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燃烧的岛群”,我们不做他人文章的搬运工,只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分析,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39篇原创文章。

在基础设施极端落后的科隆镇上,无论是游客还是土著都对科隆湾沉船的背景并无概念,旅途虽已结束,挖掘这些沉船的前世今身,反倒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前作详见 )。全文共4527字,配图28幅,阅读需要10分钟。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 卢松沉船疑似炮艇,排水量推断为350吨

为了应对美军潜艇的威胁,日军也在东南亚到本土的运输线上组织了大型护航运输队,配备少量反潜警戒船。由于实力所限,除了三艘大鹰级护航航母和一些老式驱逐舰改造成的护航舰之外,只有一些慢速的海防舰、猎潜舰(SCS)和巡逻炮舰(PC)可用于护航。沉没在科隆湾的两艘小型舰只卢松炮艇(Lusong Gunboat)和东桑加特炮艇(East Tongat Submarine Charser),就是为运输船队提供反潜掩护的轻型舰只,他们的故事,无论中文、英文和日文都未见记录,所以这次的考据也仅是基于已有历史资料的一次推断。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 科隆湾空袭示意图,东桑加特沉船位于Tangat岛右侧

关于1944年9月24日的科隆湾空袭,在战史中的记载仅仅是寥寥数笔,约24艘日军舰船在22号下午4时许陆续驶抵科隆湾,24日上午八点就遭遇了美军TF38的空袭,目前已经探明的沉船有10艘,其中8艘已确定身份,2艘小艇却缺乏背景资料,只以沉没处的岛屿名称代替。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3. 东桑加特岛沉船,排水量约500吨

科隆湾空袭当日的日本船队,是从马尼拉躲避而来,从其构成来看,可能包括了兴川丸所在的运输船团,以及马尼拉港的其他小船。在之前考证兴川丸舰史时,注意到其被击沉后,由第30号驱潜艇搭救剩余人员。显然,驱潜艇就是护航船团的重要护航力量。

经过比对全部63艘驱潜艇的战史记录,只有第32号驱潜艇沉没于科隆湾,沉没地址与东桑加特沉船基本一致,排水量和尺寸也接近,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东桑加特沉船,就是日本海军第32号驱潜艇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4. 刚建成时的千鸟号,注意相对舰体而言的巨大主炮

在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条约期间,各国对海军主要舰艇都做了诸多限制,但对600吨以下的小型舰艇未做限定,日本海军钻这个空子,设计了一批小排水量重武装的舰艇,如千鸟级水雷艇和本文介绍的驱潜艇。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5. 535吨的友鹤号在打捞修复后改小了主炮,注意对比

驱潜艇是日本海军对猎潜艇的特定称谓,日本海军将其定义为安装中口径火炮、声纳和深水炸弹投射器,主要执行港湾防御和近海护航、反潜任务的小型舰艇。1933年5月22日,日军在特务艇类别中新增驱潜艇,1940年更是直接设立了驱潜艇这个舰种分类,与战舰、巡洋舰、驱逐舰并列。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6. 第2号驱潜艇的线图,注意舰体上层的武器已经大大缩小

受友鹤事件(1934年3月12日友鹤号被大浪推翻倾覆)和第四舰队事件(1935年9月26日台风重创)的影响,第1号型驱潜艇在施工后做了特别修订,减轻武器装备,降低船体重心,其船型细长,可高速航行,航洋性能有了提升。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7. 1938年,第1、2、3号三艘驱潜艇编队航行中

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日本海军一共建造了5个型号63艘驱潜艇,战沉数量超过半数。1933年,日本海军在01舰艇补充计划里列入两艘驱潜艇(1号和2号),被称为第1号型驱潜艇。第1号型艇基准排水量266吨,尺寸为65.3米(长)×5.9米(宽)×1.43米(吃水),动力为2台舰本式22号8型柴油机(3400马力),最高航速24节,续航力1500海里/14节。武器装备为1座双联装40mm高炮,3座单装九六式25mm高炮,一条深水炸弹滑轨,备弹36枚,舰员65人。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8. 1934年的第2号驱潜艇(第1号型)

第3号型驱潜艇基本是第一号型的准同型舰,同样受友鹤事件影响,降低了舰桥高度,增大吃水深度,提升船体的抗浪复原性能,最大航速因此下降到20节。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9. 1936年的第3号驱潜艇(第3号型)

1937年度03舰艇补充计划中继续规划建造9艘驱潜艇,被称为第4号型(4号到12号)。该型在第1号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了舰桥和上部结构,采用高强度钢提升舰体强度,提高舰首以改善凌波性,主机输出减少到2600马力,航速维持20节,舰员59人。1944年各舰基本都加装了13号雷达,8艘战沉,只有1艘幸存到战后。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0. 1938年11月30日刚竣工时的第8号驱潜艇(第4号型)

1939年的04舰艇补充计划再次列入4艘驱潜艇,次年追加11艘,被称为第13号型(13号到27号),于1940年起开始陆续服役。从本型开始,日军驱潜艇采用大型化设计,定位转向远洋船舶护卫。战沉9艘,只有6艘幸存到战后。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1. 1941年8月在大阪外海的21号驱潜艇(第13号型)

第13号型基准排水量达445吨,尺寸为51米(长)×6.7米(宽)×2.75米(吃水),动力系统采用2台舰本式23号8型柴油机,输出1700马力,航速16节,续航力为2000海里/14节。武器装备有1座单装三年式76mm40倍径高射炮,3座单装九六式25mm高炮(1944年后加装),1座双联装13mm机枪。两部深水炸弹投射机,1条滑轨,备弹36枚,舰员68人。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2. 1941年3月刚刚竣工时的第14号驱潜艇(第13号型)

从第28号驱潜艇开始,日本海军终于定型了一款批量生产的驱潜艇,称为第28号型(28号到63号)。本型艇与第13号型基本类似,最大区别是将船尾部修改为垂直,以便在战时简化工时大量生产。战争中后期,第28号型在探照灯的位置上加装了雷达和3座25mm高炮、尾部的两条深弹滑轨。同型舰一共生产34艘,只有10艘幸存到战争结束,最后一艘第63号艇直到1944年6月30日才竣工。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3. 1942年的第13号驱潜艇线图

第28号型驱潜艇基准排水量为420吨,各项指标与第13号型相同。武备为1座无防盾的单装三年式76mm40倍径高炮,3座单装九六式25mm高炮(1944年后加装),1座双联装13mm机枪。舰尾仍装备两具深水炸弹投射机,滑轨增加到两条,备弹36枚,舰员80人。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4. 日本海军第30号驱潜艇(第28号型)

全部建成的63艘驱潜艇中,战沉高达44艘,战损率为70%,只有19艘幸存到战后,其中5艘被赔偿给战胜国(苏联2艘、中国2艘、英国1艘)。在美国人眼中这些小船毫无作用,44艘战损舰中除了1艘(第10号)在帕劳外海触礁外,几乎全部是美国海空军攻击的战果(部分在印度洋被英军击沉),所以美军没有接受这些赔偿艇(美军自己还有一大堆军舰需要处理掉)。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5. 第32号驱潜艇(第28号型),布桑加沉船的真实身份

根据日军的舰史记录,第32号驱潜艇(Ch32)于1942年5月22日在日本钢管鹤见船厂下水,1942年8月19日竣工,舰籍在横须贺镇守府,首任艇长为海军预备大尉杉本安政。服役后的该艇先是在内海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

1943年1月6日,艇长变更为海军预备中为盐田良平。3月15日,被编入第4舰队第4根据地队。4月13日,该艇从横须贺出发,22日抵达日军在中南太平洋最主要的基地特鲁克环礁。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该艇以特鲁克为主要基地执行了频繁的反潜护航任务。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6. 日军在中南太平洋的主要基地特鲁克环礁

4月28日,该艇执行第一次护航任务,保护西阿丸和第二菱丸从特鲁克出发,5月3日抵达中太平洋重要基地夸贾林环礁。5月5日,掩护常磐、富士川丸、千早丸和白山丸返回特鲁克。

5月17日,掩护五洲丸,从特鲁克前往拉包尔,20日抵达。5月21日,护航第2212船团从拉包尔返回特鲁克,25日抵达。5月28日,护航第5283船团从特鲁克前往夸贾林,6月2日抵达。6月3日,从夸贾林出发前往大鸟岛,7日抵达。6月10日,从大鸟岛出发经亚鲁特返回特鲁克,20日抵达。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7. 日军在中太平洋的主要基地夸贾林环礁

6月28日,从特鲁克出发,7月3日到达亚鲁特。7月10日返回特鲁克,14日抵达。7月22日再次护航前往夸贾林,27日抵达,接下来在中太平洋的各个岛屿基地之间执行反潜任务,直到8月13日返回特鲁克。8月20日,加入第8201船团从特鲁克前往卡比尔并返航,30日回到特鲁克。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8. 潜艇是对护航运输队的最大威胁

9月5日,加入第1055船团,10日抵达拉包尔,17日抵达巴拉尔。19日加入第九次韦瓦克输送团,23日抵达韦瓦克,24日加入第十次韦瓦克输送团,至10月4日返回到巴拉尔。

10月18日,接到第32号作战命令,执行第二次韦瓦克与荷兰迪亚输送作战。21日,加入输送船团从巴拉尔启航,25日抵达荷兰迪亚,11月1日返回巴拉尔。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19. 日军在新几内亚的主要防守基地韦瓦克和荷兰迪亚

11月4号和7号,先后为第十二次韦瓦克输送船团和第二次荷兰迪亚输送船团担任警戒。

11月9日,接到第36号作战命令,执行第三次韦瓦克与荷兰迪亚输送作战。12日加入输送船团启航,至16日抵达韦瓦克。就在12日当天,迫不及待的日本海军又发出第37号作战命令,进行第十三次韦瓦克输送。

11月21日,从韦瓦克出发,26日上午9时33分(东京时间),神威丸中雷沉没,当天船团抵达巴拉尔。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0. 攻击俾斯麦海的日本护航运输队

紧接着在28日,第40号作战命令要求实施第三次荷兰迪亚输送作战。12月1日,第32号驱潜艇加入护航船团,5日抵达,11日返回到巴拉尔。

12月17日,加入第十五次韦瓦克输送船团启航出发,21日抵达,1月2日返回巴拉尔。

1944年1月3日,加入第四次荷兰迪亚输送船团,8日抵达韦瓦克,15日返回到巴拉尔。

1月20日,加入第八次韦瓦克与荷兰迪亚输送船团,21日遭遇美军潜艇,生驹丸等两船被击沉,23日返回到巴拉尔。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1. 护航运输队的主要对手是潜艇,此图为U艇

3月5日,巴拉尔返回特鲁克,9日抵达。18日再次出航,28日返回到特鲁克。4月,该艇结束了在中南太平洋持续一年的护航任务,返回横须贺。

5月2日,该艇被编入丁直接护卫部队,兵力由驱逐舰朝风、水无月,隐岐,鸿,第16号、第24号海防舰,第31号、第32号、第52号驱潜艇组成,执行东京湾南方航路船团的掩护。5月14日,丁直接护卫部队又被解散,所有舰只回归原建制。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2. 制作精密的日军第63号驱潜艇(第28号型)模型

7月15日,更换艇长为海军大尉松下幸夫。18日,编入联合舰队南西方面舰队第三南遣舰队,南下菲律宾马尼拉。实际上经过1943年-1944年的鏖战,日军被美军逐步赶回东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

8月13日,该艇被编入“马萨-10”船团,从马尼拉出发,14日抵达巴丹,20日抵达卡姆拉湾。21日,在卡姆拉湾遭遇美军潜艇的攻击,本艇投下10枚深水炸弹,战果未知,推断为无战果。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3. 第63号驱潜艇(第28号型)的后向视图

8月23日,从卡姆拉湾出发,上午8时与飞机共同实行了反潜攻击,24日再度躲避入卡姆拉湾。25日,掩护马萨-10船团前往西贡,26日抵达。9月2日,掩护“萨马-12”船团从圣雀出发,8日抵达马尼拉。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4. 空袭护航运输队的神州丸,由大黄蜂号舰载机拍摄

接下来直到24号,第32号驱潜艇的舰史记录就缺失了。日方资料记载本艇于9月24日在科隆湾被TF38舰载机空袭击沉。结合东桑加特岛沉船的尺寸和吨位,可以判断就是第32号驱潜艇。

当时在场的驱潜艇,除了第30号和第32号之外,可能有第33号和一些驱潜特务艇,由于当天的船团是从马尼拉临时转移而来,各船之间的隶属关系比较混乱,防空作战估计也是一团糊涂,所以在各种文字的战史中都未见详细记录。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5. 驱潜艇模型舰首特写,注意76mm主炮和高大的舰桥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英文资料上提及到一些荷兰潜水者花时间清理了这条船船尾周围的珊瑚和海沙,并且找到船名:TeruKaze Maru。也因此部分科隆岛的潜店和一些英文资料里就用Terukaze Maru指代东桑加特岛沉船。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6. 潜水者拍摄的东桑加特沉船照片

实际上,根据日文读音直接翻译,TeruKaze Maru是“辉风丸”,众所周知日军有不少驱逐舰是“风”(Kaze)字辈(如岛风、峰风等),但驱潜艇级别的小船是没有单独命名的,另外作战军舰的舰名中也不带“丸”(Maru),因此大胆推测荷兰潜水员的信息并不准确,辉风丸或许只是一个误会。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7. 潜水者拍摄的东桑加特沉船烟囱照片

这个问题,或许就留给准备去科隆湾潜水的朋友们再发掘吧!该艇的沉没位置很容易到达,从海面浮潜都清晰可见,经过74年的岁月洗刷和战后的破坏性打捞,该艇的上层建筑基本不存,但是其修长的舰首,方形舰尾都是典型特征,期待有更多的细节能够被水下摄影证实。

挥着屠刀的蚂蚁:揭晓菲律宾科隆湾东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图28. 疑似日本海军第32号驱潜艇的东桑加特沉船遗骸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燃烧的岛群”,搜索订阅同名公众号,内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