山之巔的極樂峰下群山薈萃,虛映於其中的戒臺寺紅牆更顯得格外的分明。戒臺寺以松名,潭柘寺以泉聖,西峰寺更以生長於漢代的銀杏為盛景,“萬佛園”則是以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而昇華。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潭柘寺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戒臺寺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夕陽下的萬佛堂

“萬佛園”的入園公路,交匯在108國道25.1公里處。在公路北側的綠地裡豎著一塊丈餘高的巨石,上面用瀟灑的行草寫著“萬佛園”三個大字。下道北行230米,便是橫跨於南河兩岸的“普渡橋”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了。普渡橋的南岸,入園公路兩側各矗立著一座高數丈的漢白玉質石幢。一幅對聯分別鐫刻於兩座石幢之上。上聯曰“論三元光芒摘星斗胸中羅列,”下聯雲“收一攬秀麗看峰巒掌上推排”。

“普渡橋”寓為“慈航普渡”之意。橫跨南河之南、北,乃進入園區的門戶。是進入萬佛園的第一座橋,也是園中諸橋之中規模最大一座,寬12米,長36米。主體採用鋼筋混凝土構築,三拱結構。橋面採用瑞雪花崗岩石料鋪設,橋欄的望柱、欄板等均採用草白玉大理石鐫刻而成,柱頭鐫有精美的雲頭圖案。橋面微呈弧狀,宛如一道長虹。結構謹嚴,體態優美,造型新穎豪放。與萬佛園的古建築群相互交融、渾然一體,又各有千秋。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在普渡橋兩側中間拱券頂沿的涵洞券石上,各鐫雕有一頭龍面獅頭的吸水獸。獅頭之上,火焰似的的鬃毛隨風瀟灑,神態堅勇、祥和,威嚴地張著大嘴,圓睜怒目盯著腳下的南河。吸水獸,名曰“蚣bā蝮xià”身似鰲龍,獅頭龍面,相傳為龍生之第六子,平生喜戲水與音樂,故而又稱“吸水獸”。傳說在山洪暴發時,“蚣蝮”能吸盡河道里的洪水,使兩岸居民免受洪水之災。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走上普渡橋,一片金碧輝煌、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築群便頓時呈現在眼前。萬佛園規劃的第一期工程,構成了進入陵園的第一個景點。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七開間。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朱楹彩簷,氣勢宏偉壯觀。正中的重簷之間,掛著一塊由啟功老先生親筆題寫的匾額。藍地兒之上“萬佛華僑陵園”六個金光燦燦的大字,蒼勁豪放、生動圓滑。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正殿月臺的四周飾有白玉欄杆,柱頭雕有云形圖飾。月臺前正中鋪就的一塊巨型“雲龍階石”,上面雕刻著萬福、流雲、海水、江崖等圖案,左階、右階兩側均飾有漢白玉欄杆。正殿的二層,是為紀念活動所設計的“祭拜堂”,人們可以在這裡舉行各種悼念活動。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東、西配殿各五間,單簷歇山式頂。配殿的南北兩側各有耳房三間,平頂結構,女兒牆之上飾以彩簷。在東、西配殿前廊中間的兩棵明柱之上,各書有一副楹聯。東配殿聯曰:“以慈悲之心做事”、“為天下眾生排憂”,西配殿聯雲:“位列萬佛真聖境”、“心懷菩提是賢人”。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西大殿為萬佛園的業務大廳和辦公區,大廳內豪華、寬敞,整潔、明亮。走進大廳,迎面是一幅面闊16平方米,採用大漆透雕而成的西方三聖,其造型優美、神態祥和、栩栩如生。

西方三聖是指佛中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號稱為“接引三聖”。阿彌陀佛代表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觀世音菩薩是表示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喜舍,即佈施。當人們告別這個世界之時,這三佛就會下凡,將逝者如願地接引到極樂世界,使他們的人生歸宿得以更加地完美。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陵園的電腦中心也設在西大殿之中,存儲著客戶的全部資料,客戶可以根據需要及時進行查詢。業務中心設有接待客戶,協助客戶辦理碑文,為客戶代辦交通食宿,幫助客戶選擇理想墓位等的多種業務。在這裡還設有客戶諮詢部,專門負責為客戶們排憂解難。

“管理服務部”和“技術工程部”設在“萬佛園”的東大殿。服務部設有不同規格的悼念大廳,可供逝者親人在此舉行各種形式的告別儀式。大廳裡設有休息室,可供參加悼念的人們在此小憩。技術工程部,負責陵園的整體規劃及其工程設計,墓區規劃及墓形設計等。在環境優雅的藝術設計室,設計師們潛心設計,孜孜不倦地描繪著萬佛園的宏偉藍圖。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萬佛園的三大殿莊嚴而肅穆,在這片紅牆綠瓦之間,是3600平方米的“萬佛廣場”。廣場中間有一座直徑19米的巨型圓池,池內有九朵玉石質蓮花,名曰“蓮花九鼎”,寓意為“萬佛臨園、盛世蓮花、一言九鼎”。蓮花中飾以噴泉,又稱“蓮花九鼎噴泉”。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遠望、青山如黛,近看、綠水蓮花。噴泉四射,水柱兒高高地衝上雲霄,俄而又向四外散去。高的像雲、矮的像花兒,一陣清風徐過,慢慢向四外飄去。藍藍的天、朵朵的雲,細雨翻絲、水花飛濺,與古建築群遙相輝映,和諧相輔、相映相融。

廣場南端的正中、面對普渡橋,並排高聳著三根旗杆,正中的旗杆略高,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左邊旗杆懸掛香港區旗,右邊是萬佛華僑陵園的徽旗。三面旗幟迎風飄揚,更給萬佛園景區增添了幾分姿色。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如意湖”,取“吉祥如意”之意,位於仿古建築群以西60米處。湖上有橋,亦曰“如意”,寬7米,長36米,橫跨如意湖之南北。萬佛園的環行公路就是從如意橋上通過。5000平方米的如意湖碧波盪漾,鴨鵝戲水、游魚嬉戲,湖邊綠樹成蔭、垂柳成行。佇立於如意橋上,微風拂面、水面微波盪漾映照著道道霞光。如詩如畫、如仙如夢。此情、此景又猶如畫卷一般,更令人心曠神怡。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依山而建的萬佛華僑陵園分為東西兩大區,大區中又各分四個墓區,墓區內又根據不同的風格分成若干個墓園。依次為“宏福”、“宏怡”、“怡安”、“貴安”、“榮和”、“吉祥”、“智瑞”、“同生”等八大墓區,四十個墓園。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萬佛園中的園內公路寬敞而平坦,柏油主路寬6.5米,兩側設有人行甬道,寬1米。公路兩側一邊一溜的喬木,其中有法桐也有楊柳,有銀杏也有松柏,株距10米。3公里長的一、二環形公路盤旋環繞於整個657畝的萬佛園中。又有各種形式的甬路、臺階、小橋通往各區、各園。曲徑幽雅、小橋飛渡,區區相通、園園相連。站在墓園,抬頭看山,低頭看水。漫天遍野綠樹成蔭、綠草如絮。湖中綠水青山相映,山下的三大殿金碧輝煌。園中鮮花束束、綠草重疊、蜂飛蝶舞、鳥語花香。使園林藝術、人文景觀和大自然完美地結為了一體,真正體現了真實與含蓄的完美結合。

過了普渡橋再西行向北,便進入了通往墓園的大門。進了大門直行,道路的西側有一座題名為“淨土”的玉石牌樓,一副篆書體楹聯分鐫於左右柱石之上,上聯曰“拾階盡見山花景”,下聯雲“回首猶聞天籟音”。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再往前還有一座面闊三開間,題名為“小西天”的廡殿頂式四角亭。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正對著大門的是徐特立先生紀念碑,紀念碑的左側雕鐫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以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慶祝徐老先生七十大壽的賀詞。紀念碑的右側記錄著徐老先生一家的革命人生,碑的前面還有一尊徐特立老先生的坐姿雕像,神態安詳,蹙眉凝視,似乎是在沉思,又似乎是要向後人們叮囑什麼!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沿著寬敞的一環路,首先到達的是最先規劃的“吉祥區”。吉祥區位於陵園的南側,園區以環抱形式規劃。綠樹成蔭、松柏蒼翠,兩側佈置有寬敞的大理石臺階,周圍設有供祭掃者休息的石桌、石凳及各種吉祥飾物。青山為屏、綠樹為障,背靠龍頭山,面對如意湖水,平靜而祥和。

通過如意橋,在如意湖的北岸,是被園區主路環繞著的“榮和區”。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此區所處地域的山脈平緩,略呈圓形。登上墓區放眼眺望,山巒起伏,綠意蔥茸,不禁令人心曠神怡。榮和區的西側是“智瑞區”,此墓區朝向東南,與陵園的主體方向相同。這裡即背風又朝陽,是萬佛園的風水寶地。山間溪水潺潺,田野裡鳥語花香,“名人園”便坐落在此區之中。

“名人園”的園口位於一、二環路的交匯之處。通往名人園的踏步式甬道雄偉壯觀,園區內寬敞豁亮。灌叢為牆,綠草為地,垂柳婀娜多姿、百花爭相鬥豔,百鳥爭鳴、彩蝶飛舞。暗紅色的花磚甬道通往園中的各個墓碑,與園中的花壇相連。宛如一支多彩的花環,更襯托出園區的整體藝術之美。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萬佛華僑陵園”是北京規模最大的陵園之一。自1997年4月4日,接納第一位逝者以來,諸多的現代名人與當代名人陸續長眠於萬佛園中,尤以文化藝術界為多,形成了頗為著名的名人墓園。

梅里雪山,至今仍是一座無人登頂的“處女峰”。1991年1月4日,17名中日聯合登山隊員(其中包括2名中國登山隊隊員,4名雲南省登山隊隊員和11名日本登山隊隊員。)在攀登雲南德欽縣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時羅難。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由於冰川的流動,遇難者的遺骸和遺物於1998年7月才陸續被發現。同年8月11日,中國登山協會、北京萬佛華僑陵園於首都機場迎請梅里雪山勇士回京。孫維琦、宋志義等17名登山勇士的骨灰被安放在萬佛園中的如意湖畔。1999年8月7日,梅里雪山勇士紀念碑落成。中國登山協會、北京萬佛華僑陵園、國際體育總局主要領導、日本山嶽理事會代表、中日遇難勇士家屬及社會各界人士,在萬佛園舉行了隆重的“梅里雪山勇士紀念碑”揭幕儀式。

2000年5月21日,中國科技驕子,世界數學巨匠陳景潤先生也來到了萬佛園中、安息於此,並舉行了隆重的紀念碑揭幕儀式。在這裡長眠的還有:中國登山協會前主席曾曙生,人民好醫生韋加寧。著名國際法學家、外交家梅汝璈。門頭溝軍響張家村、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詩人張志民。國畫大師蔣兆和、李苦禪、吳作人。表演藝術家李婉芬,戲曲表演藝術家新鳳霞與劇作家吳祖光。還有民族音樂家那日松,兵工專家、中國的保爾吳運鐸。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鄭文光,少數民族語言學家馬學良。京劇名家譚富英與裘盛戎,武學大師孫祿堂、孫劍雲父女,和被譽為“祖國之音”的著名播音員夏青……。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他們是人民的良師益友,是民族的驕傲與希望。他們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就像空中永不逝去的星辰。

萬佛園中,一座座反應不同特點的墓碑,體現了逝者一生的志願與追求,同時也匯聚著華夏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墓碑文化是我國特殊的一種民俗文化寶庫,是集民俗文化、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為一體的民族文化遺產。萬佛園的墓碑結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經典,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古樸,又有西方文化的簡潔、明快。

傳統的墓碑清秀古樸,天然素雅的花紋與碑體相得益彰。碑首雕刻傳統的龍鳳浮雕,下方為佛雲蓮花。寓意親人們乘鳳駕龍而去,在冥冥中庇護著子孫世世吉祥。有的碑形似一幅畫卷,記錄著人生的艱辛與勞頓、悲歡與離合。看到它,就彷佛又聽到了親人那殷切而懇誠的教誨。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依山造勢的梅里雪山勇士紀念碑,如巨大的雪山冰川。鑲嵌在底座上、漢白玉雕成的花環,永遠銘記著17名登山勇士不畏艱險的英勇氣魄。桃林相襯,面向東方。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背依鬱鬱蔥蔥的山巒,左臨一波清澈的湖水,在那裡安眠著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的靈魂。兩個大理石數字:白色的“1”和紅色的“2”,鑄成的造型獨特的墓碑和由“灰、紅、黑”三種顏色構成的墓座,代表了陳景瑞先生一生不斷地求索和勇敢向最高境界努力攀登的精神。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和著名劇作家吳祖光夫妻倆的墓地,位於“名人園”的正中。在他們墓碑上寫著“鐵骨高風、驚才絕藝”八個大字,涵括了他們對於藝術執著追求的淳樸人生。在他們的墓碑前有一本用漢白玉雕成的翻開的大書,書上分別記錄著他二人的簡歷。吳祖光與新鳳霞的愛情與婚姻,至今仍是被人們競相傳頌的一段佳話。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李婉芬匆匆地走了,但她那精湛的演技卻永遠留在了觀眾的心中。端莊大方的花崗岩黑色主碑,潔白柔潤的漢白玉帷幕與電影膠片的變形圖案,形成了李老師完美的人生組合。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主碑前方的一條逶迤曲折的小路,寓意著生活道路的艱辛與坎坷。路中擺放著五顏六色的雨花石,體現出李婉芬老師在影視中扮演的迥異不同的角色。支撐主碑的是一塊自然堅硬的花崗岩,象徵著她堅韌向上的品格。一棵常青樹,象徵著逝去的親人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這些風格特點鮮明的墓碑,顯示出萬佛園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這些排列整齊風格古樸的墓碑,寓意雋永、深情綿綿的墓誌銘,同樣個性鮮明、內涵豐富,具有獨特的紀念意義。

萬佛園的第二、第三期工程仍在籌建之中。規劃中的第二期工程,是在正殿的後面依山而建的中院。中院的建設依然採用中國式的古典建築風格,建成後的傳統建築群,其規模氣勢則更加壯觀。人們可在此遊覽休息,同時還可舉行各種紀念活動。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規劃中的第三期工程,是位於中院之上的“萬佛閣”。萬佛閣設計高度37米,內設紀念堂、骨灰堂和名人文化展示廳等。是一個綜合的、具有現代感的活動場所。

已投入使用的三大殿、中院與37米高的萬佛閣,組成了萬佛園的三大建築群。依次分佈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錯落有致、層層相連,佈局嚴整、結構緊密。兩廂配殿、均衡對稱,自南向北,逐呈升高之勢。氣勢宏偉壯觀,競可與潭、戒古剎相媲美。

萬佛園全部建成後,將是北京規模最大,完全統一規劃,兼有安葬親人及旅遊觀光、休閒健身等功能為一體,人文景觀、文化內涵豐富的現代園林式文化墓園。萬佛園的建設意義,就是要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萬佛園對民族精神的的崇尚與追求。

風景宜人的“萬佛園”景區

這裡宮闕、樓閣宏偉,這裡蒼松、翠柏陰覆。這裡藍天碧水相映,這裡小橋流水環繞。再也沒有了墓地在舊觀念中的,陰森恐懼與孤獨淒涼。休息日,人們置身於此園此景之中,漫步於幽曲的石徑之上。一邊觀賞著這山、這水、這草、這花,一邊欣賞著這一排排風格各異的藝術墓碑,該是何等的愜意。登上萬佛閣,萬佛園盡收眼底,遠看青山如黛,近看綠草如萍。樹影婆裟、雲霧依稀。如意湖上,垂柳如絲、水波盪漾。微風徐過,頓時蕩起一片漣漪,不禁教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在人們的心目中,這裡已不僅僅只是故者的墓園,更是生者休閒賞光的風景遊賞之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