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穿越回古代,在战场上被自己人误杀前,你最想说的话是?

敌我识别历来是真实战争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又不得回避的问题,从古至今,这都是一个军队装备建设体系里重要的一环。现代军队,高度机械化,信息化,敌我识别主要是依靠IFF系统进行。而在古代,当人们不得不进行战争时,尤其是动辄就成千上万人挤在一起拼杀,这时,一时间昏天黑地,刀光剑影,神志正常的人,投入进这种场景一段时间之后,也会由最一开始的恐怖,而后变得暴躁,无助。此时,当献血染红了大地,天空满是硝烟时,加上天气和时间的影响,敌我的识别,其实变得可能不那么容易。可以这么简单地说,其实在古代,完全意义上的敌我识别是很难做到的。


如穿越回古代,在战场上被自己人误杀前,你最想说的话是?

但是也不是说,古人完全没有开创性思维,尤其是一些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虽然看起来人数众多,但是由于物资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局限,敌我识别的手段必须要简单易行,有些聪明地朋友很自然就想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对的,没错,人人都带一个黄头巾的方法是很好的战场敌我识别的点子。但是我们依然要考虑到实际的战场条件,比如在激烈的打斗中,头巾被打掉了,或者头被打挂彩了,满头都是血,而此时,正好对面的敌军的头盔也掉了,也正好是头上挂彩。。。如果还考虑到夜战时的光线问题,那么误杀误撞的概率还是不小的。或者正好这名黄巾军为了保命,因为战斗太过激烈,只得在战场上捡了一个敌方的头盔临时带上。试问,到底对他如何识别。。。

如穿越回古代,在战场上被自己人误杀前,你最想说的话是?

有历史就经常记载这样的桥段,在军队溃逃时,主帅身边的人被打得七零八落,主帅换个头盔,换匹马也能侥幸逃出,比如曹孟德就是此类幸运儿。连主帅都能趁乱脱出,甚至是在遇到敌军的盘查时都可以如此,可见,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战场,敌我识别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其实,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发现,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进行战争,会很少或者尽量避免进行那种影视作品中所见的两队人马撒开丫子就面对面跑起来,然后拥到一起杀的场面。更多的情况是,各级将领尽可能地保持住本队队形的前提下,缓慢接敌,甚至在有敌方的弓箭手的覆盖下,将领依然严令保持队形,继续前进,这一点和拿破仑的法军的火枪队的做法很像。在冷兵器时代,大规模作战时,其实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无论是任何一方的军人,都需要更多队友的支持和掩护,所以,保持队形,不仅是长官的要求,也是自己的主观需要,更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单兵的移动能力是极为有限的,一旦散开,后期战场调度难度就比较大,所以,这种密集阵接敌的做法,符合各方要求。正因为如此,这种做法能在增大攻击力和防御力的同时,最大可靠地实现敌我识别的目的,因为都大伙都挤在一起。只有那种敢死队,或者俗称的"陷阵之士",敢于如同电影里那样,拿着兵器很远就开始撒腿接敌。


如穿越回古代,在战场上被自己人误杀前,你最想说的话是?

大家可能都以为古代的战争更多是靠服装,标志等作为区别,其实实际情况刚才已经说了,在实际接敌作战中,这一套很难完美解决敌我识别的问题,而且对于物资相对贫乏一方来说,解决大军的统一着装,在那个时代,短期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国富民强的王朝的政府军才有能力做这种事,更多的时候,尤其是临时组建的地方武装,没有这个条件。可能有人会说,这个也不难,秦军就可以通过发髻的样式来区别,我要说,朋友,这是秦军,纪律超严,战斗力超牛的秦军才能做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管理一个小公司,就连每天上班打卡这点事,可能都有人会偷懒或者迟到。那么换成上千上万,来自四面八方,临时组建的队伍来说,谁能保证一个号令下去,能贯彻到底??

如穿越回古代,在战场上被自己人误杀前,你最想说的话是?

所以,更多的时候,古人是运用多种手段并行来解决敌我识别,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衣服或者特异性的标志之外,他们还辅助运用阵型,或者干脆把来自某一个地方的兵统一安排在一个方阵,这就好比曹魏起家所用的青州兵,这个其实很管用,人的听觉的反应是快于视觉的,想象一下,在战场上,彼此在对付敌人时,只要相互言语上招呼一下,就能区分,而无需用眼睛分神去看,还不受光线的影响,敌人也很难复制这个做法。因为毕竟在那么大的战场的某个区域里,敌我同时出现大量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员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当然,对于有能力的将领,可以把训练有素的士兵遍在一起,统一发号鼓令,进行变阵等,也是一种敌我识别的办法,道理一样很简单,听到号令的士兵,会集体做出某项战术动作,而没有反应的一方,就是敌人。

如穿越回古代,在战场上被自己人误杀前,你最想说的话是?

总之,古人在敌我识别这个问题上,也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毕竟在冷兵器时代,士兵是任何将领手中唯一可打的牌,最大程度保存有生力量是他们至始至终要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