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连发“三道禁令”,补课市场真能变冷吗?你怎么看?

yuanyuanaiyl


这”三道禁令”初衷是好的,作用不大。

第一道,教育机构不得“超纲学习,提前学习,强化应试”。这些问题都不大,改正就行,保正尊守,市场依然广阔。大多数学生补习的都是纲内内容。个别学霸补的是纲外内容,可忽略不计。

第二道,教师资格证。教育机构聘请的基本为两类人,师范大学毕业未找到工作或是就打算在教育机构干的(工资高,自由)毕业生,还有学校离职或兼职的正规教师(也有退休的),资格证对他们来说就是吃饭的家当。

第三道,取消各类竞赛。这是学校的事,学校不搞竞赛,教育机构巴不得,省心了。

这所谓的“三道禁令”其实是隔靴挠痒,无关痛痒。

学生补课大多是因为在学校没学到充分的知识。同样的知识点,学校老师讲的不够全面,或者不能理解,不会应用,不会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到了补课老师那里却都能解决,不能解决的想办法为学生解决,因为他不解决,就有可能被淘汰。市场是残酷的。

是我们学校老师业务水平差吗?不是,决不是!而是因为我们学校老师没有竞争,教的好坏,待遇差别不是很大,缺乏动力。带的学生多,不能差别化教育,有些学生必须补课。

所以,解决学生上补习班的问题的根在学校,在学校的教师。如果有一天,学校的制度创新,学校老师老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差异化上课,也许课真的不用补了。


东风有语


想通过文件使教育市场变冷,只怕最终的结果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我们得清楚,为什么教育市场如此火爆呢?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高考。整个高考机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想让教育市场冷却,变得清淡起来,那真的是痴人说梦。

为何?

因为,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差生。就算不是差生,也想着更优更好。所以,无论是对于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其对应的辅导机构。特别是对于城市里的中小学,试问,有几个不报辅导机构的呢?就拿我教的上个班来说吧,曾经进行过统计,一个班67人,有58人都报辅导班,而且还有将近40人报的还是两个辅导班,更有五六人报的班达三个以上。

你就说说吧,这个蛋糕有多大,有多肥。

放着这么大的市场,怎么可能冷却呢?

纵然有明文规定,如此一来,被清退的只是些虾米型辅导机构,反而成全了那些中等规模的辅导机构。

而费用,只怕就得多得多了!

再退一步说,那么多家长都需要给孩子补课,就算再怎么发文,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难道说,你真的有时间和精力,一家一家地排查吗?

说实话,尽管文件很严格,然尔对于三线城市而言,并没有感觉到什么风吹草动。这一点从我们学校四周各种各样的虾米型辅导机构就能够看出来。依然活跃着,各种宣传着。


说文写作


依我看,补课市场不会变冷,而且还在升温。

我就在一个教育机构里二次就业,起初也觉得教育部三令五申地下文整理教辅机构,害怕没有生源。其实错了,一个不大的辅导班竟然涌来好几百学生。

毕竟教育的选拔体制不变,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特别是那些小升初、初三、高三的学生,因为在学校里成绩不是太理想,家长不惜花高价挤破头了地往“一对一”送,以至于辅导班的老师都应付不过来了。


另外,在职教师禁止搞教辅,好像还是有力度的,这就把一大部分学生推向了教辅机构。甚至有的老师还暗中为学生推荐辅导班,因为学生们的成绩与他们的业绩挂钩,他们自己不辅导,当然也不能让学生“闲着”。

再次,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盲目地给孩子报班,生怕孩子将来没有“饭碗”。我在暑假里辅导的一个学生,一个小学二年纪的小女孩,就报了七个班,语、数、英、作文、钢琴、舞蹈、游泳,孩子真的都忙不过来。我也好心地和家长交谈过,但家长还是摇摇头说:“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学不行,我不能眼看着她以后过得不好,我们现在有能力,让她样样都试试,总有适合她的。”看看,孩子都成了实验品了。


还有就是有个别孩子已经厌学,在正规的学校里混不下去了,家长就不惜重金,掏高价把孩子送进教辅机构“个别锻造”。

我也接触过这样一个学生,高二下学期退的学,在外面打了一段时间工,还给家里惹了一些事。家长无奈,宁是把他送进辅导班,全方位一对一辅导。前半个月还可以,再后面就故技重演——又开始厌学,即使老师再尽力,他还是学不进。

但通知家长退学退费时,家长却死活不肯,毕竟有人管着,总比在社会上给他揽瓷器活好的多。

所以,现行教育体制不变,家长的观念不变,补课市场不会变冷,而且还会升温。


幼稚128276745


凡是有因才有果。补课只是果,不是因。教育部也没有禁止补课,只是在规范校外教育机构,规范他们的教学、销售、硬件、师资等。

课外补课的表层原因是,父母的教育焦虑;深层原因是,我们国家优质教育匮乏、公众的不安全感等。前几日老杜结合自己家教育情况,写过一篇原创文章,反思“为什么现在家长都这么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讲真的,为什么现在父母在教育上都这么拼?

前几天,媳妇跟我说,付X老师的语文课好不容易空出来一个名额,咱们赶紧给大宝报上吧!我犹豫半天,没敢反对。就这样,闺女语数外三科就都有辅导班了。

和许多妈妈一样,老杜媳妇也患有严重的教育焦虑症。不自觉中,被裹挟进了一场教育竞赛之中。生怕孩子一步落下,步步落下,为孩子学习的事没少操心。整天捉摸着怎么提高孩子成绩,经常和其他娃妈交流育儿经验,探听哪个辅导机构的课更好些,谁家孩子在上哪些好的在线课程,等等。

除了语数外辅导班,大宝目前还上着钢琴课,而且随着进入高年级,学校的作业也越来越多,每天都过得匆匆而忙碌。媳妇在教育大宝的时候,逻辑是这样的:小学不努力、不补课,就很难进中学实验班;中学进不了实验班,即使在北京也很难考一个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将来想找一份好工作、过好一点的生活就会面临更多困难。

其实,老杜媳妇这套理论,典型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翻版,错误且经不起推敲,但是也很难被说服。看着孩子这么辛苦,老杜心里并不情愿,明明国家一再要给孩子们减负、要治理校外教育机构等,为什么还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场残酷的教育竞争,真的是一场马拉松,从很小就开始,而且强度很大。我们家大宝4岁开始上音乐课和钢琴课,5岁开始上外教英语课和舞蹈课,7岁开始上美术课,8岁开始上奥数课,现在刚上五年级又给报了一个语文课。音乐课只上了两年,舞蹈和美术课,前一段也陆续停掉了。目前,周二周四下午是英语外教课,周二晚上是钢琴课,周六是奥数课,周日现在又加了一个语文课,每周至少还会有一次在线英语课。

更可怕的是,周围的家长几乎都是如此培养模式,上的辅导班基本上也大同小异。除非你给孩子换一个赛道,比如中学出国,否则你就逃避不了这场荒谬的竞争。在北京,海淀区、西城区的孩子,课外班都很多、压力也很大,其他区县会好一些。不过,从最后高考成绩来说,海淀、西城也真的是遥遥领先。为此,许多家长从孩子很小开始就要在海淀、西城给孩子买学区房、学位房;然后就开始给孩子报兴趣班、辅导班。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大宝不是什么牛娃,不过学习还说的过去,在班里成绩应该处于上游水平;目前就读小学在全市也算不错的公立学校,而且将来还可以直升高考成绩非常突出的某中学。按理说,本可不用把孩子的童年安排的这么满,把学习任务压的这么重。不过,在一个整体癫狂的社会里,谁又能独善其身,谁又敢说自己没有助纣为虐?

老杜和媳妇都是“城一代”,通过读书留在了现在的城市,工作、买房、生娃、安家。老杜对于孩子的未来,其实也没有过高的期待。不客气的说,以大宝目前的学习情况,大概率很难考一个比老杜当年更理想的高考成绩,读一个更好的大学。其实,老杜明白,绝大多数家长也都明白,一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良好的教育很重要,但并非唯一影响因素,有时甚至敲门砖都算不上。

现在的家长,特别是城市家庭,也很少是因为重成绩轻素质,或者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才给孩子补课的。起码在老杜周围的人,大家都舍得投入钱和时间,素质教育,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好多是样样不落下,课外辅导,语数外能上则上。现在好多上辅导班的孩子,在班级里都是学习居于前列的孩子,相反部分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反而不太补课。孩子的教育支出,几乎都是各家最大的消费项目。像老杜这样的工薪阶层如此,家里自己做企业的如此,父母有个一官半职的也是如此。

为什么家长们在拼命的推动教育竞赛?出现今天的恶性循环,责任到底在谁?不管是家长还是国家,“我们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的人?”大家的教育焦虑,其实主要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学校教育没有解决家长的饥渴感。几轮减负行动下来,学生学习难度确实明显有了下降,但是区分度也明显降低,但是素质教育,特别是美育,又没有真正跟上。结果就是,艺术教育要校外报兴趣班,知识学习要校外报辅导班。孩子的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只是从学校转移到了校外,家长更花钱更累了。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的危机感。前几天,听广播说我国已经要走过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了。通俗点说,就是想读个大学并不难,但是读个好大学依然很难。好的大学少,好的中小学也还是少,优质教育资源距离家长们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只要需求在,优质资源的短缺,必然会带来教育竞赛。

三是社会快速变化背景下的阶层不安全感。这些我们国家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别人上百年的道路。反映到具体生活中,人生和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常常会有戏剧性的起伏和变化。煤老板火的时候,人人都想家里有矿,可是好景不长;房地产火的,人人都想成为拆迁户,一夜就可以坐拥千万资产,可是好多不懂理财的,也给败光了;体制内最火的时候,人人都想公务员,可是近几年反腐倡廉、打虎拍蝇,许多昔日风光无限的人都惴惴不安。唯有教育投资,是收益最为稳定,最为长远,最为安全的。有的家长是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还有许多家长想的可能不是通过教育实现阶层上升,而是保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后,不出现阶层滑落。

面对辛苦、忙碌的孩子,老杜真的很心疼。年轻那会,老杜上学也很累、很苦,吃住都很差,高中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早自习、晚自习,周周考、月月考。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生活条件有了质的变化,但还是很累、很苦。不过,值得安慰的是,大宝感觉还好,虽然很忙,反而有时还有点小的成就感。想想自己当时,好像也没觉得苦和累,或许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吧!

杜图图,关注少儿教育、少儿美育。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我的公众号、百家号、企鹅号和知乎专栏,同名。


杜图图大美育


只要买方市场饥渴,市场就永远不会冷却,必须要正确疏导,而不是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简单到只靠压制和禁令,那样是不行的,根本无济于事。

补课市场是一个双方都热的市场,老师热衷于此,而家长也有这个需求,所以一拍即合。你在明面上严格禁止了,但他们会有若干暗地里的方式,买卖双方都在心照不宣的交易,你打压你查处永远是搞不完的。

关于校外补课,我们的规定下了一个又一个,口气一次比一次强硬,但有什么用呢?校外补课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倒搞补课赚外块的老师更多了,成为了打不死的小强。其实,靠行政禁令,可以将个别现象及时压制取缔,但当这个现象成为普遍问题后,你就得认真分析研究它存在的土壤了,肯定是有些制度的设置出现了问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当补课浪潮袭来时,任何家长都不可能避免,不参与进去就意味着要落后,就担心孩子的成绩会受影响,所以就要被动的去参加补课。有很多校外补课并一定是老师主动的,而是有很多家长主动要求的,所以在对待检查时,老师和家长就很容易结成统一战线,做的更隐蔽更难以查处。

校外补课的根源,其实还要从校内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思路上去查找问题,不要单纯的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当家长的需求没有了,你鼓励他们他们也不会参加。


元芳有看法


我认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需求吗?肯定有,因为孩子需要考学,而所有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学习比较弱的怎么办?家长是让孩子补还是不补呢?

所以,只要有需求,市场肯定会存在的。但在之后的校外补课市场肯定会有所变化。

  1. 首先,校外的任何辅导培训机构应该会更加规范。毕竟开始有政府部门介入,所以,就会存在检查、督导、甚至规范其部分行为。


  2. 其次,在职教师公开出去进行有偿补课、辅导的行为会少之又少。毕竟任何一个在职教师不会拿着自己的饭碗开玩笑!毕竟这已经变为衡量教师的一道红线,或者说属于师德的底线。一旦触碰,留给自己的可能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3. 第三,家长也会由此付出更加高昂补课费用。一旦市场上小的,不成规模的辅导机构日渐减少,如只剩下成规模的辅导机构,他们一旦垄断市场后,价格就可想而知了。

  4. 第四,只要教育资源有限,需要通过硬性的考学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那么辅导机构就不会消亡。无论是中招,还是高考,都像挤独木桥一样。任何一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挤过去,但指标是有限的,这是硬性的规定。优质的高中资源是有限的,名牌的大学也是有限的,谁去上?能力强者去上!成绩高者去上!榜上有名者去上!怎能榜上有名?决不能掉队!掉队了怎么办?想办法补上!谁来补?……

  5. 除了目前的一刀切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人群需要考虑。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在农村,在城市学校里也存在不少留守儿童,实际上他们也是来自农村,只不过是在市里上学,但又不能住校,怎么办?放到学校周边的“托班”!托班是什么机构?既提供吃,又提供住,还提供辅导作业的个人机构!像这样的如何取缔?取缔了,这些留守儿童怎么办?赶回家?家长带着去上班?但是我们国家还有一种现象——到了高考时候,只能全部“被赶回”老家高考,因为孩子的户籍在老家。无论孩子小学、初中、高中在哪儿上,高考,毕业回到本地报名……作为父母,怎么办?还是得让孩子在老家上!自己又无法长期照顾,怎么办?还是得找“托班”。

唉,所以有时候,有些问题的出现,不是说一纸命令就可以轻而易举就可以连根拔起,一劳永逸了。任何问题的背后,都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总有一些会牵扯到目前我国社会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教育无小事,教育是国之根本。动之则会动全身……必须要有心理准备!


初中一线教师,兼任班主任德育工作。每天为大家带来专业、可信的教育评述。我会尽量回答您的留言,期待您的“关注”,感谢您的高抬贵手——“点赞”支持!

教育苦行僧



教育部连发“三道禁令”,可补课市场决不会变冷,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教育部三道禁令的内容:

第一道禁令:2018年3月下发的通知,主要是纠正校外培训机构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的不良行为;

第二道禁令:9月中旬下发的通知,主要针对的是校外培训机构师资的资质问题;

第三道禁令:不久前的通知内容是不准校外培训机构以各类竞赛为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

从以上内容中大家不难看出没有一道禁令是不利于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影响其生意的。教育部所发所谓禁令全都是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明显的意图是希望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服务于大众。让集社会力量办学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的补充,从而为教育产业化推波助澜。

因此,我认为今后的补课市场,不但不会变冷,反而会越来越热。未来的趋势是,广大中小学生放学以后,走出校门,就会走进校外培训机构的校门。至于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先不用管。广大家长朋友们就准备好充足的钞票吧!
欢迎您加入讨论留言,谢谢您点赞、关注!


赤橙黄绿青蓝紫518


补课市场变冷?变冷是不可能的,除非没有了考试竞争,不然补课市场一直是热门的温度。

首先,现在的许多学生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补课,就不想自己的孩子“矮”于其他同学。攀比心理的存在,一定不会让孩子拉下来这个队伍中。

其次,现在的教育制度。由于现在的教学考量,主要是看教学成绩。当然补课的不一定成绩能提升多少,但是起码不会退步多少吧。家长们重视教育的程度更是只增不减,这种现象也不会使补课之风降温。

最后,市场规律的运行。补课市场的存在一直是供不应求,尤其是好的补课机构。现在的很多机构竞争力增加了,补课的费用也会增加。那种越贵越好的心理驱使,也会让补课继续存在。


农村教育的那点事儿


应试教育造成的,没办法,现在不是学习跟不上的补课。连学霸都找人补课。

前些日子有个全国著名企业家的小孩,已经是学霸,还找一对一补课,给他补课的教师叫他轰走了6个说水平太低,第七教师他认同,可人家才跟他签几节课。这是一个退休教师,现在这个教师给北京四中一个班长,也是学霸的学生一对一的教学,他感到这学生比一般教师知识面都广,可他们还在找教师补课,这是为什么?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您说是吗?


世通27


要怪就怪现在的教科书,尤其小学北师大数学,编的太空洞,主次不分,重难不分,甚至没有中心,概念,定义,规则……没有,一概没有,学生想填个空,都不知去哪找答案,家长辅导也辅导不了,书上没有,还怪老师上课不讲,但就是讲了,你一个小学娃,听一遍就能把概念背下来吗?除非你是天才,我教了好多年小学高段数学人教版,自信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今年接了个班,北师大的四年级,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概念,一塌糊涂,一翻书,才发现书上啥概念都没有,我是真心不喜欢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