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時代已悄然來到

相信大部分人在瞭解到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智能合約、加密算法等多項技術特性後,首先就會將其與金融、物流方面進行聯繫。隨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中國在2017年物流業總收入8.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5%,而2017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高達252.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全年社會物流總需求呈現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來到2018年,此類增速也並未減緩。

“智能物流”時代已悄然來到

而眾所周知,實物商品物流通常涉及信息流、交通運輸、倉儲和安全性等多方面的整合。但在實際過程中,驗證和追蹤正在運輸中的貨物同時還對突發情況能做出回應的狀態並非易事,此外,因為缺乏透明度,而導致的事故也讓整個流程異常艱難。有過電商購物經歷或是海淘經歷的夥伴們更是有深切體會,物流對於整體消費體驗的重要性,一旦有錯單、漏單等事件的發生,原本美好的心情便會瞬間消失殆盡。

騰訊區塊鏈業務總經理蔡弋戈就曾表示:傳統的物流行業痛點,存在信任問題和信息篡改風險,同時融資困難,希望通過騰訊區塊鏈,從根本上改變金融機構對小微的授信及風控模式,改變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

換而言之,將區塊鏈應用於物流場景,將是助力於推動物流與供應鏈行業效率提升、解決物流領域存在的融資困難等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其實自2016年起,國務院、國家發改委、交通部等各部委多次為“互聯網+物流”發文,發展“互聯網+物流”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同時,政府部門自去年5月起密集發文大力鼓勵供應鏈金融,物流作為供應鏈金融中重要一環備受關注。另外,由運輸業、倉儲業、通信業等多種行業整合而成的物流業,現在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產業之一。而針對上述那些傳統物流行業會發生的問題,區塊鏈的結合將從哪些方面為其帶來幫助呢?

首先在物流過程中,一旦貨品發出後,往往最擔心的就是物件狀態與運輸記錄。依靠區塊鏈技術,可以真實記錄物流信息,並多節點存儲,貨物的運輸流程也可清晰地記錄上鍊,從裝貨到運輸,再到客戶取件,整體流程清晰可見。通過區塊鏈的紀錄,不僅可以確保所有物流信息可追溯,從根源防止丟失包裹,錯領物品等事件,企業還可以藉此防止竄貨,便於打假。

另外,除去清晰簡明的貨物追溯,當貨物信息被存儲上鍊,通過分析以往貨物運輸的數據,並結合“區塊鏈+AI”,系統可以自主選擇貨物運輸的最佳路線,同時還將根據不同情況的發生,不斷學習、優化、調整,從而使整體效率有顯著提升。

最後,對於蔡弋戈所提到的“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區塊鏈對其也有解決之道。因為一些初創企業在新興物流領域,沒有過往案例,缺乏價值評估,還可能面臨保險公司無法投保,銀行或金融機構不提供貸款等情況。藉助區塊鏈技術可將信息化商品價值化、資產化,追蹤商品的所有權,以此使資金流向更明確、合理。

實際上,在日新月異變化的當下,人們對於新技術的結合大多懷揣擁抱之態,不少組織、機構也已早有佈局。

2016年11月初,歐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港與荷蘭銀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荷蘭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德斯海姆應用科學大學鮮花交易中心等組成區塊鏈物流研究聯盟,探索區塊鏈在物流領域的作用。並與荷蘭經濟事務部的獨立區塊鏈項目合作,為聯盟項目開發開源基礎設施。這是世界首個專門針對物流領域搭建的區塊鏈聯盟,該聯盟稱:不會單獨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物流行業的作用,核心是探索實際應用該技術。

同年12月,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區塊鏈應用分會宣佈掛牌成立。這是目前唯一一個政府背景的區塊鏈項目,也是物流金融行業的首次嘗試。該分會由區塊鏈技術企業、物流企業及金融企業聯合發起成立。

2018年初,菜鳥與天貓國際就共同宣佈,開始啟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物流跟蹤、通過上傳和查證跨境進口商品的物流全鏈路信息,涵蓋生產、運輸、通關、報檢、第三方檢驗等商品進口全流程。

相差無幾,3月在第三屆全球物流技術大會上,騰訊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並聯合發布了雙方首個重要合作項目——區塊供應鏈聯盟鏈及雲單平臺。據瞭解,本次戰略協議的簽訂,標誌著騰訊區塊鏈正式落地物流場景。

同月內,沃爾瑪向美國專利局成功申請一項專利——智能包裹,利用區塊鏈技術完善包裹交付追蹤系統。該項專利還有一個記錄包裹信息的設備(包裹內容、位置信息等),與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無人機包裹寄送追蹤系統,能實現包括賣傢俬人密鑰地址,快遞員私人密鑰地址和買傢俬人密鑰地址等一系列用於監管配送地址的加密技術。

隨後在5月,京東物流也宣佈成立“物流+區塊鏈技術應用聯盟”。該聯盟旨在搭建國內外區塊鏈技術互動平臺,聯合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共同推動建立區塊鏈在物流行業統一的應用技術標準,解決區塊鏈技術共性、關鍵性問題。而此前,京東曾成立“京東品質溯源防偽聯盟”,也正是運用區塊鏈技術搭建了“京東區塊鏈防偽追溯平臺”。此外,今年1月京東物流正式加入全球區塊鏈貨運聯盟,成為首家加入該聯盟的中國物流公司。可見京東在其物流產業鏈上對與區塊鏈所寄予的厚望。

其實,正如京東物流研發部負責人程巖所說的那樣,區塊鏈可以為物流行業構建一個從生產、倉儲到配送全環節產品管理的可追溯和可識別的系統,為跨境物流在複雜的國際供應鏈體系中安全交易、有效溝通提供了應用空間。也正因為這些,對於目前世界上龐大的物流體系而言,區塊鏈的適時加入,將是一大革新創舉與發展的未來趨勢。

  • 延伸閱讀:物流業 上演“中國速度”

“送貨超級快,下單剛十幾分鍾,電話竟然響了1家住上海市嘉定區的呂女士在電商平臺買了一款化妝品,而配送速度令她驚喜不已。今年“618”電商大促,“平均送貨用時40分鐘,最快僅8分鐘就送貨上門”的極速物流服務成為一大亮點。不少買家在評價中表示,這種網上下單、樓下發貨的“分鐘級配送”堪稱“史上最快的快遞”。

與曾經的局部運輸不暢相映照,如今即使漂洋過海而來的外國貨,剛下了船就能搭上高鐵等快速交通工具,送至全國各地。改革開放40年來,路網、軌道、航線、水港,這些在空間上平行或交錯的點線“斷點”被打通、“空白”被補齊,實現橫貫相通,不僅加快了貨運發展,也加快了區域經濟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隨著電商的興起,我國快遞業迅猛發展,快遞業務量從零起步到2017年的400.6億件,佔到全球的四成,並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如今,我國鐵路貨運量、公路貨運量及週轉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民航貨郵週轉量位居世界第二。

  • 從無路可走到無縫銜接,物流運輸蓬勃發展

採摘、清洗稱重、裝車發貨、到港、清關、送達……不到5天,新鮮的泰國榴蓮就從枝頭運送到了你我面前,這樣的場景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已經稀鬆平常。而在幾年前,榴蓮、車釐子等高檔進口水果的運輸時間至少需要一個月,再往前二十年,很多北方人都沒聽說過這些熱帶水果,更別說見過了。

改革開放前,我國交通運輸以鐵路為主,公路等運輸方式發展緩慢。1978年底,全國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鄉村不通公路。

“江西井岡山的毛竹運不出來,眼睜睜看著爛在山裡;陝西安康地區木耳大量積壓,老百姓拿來墊炕……”這是改革開放初期,各地發給原交通部的電報內容。原交通部總工程師楊盛福回憶,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後,農民生產積極性很高,但山區沒有公路,嚴重影響了物資運輸。

“窘境”不止在農村。“大中城市入口道路狹窄,車輛進出困難,造成了進出口擁堵嚴重;連接沿海主要對外貿易港口的公路標準低,加劇了壓船壓港。”楊盛福說。

“要想富,先修路。”樸素的口號喊出了人民群眾對交通運輸的迫切需求,加快公路運輸發展、我國交通運輸應轉向發展綜合運輸體系成為共識。

在原交通部政策法規司司長魯勤智看來,貨運發展的提速正是始於“拖拉機能不能上路搞運輸”的討論。

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民手上有了可供出售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為了在市場上交換,此時的農村形成了分散、小批量、短距離的“物流”,農閒時的拖拉機正好適應這類運輸需求。個體運輸戶應運而生,成了我國農村最早一批萬元戶群體。

個體運輸的發展壯大,卻衝擊了原有的運輸管理模式。是否允許拖拉機上路搞運輸?國內爭論很多。

“有水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1983年3月召開的全國交通工作會議定下寬鬆基調,讓個體運輸戶吃下“定心丸”。這次會議,成為我國交通運輸改革的突破口和轉折點。

政企分開,下放企業,沿海大港和長江港口經營權逐步下放到了有關省市;簡政放權,加強行業管理,通過政策拓寬交通建設的資金渠道;整頓治理運輸市場,搞活運輸經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貨運市場放開,拖拉機很快被高效的貨運卡車取代,我國物流運輸得到了快速發展。

瞄準“連而不暢”“鄰而不接”等問題,交通運輸行業努力補齊中西部鐵路運輸、內河水運等短板。從鐵路、公路、水路,到民航、郵政,“無縫銜接”的多式聯運使貨運效率不斷提升。

廣東茂名的荔枝年產量超過50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五分之一。以往受限於運輸的不便,茂名的荔枝多半在附近省市直接消化,很少賣到長江以北。近幾年,通過冷鏈專車或航空運輸,採摘的第二天下午就可將新鮮荔枝送達北京、上海的消費者手中。曾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節令水果,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 從零起步到世界第一,中國快遞異軍突起

2015年12月25日上午,在國家郵政局郵政業服務保障指揮中心,監控屏幕上來自全國的快遞數據量以秒速更新:每秒投遞2911件、每秒攬收快遞111件、每秒產生267件快遞面單……時鐘指向10:08,屏幕上數字的變動讓這一時刻記入歷史——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200億件大關。

第200億件快遞的寄件人萬勇才,是北京一家飯館的服務員,這件快遞將寄回他的家鄉——四川省嶽池縣天平鎮代家梁村。“快遞是給我爺爺的,想讓老人嘗一嘗北京的點心特產。”萬勇才說,自己下單的快遞於12月25日當天乘飛機從北京出發,經停南京,26日上午飛抵成都,隨後走陸路於27日順利送達。

作為物流業的重要分支,中國快遞業越來越發達,相對偏遠的地方也能很快送到。人們已經習慣了每天收發快遞的生活,這在幾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開放前,國內物流業並沒有“快遞”的概念。雖然中國郵政於1980年7月開辦了EMS(特快專遞服務)業務,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群眾郵寄物品仍以普通郵政包裹為主。跨省包裹從寄件到寄達通常需要十多天甚至更長時間,收件人還要到郵政部門指定的地點去取。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內的快遞市場才剛剛起步。1993年3月,年僅22歲的王衛向父親借了10萬元人民幣,在廣東順德創立順豐速運;同年,申通在上海成立;次年,宅急送在北京成立……到2000年時,全國已經有幾千家快遞公司。

為滿足快遞用戶的需求,郵政管理部門全面開放國內包裹快遞市場,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快遞市場格局。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全國性的品牌快遞企業已整合為10多家,同城閃送、跨境快遞、飲食外賣等形式不斷豐富,全國郵政、快遞從業者多達300萬人。

回首過往,我國快遞年業務量從2006年的10億件到2014年10月的100億件,用了近9年時間;而從100億件到400億件,僅用了3年多。

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220.8億件,同比增長27.5%。當許多行業面臨下行壓力時,異軍突起的中國快遞持續保持高質量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一抹“亮色”。

今年前7個月快遞業務量破億、阿里巴巴電商平臺每2件花木銷售就有1件來自這裡……獨特的花木產業加上蓬勃發展的快遞業,讓江蘇省沭陽縣成為全國唯一的“農產品淘寶村集群”。蘇臺花木執行總裁喬學寶最近越來越忙:“每天下午5點前,當天的貨都能發出,江浙滬可以實現次日達。高峰期時,一天能發10萬件。”快遞激活市場的“魔力”讓當地人嚐到了甜頭,該縣新河鎮甚至單獨建立了電子商務快遞園。“目前全縣有350個物流網點,從業員工超過3000人。”沭陽縣郵政管理局局長周峰介紹,在10年前,這裡僅有20個網點,員工不足40人。

如今,中國快遞正從城市加速走向農村。國家郵政局最新的數據顯示,全國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目前已超過90%,將在2020年實現全覆蓋。

  • 從“車貨匹配”到“無人配送”,智慧物流服務創新升級

一邊是物流業的迅猛發展,一邊是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經常跑江蘇卡車運輸的寧夏人何力身上,“找貨”的故事就是時代變遷的註腳。

對於貨運司機來說,最值錢的是時間。“車子空閒下來一天,心裡就難受一天。”何力說,貨物多的繁忙季,今天來明天就走;等貨源的淡季,就沒譜兒了。幾年前的淡季,他會在物流園附近的小旅館短租,無頭蒼蠅似的找貨源,連電線杆上的小廣告都不放過,還擔心遇到騙子。

“現在,我們都學會上網找貨了。用上了‘運滿滿’APP找貨源,比以前方便太多。”何力點開手機,最近幾次在APP上接到的訂單一目瞭然,也不像從前那樣提心吊膽,害怕被騙了。

像“運滿滿”這樣的中介服務商平臺,利用互聯網搭建貨運司機與貨主的溝通平臺,提供“車找貨、貨找車”的信息撮合服務。物流技術服務平臺,則為貨主和運輸企業提供運輸管理、倉儲管理、運力跟蹤等軟件應用服務。

位於浙江杭州的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大屏幕上不斷跳動著全國物流園區每批貨物的發送方、接收方、具體位置、抵達時間等信息。從公路到航空,從鐵路到水運,海量的信息與數據匯聚至此,坐在西湖邊,就能對全國的物流情況瞭如指掌。

與曾經的單打獨鬥不同,傳統物流領域正在積極擁抱互聯網,打破物流信息“孤島”,促進行業提質增效。

“過去,出於商業秘密的考慮,客戶都不願共享訂單信息。”寧波中通物流集團公司董事長勵祥敏說,“有了國家級平臺作為中間方,供貨方與運輸方都樂意將數據與平臺對接。”

數據顯示,自2014年上線以來,已有45萬用戶接入該平臺,實現了鐵水、鐵公、水水、公空、政府與政府、政府與企業等24類業務協同互聯場景。通過信息交換,企業可以降低物流業務差錯率94%,提高物流協作效率80%。

業內專家認為,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智慧物流產業快速發展,將促進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轉型升級,成為“新零售”不斷優化的中堅力量。

今年的“618”電商大促,物流配送效率大幅提升成為新亮點。通過預售大數據,快遞企業提前把爆款商品佈置在消費者附近的倉庫裡,將“次日達”“當日達”升級為“分鐘達”。

除了大數據預測,智能倉儲和無人配送等技術的運用也是一大亮點。自申通智能分揀機器人“釁人”去年成為“網紅”以來,各大快遞企業紛紛研發智能化分揀系統。“從碼垛、供包、分揀到轉運、配送,物流機器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不僅減少了人工,而且錯誤率幾乎為零。”申通快遞副總裁熊大海表示,隨著智慧物流技術的發展,電商大促造成的快遞“爆倉”現象已成為過去時。

來源 | 看物流

整理 | 物流沙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看物流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