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連發「三道禁令」,補課市場真能變冷嗎?你怎麼看?

yuanyuanaiyl


這”三道禁令”初衷是好的,作用不大。

第一道,教育機構不得“超綱學習,提前學習,強化應試”。這些問題都不大,改正就行,保正尊守,市場依然廣闊。大多數學生補習的都是綱內內容。個別學霸補的是綱外內容,可忽略不計。

第二道,教師資格證。教育機構聘請的基本為兩類人,師範大學畢業未找到工作或是就打算在教育機構乾的(工資高,自由)畢業生,還有學校離職或兼職的正規教師(也有退休的),資格證對他們來說就是吃飯的家當。

第三道,取消各類競賽。這是學校的事,學校不搞競賽,教育機構巴不得,省心了。

這所謂的“三道禁令”其實是隔靴撓癢,無關痛癢。

學生補課大多是因為在學校沒學到充分的知識。同樣的知識點,學校老師講的不夠全面,或者不能理解,不會應用,不會舉一反三,逐類旁通,到了補課老師那裡卻都能解決,不能解決的想辦法為學生解決,因為他不解決,就有可能被淘汰。市場是殘酷的。

是我們學校老師業務水平差嗎?不是,決不是!而是因為我們學校老師沒有競爭,教的好壞,待遇差別不是很大,缺乏動力。帶的學生多,不能差別化教育,有些學生必須補課。

所以,解決學生上補習班的問題的根在學校,在學校的教師。如果有一天,學校的制度創新,學校老師老師能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差異化上課,也許課真的不用補了。


東風有語


想通過文件使教育市場變冷,只怕最終的結果只是杯水車薪罷了。

我們得清楚,為什麼教育市場如此火爆呢?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高考。整個高考機制沒有發生改變,那麼想讓教育市場冷卻,變得清淡起來,那真的是痴人說夢。

為何?

因為,有學校的地方,就有差生。就算不是差生,也想著更優更好。所以,無論是對於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其對應的輔導機構。特別是對於城市裡的中小學,試問,有幾個不報輔導機構的呢?就拿我教的上個班來說吧,曾經進行過統計,一個班67人,有58人都報輔導班,而且還有將近40人報的還是兩個輔導班,更有五六人報的班達三個以上。

你就說說吧,這個蛋糕有多大,有多肥。

放著這麼大的市場,怎麼可能冷卻呢?

縱然有明文規定,如此一來,被清退的只是些蝦米型輔導機構,反而成全了那些中等規模的輔導機構。

而費用,只怕就得多得多了!

再退一步說,那麼多家長都需要給孩子補課,就算再怎麼發文,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難道說,你真的有時間和精力,一家一家地排查嗎?

說實話,儘管文件很嚴格,然爾對於三線城市而言,並沒有感覺到什麼風吹草動。這一點從我們學校四周各種各樣的蝦米型輔導機構就能夠看出來。依然活躍著,各種宣傳著。


說文寫作


依我看,補課市場不會變冷,而且還在升溫。

我就在一個教育機構裡二次就業,起初也覺得教育部三令五申地下文整理教輔機構,害怕沒有生源。其實錯了,一個不大的輔導班竟然湧來好幾百學生。

畢竟教育的選拔體制不變,家長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特別是那些小升初、初三、高三的學生,因為在學校裡成績不是太理想,家長不惜花高價擠破頭了地往“一對一”送,以至於輔導班的老師都應付不過來了。


另外,在職教師禁止搞教輔,好像還是有力度的,這就把一大部分學生推向了教輔機構。甚至有的老師還暗中為學生推薦輔導班,因為學生們的成績與他們的業績掛鉤,他們自己不輔導,當然也不能讓學生“閒著”。

再次,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盲目地給孩子報班,生怕孩子將來沒有“飯碗”。我在暑假裡輔導的一個學生,一個小學二年紀的小女孩,就報了七個班,語、數、英、作文、鋼琴、舞蹈、游泳,孩子真的都忙不過來。我也好心地和家長交談過,但家長還是搖搖頭說:“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不學不行,我不能眼看著她以後過得不好,我們現在有能力,讓她樣樣都試試,總有適合她的。”看看,孩子都成了實驗品了。


還有就是有個別孩子已經厭學,在正規的學校裡混不下去了,家長就不惜重金,掏高價把孩子送進教輔機構“個別鍛造”。

我也接觸過這樣一個學生,高二下學期退的學,在外面打了一段時間工,還給家裡惹了一些事。家長無奈,寧是把他送進輔導班,全方位一對一輔導。前半個月還可以,再後面就故技重演——又開始厭學,即使老師再盡力,他還是學不進。

但通知家長退學退費時,家長卻死活不肯,畢竟有人管著,總比在社會上給他攬瓷器活好的多。

所以,現行教育體制不變,家長的觀念不變,補課市場不會變冷,而且還會升溫。


幼稚128276745


凡是有因才有果。補課只是果,不是因。教育部也沒有禁止補課,只是在規範校外教育機構,規範他們的教學、銷售、硬件、師資等。

課外補課的表層原因是,父母的教育焦慮;深層原因是,我們國家優質教育匱乏、公眾的不安全感等。前幾日老杜結合自己家教育情況,寫過一篇原創文章,反思“為什麼現在家長都這麼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講真的,為什麼現在父母在教育上都這麼拼?

前幾天,媳婦跟我說,付X老師的語文課好不容易空出來一個名額,咱們趕緊給大寶報上吧!我猶豫半天,沒敢反對。就這樣,閨女語數外三科就都有輔導班了。

和許多媽媽一樣,老杜媳婦也患有嚴重的教育焦慮症。不自覺中,被裹挾進了一場教育競賽之中。生怕孩子一步落下,步步落下,為孩子學習的事沒少操心。整天捉摸著怎麼提高孩子成績,經常和其他娃媽交流育兒經驗,探聽哪個輔導機構的課更好些,誰家孩子在上哪些好的在線課程,等等。

除了語數外輔導班,大寶目前還上著鋼琴課,而且隨著進入高年級,學校的作業也越來越多,每天都過得匆匆而忙碌。媳婦在教育大寶的時候,邏輯是這樣的:小學不努力、不補課,就很難進中學實驗班;中學進不了實驗班,即使在北京也很難考一個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將來想找一份好工作、過好一點的生活就會面臨更多困難。

其實,老杜媳婦這套理論,典型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翻版,錯誤且經不起推敲,但是也很難被說服。看著孩子這麼辛苦,老杜心裡並不情願,明明國家一再要給孩子們減負、要治理校外教育機構等,為什麼還是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這場殘酷的教育競爭,真的是一場馬拉松,從很小就開始,而且強度很大。我們家大寶4歲開始上音樂課和鋼琴課,5歲開始上外教英語課和舞蹈課,7歲開始上美術課,8歲開始上奧數課,現在剛上五年級又給報了一個語文課。音樂課只上了兩年,舞蹈和美術課,前一段也陸續停掉了。目前,週二週四下午是英語外教課,週二晚上是鋼琴課,週六是奧數課,週日現在又加了一個語文課,每週至少還會有一次在線英語課。

更可怕的是,周圍的家長几乎都是如此培養模式,上的輔導班基本上也大同小異。除非你給孩子換一個賽道,比如中學出國,否則你就逃避不了這場荒謬的競爭。在北京,海淀區、西城區的孩子,課外班都很多、壓力也很大,其他區縣會好一些。不過,從最後高考成績來說,海淀、西城也真的是遙遙領先。為此,許多家長從孩子很小開始就要在海淀、西城給孩子買學區房、學位房;然後就開始給孩子報興趣班、輔導班。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大寶不是什麼牛娃,不過學習還說的過去,在班裡成績應該處於上游水平;目前就讀小學在全市也算不錯的公立學校,而且將來還可以直升高考成績非常突出的某中學。按理說,本可不用把孩子的童年安排的這麼滿,把學習任務壓的這麼重。不過,在一個整體癲狂的社會里,誰又能獨善其身,誰又敢說自己沒有助紂為虐?

老杜和媳婦都是“城一代”,通過讀書留在了現在的城市,工作、買房、生娃、安家。老杜對於孩子的未來,其實也沒有過高的期待。不客氣的說,以大寶目前的學習情況,大概率很難考一個比老杜當年更理想的高考成績,讀一個更好的大學。其實,老杜明白,絕大多數家長也都明白,一個人成功與否,取決於很多因素,良好的教育很重要,但並非唯一影響因素,有時甚至敲門磚都算不上。

現在的家長,特別是城市家庭,也很少是因為重成績輕素質,或者孩子學習成績不太理想才給孩子補課的。起碼在老杜周圍的人,大家都捨得投入錢和時間,素質教育,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好多是樣樣不落下,課外輔導,語數外能上則上。現在好多上輔導班的孩子,在班級裡都是學習居於前列的孩子,相反部分成績比較差的孩子,反而不太補課。孩子的教育支出,幾乎都是各家最大的消費項目。像老杜這樣的工薪階層如此,家裡自己做企業的如此,父母有個一官半職的也是如此。

為什麼家長們在拼命的推動教育競賽?出現今天的惡性循環,責任到底在誰?不管是家長還是國家,“我們到底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的人?”大家的教育焦慮,其實主要是由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是學校教育沒有解決家長的飢渴感。幾輪減負行動下來,學生學習難度確實明顯有了下降,但是區分度也明顯降低,但是素質教育,特別是美育,又沒有真正跟上。結果就是,藝術教育要校外報興趣班,知識學習要校外報輔導班。孩子的負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進一步增加了,只是從學校轉移到了校外,家長更花錢更累了。

二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導致的危機感。前幾天,聽廣播說我國已經要走過高等教育大眾化,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了。通俗點說,就是想讀個大學並不難,但是讀個好大學依然很難。好的大學少,好的中小學也還是少,優質教育資源距離家長們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只要需求在,優質資源的短缺,必然會帶來教育競賽。

三是社會快速變化背景下的階層不安全感。這些我們國家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別人上百年的道路。反映到具體生活中,人生和家庭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常常會有戲劇性的起伏和變化。煤老闆火的時候,人人都想家裡有礦,可是好景不長;房地產火的,人人都想成為拆遷戶,一夜就可以坐擁千萬資產,可是好多不懂理財的,也給敗光了;體制內最火的時候,人人都想公務員,可是近幾年反腐倡廉、打虎拍蠅,許多昔日風光無限的人都惴惴不安。唯有教育投資,是收益最為穩定,最為長遠,最為安全的。有的家長是希望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還有許多家長想的可能不是通過教育實現階層上升,而是保證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後,不出現階層滑落。

面對辛苦、忙碌的孩子,老杜真的很心疼。年輕那會,老杜上學也很累、很苦,吃住都很差,高中一個月才回一次家,早自習、晚自習,週週考、月月考。沒想到,自己的孩子生活條件有了質的變化,但還是很累、很苦。不過,值得安慰的是,大寶感覺還好,雖然很忙,反而有時還有點小的成就感。想想自己當時,好像也沒覺得苦和累,或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吧!

杜圖圖,關注少兒教育、少兒美育。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我的公眾號、百家號、企鵝號和知乎專欄,同名。


杜圖圖大美育


只要買方市場飢渴,市場就永遠不會冷卻,必須要正確疏導,而不是頭痛醫痛腳痛醫腳,簡單到只靠壓制和禁令,那樣是不行的,根本無濟於事。

補課市場是一個雙方都熱的市場,老師熱衷於此,而家長也有這個需求,所以一拍即合。你在明面上嚴格禁止了,但他們會有若干暗地裡的方式,買賣雙方都在心照不宣的交易,你打壓你查處永遠是搞不完的。

關於校外補課,我們的規定下了一個又一個,口氣一次比一次強硬,但有什麼用呢?校外補課不但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反倒搞補課賺外塊的老師更多了,成為了打不死的小強。其實,靠行政禁令,可以將個別現象及時壓制取締,但當這個現象成為普遍問題後,你就得認真分析研究它存在的土壤了,肯定是有些制度的設置出現了問題,存在不合理的現象。

當補課浪潮襲來時,任何家長都不可能避免,不參與進去就意味著要落後,就擔心孩子的成績會受影響,所以就要被動的去參加補課。有很多校外補課並一定是老師主動的,而是有很多家長主動要求的,所以在對待檢查時,老師和家長就很容易結成統一戰線,做的更隱蔽更難以查處。

校外補課的根源,其實還要從校內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思路上去查找問題,不要單純的把板子打在教師身上,當家長的需求沒有了,你鼓勵他們他們也不會參加。


元芳有看法


我認為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需求嗎?肯定有,因為孩子需要考學,而所有學生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對於學習比較弱的怎麼辦?家長是讓孩子補還是不補呢?

所以,只要有需求,市場肯定會存在的。但在之後的校外補課市場肯定會有所變化。

  1. 首先,校外的任何輔導培訓機構應該會更加規範。畢竟開始有政府部門介入,所以,就會存在檢查、督導、甚至規範其部分行為。


  2. 其次,在職教師公開出去進行有償補課、輔導的行為會少之又少。畢竟任何一個在職教師不會拿著自己的飯碗開玩笑!畢竟這已經變為衡量教師的一道紅線,或者說屬於師德的底線。一旦觸碰,留給自己的可能就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3. 第三,家長也會由此付出更加高昂補課費用。一旦市場上小的,不成規模的輔導機構日漸減少,如只剩下成規模的輔導機構,他們一旦壟斷市場後,價格就可想而知了。

  4. 第四,只要教育資源有限,需要通過硬性的考學的方式來選拔人才,那麼輔導機構就不會消亡。無論是中招,還是高考,都像擠獨木橋一樣。任何一個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擠過去,但指標是有限的,這是硬性的規定。優質的高中資源是有限的,名牌的大學也是有限的,誰去上?能力強者去上!成績高者去上!榜上有名者去上!怎能榜上有名?決不能掉隊!掉隊了怎麼辦?想辦法補上!誰來補?……

  5. 除了目前的一刀切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人群需要考慮。留守兒童!不僅僅是在農村,在城市學校裡也存在不少留守兒童,實際上他們也是來自農村,只不過是在市裡上學,但又不能住校,怎麼辦?放到學校周邊的“託班”!託班是什麼機構?既提供吃,又提供住,還提供輔導作業的個人機構!像這樣的如何取締?取締了,這些留守兒童怎麼辦?趕回家?家長帶著去上班?但是我們國家還有一種現象——到了高考時候,只能全部“被趕回”老家高考,因為孩子的戶籍在老家。無論孩子小學、初中、高中在哪兒上,高考,畢業回到本地報名……作為父母,怎麼辦?還是得讓孩子在老家上!自己又無法長期照顧,怎麼辦?還是得找“託班”。

唉,所以有時候,有些問題的出現,不是說一紙命令就可以輕而易舉就可以連根拔起,一勞永逸了。任何問題的背後,都會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總有一些會牽扯到目前我國社會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教育無小事,教育是國之根本。動之則會動全身……必須要有心理準備!


初中一線教師,兼任班主任德育工作。每天為大家帶來專業、可信的教育評述。我會盡量回答您的留言,期待您的“關注”,感謝您的高抬貴手——“點贊”支持!

教育苦行僧



教育部連發“三道禁令”,可補課市場決不會變冷,理由如下: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教育部三道禁令的內容:

第一道禁令:2018年3月下發的通知,主要是糾正校外培訓機構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的不良行為;

第二道禁令:9月中旬下發的通知,主要針對的是校外培訓機構師資的資質問題;

第三道禁令:不久前的通知內容是不準校外培訓機構以各類競賽為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問題。

從以上內容中大家不難看出沒有一道禁令是不利於校外培訓機構發展,影響其生意的。教育部所發所謂禁令全都是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明顯的意圖是希望校外培訓機構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服務於大眾。讓集社會力量辦學成為國家中小學教育的補充,從而為教育產業化推波助瀾。

因此,我認為今後的補課市場,不但不會變冷,反而會越來越熱。未來的趨勢是,廣大中小學生放學以後,走出校門,就會走進校外培訓機構的校門。至於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的經濟負擔先不用管。廣大家長朋友們就準備好充足的鈔票吧!
歡迎您加入討論留言,謝謝您點贊、關注!


赤橙黃綠青藍紫518


補課市場變冷?變冷是不可能的,除非沒有了考試競爭,不然補課市場一直是熱門的溫度。

首先,現在的許多學生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補課,就不想自己的孩子“矮”於其他同學。攀比心理的存在,一定不會讓孩子拉下來這個隊伍中。

其次,現在的教育制度。由於現在的教學考量,主要是看教學成績。當然補課的不一定成績能提升多少,但是起碼不會退步多少吧。家長們重視教育的程度更是隻增不減,這種現象也不會使補課之風降溫。

最後,市場規律的運行。補課市場的存在一直是供不應求,尤其是好的補課機構。現在的很多機構競爭力增加了,補課的費用也會增加。那種越貴越好的心理驅使,也會讓補課繼續存在。


農村教育的那點事兒


應試教育造成的,沒辦法,現在不是學習跟不上的補課。連學霸都找人補課。

前些日子有個全國著名企業家的小孩,已經是學霸,還找一對一補課,給他補課的教師叫他轟走了6個說水平太低,第七教師他認同,可人家才跟他籤幾節課。這是一個退休教師,現在這個教師給北京四中一個班長,也是學霸的學生一對一的教學,他感到這學生比一般教師知識面都廣,可他們還在找教師補課,這是為什麼?這是應試教育造成的,您說是嗎?


世通27


要怪就怪現在的教科書,尤其小學北師大數學,編的太空洞,主次不分,重難不分,甚至沒有中心,概念,定義,規則……沒有,一概沒有,學生想填個空,都不知去哪找答案,家長輔導也輔導不了,書上沒有,還怪老師上課不講,但就是講了,你一個小學娃,聽一遍就能把概念背下來嗎?除非你是天才,我教了好多年小學高段數學人教版,自信還是有一定經驗的,今年接了個班,北師大的四年級,學生基礎知識,基礎概念,一塌糊塗,一翻書,才發現書上啥概念都沒有,我是真心不喜歡北師大版數學教科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