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臨帖,這五個說法,還是有用的!

一、練眼的觀察力

說白了,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多讀帖。王羲之一本字帖,兩千多年來,大家都在看,都在學,但成功的屈指可數,箇中原因當然每個人有悟性高低的成分。大家在參考上古經典時,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抓住的信息也不一樣,這從臨作中都能表現出來。儘量一個字一個字看,一筆一筆看,對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不要放過。要練就練別人所不能察覺的本領,對觀察到的東西最好用不同彩筆塗一下,臨帖的時候多注意,要準、狠。

二、還原古人動作

手勢決定了一個字起始轉換,決定了行氣的貫通,決定了整幅作品的氣場。一筆一勢,顧盼生情,不理解這個關係,作品就會支離破碎,形成氣阻,或各自為政,既沒有道理,也不合生理,即使有性情,也是低級的小趣味。

三、把握節奏,變速行筆,找準發力點

大家每談行筆節奏,必談提按,這其實是最簡單的一種見解,古人的東西可絕對不只是提按就完全所能解決的。

四、處理好形象和意象的關係

開始階段最好形象,學一家重點在找規律,特質的東西,然後再參入其他東西,當對點畫有了相當深的理解後意象就自然出來了,不能刻求,一味談感覺,有時感覺會害人。

五、舉一反三,臨創結合

在精臨階段對每個字都要深入地去研究,不能走馬觀花,從頭到尾寫,象鴨子吃蝸牛,直接吞到肚裡。我的方法是當臨帖時,遇到一個字不好寫就反覆寫,有時寫幾十遍,寫象了後通過記憶想一想這個字在其他字帖中的寫法,憑記憶想到幾個寫幾個,當然也可以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改造,這其實就是一種創作和臨帖的很好結合。


看看蔡京之弟的書法如何

關於臨帖,這五個說法,還是有用的!

蔡卞《題唐玄宗鶺鴒頌》紙本行書 縱2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蔡卞,北宋宰相、書法家。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與蔡京同登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調江陰主簿。元豐中,歷同知諫院、侍御史。拜中書舍人兼侍講,進給事中。

《宣和書譜 》稱其:“自少喜學書,初為顏行, 筆勢飄逸, 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長於大字。” 晚年高位,不倦書寫,稍親厚者,必自書簡牘。所書圓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時以己意參之。蓋有書筆,無書學者。

關於臨帖,這五個說法,還是有用的!

關於臨帖,這五個說法,還是有用的!

關於臨帖,這五個說法,還是有用的!

關於臨帖,這五個說法,還是有用的!

關於臨帖,這五個說法,還是有用的!

關於臨帖,這五個說法,還是有用的!

釋文:唐明皇於兄弟間。以友愛稱。時有脊令數千。棲麟德之庭木間。君臣賡頌。以為美談。聖上紹述先烈。發揮哲廟之志。巨細畢舉。是以斯禽一日同集後菀(菀應作苑)龍翔池。數以萬計。蓋前此未之有也。上既親御丹青圖其狀。又作為雅詩以賦之。事辭之稱。與日月爭光。顧此頌所談。亦不足貴矣。改月三日。昭慶軍節度使中太一宮使。臣蔡卞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