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大清比大明厲害很多?爲何清朝能成功解決蒙古的問題而明朝辦不到?

靜夜史


清朝能夠徹底解決蒙古問題,主要得益於四個環環相扣的重要因素,這些都是明朝統治中原地區時所不具備的特質。

首先,明朝皇帝的政權合法性是基於儒家道統,其對外政治具有濃厚的“華夷之辨”的色彩。清朝沒有這種強烈的教條。

事實上,如果想要將皇權延伸到長城以外,勢必需要與蒙古人展開緊密的合作。在清朝建立以來的歷次重大戰爭中,都少不了蒙古盟友的配合。這種合作不僅基於經濟、武力或外交的硬實力,還是婚姻、文化和宗教等軟實力的手段。清朝皇帝可以信仰、宣傳蒙古人信奉的藏傳佛教,可以與蒙古人展開頻繁的聯姻,將彼此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很顯然,明朝是做不到這點的。

其次,17-18世紀清朝的商業化程度要高於明朝,這給解決蒙古問題提供有效的物質支持。

隨著白銀的普及與經濟商業化的加強,使清朝可以在西北地區的市場購買糧食、布帛,並且能夠比明朝更容易地運往邊疆。

第三,清朝的中央權威要比明朝皇帝強,這意味著行政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

對於當時北部和西北部的軍事變化,清朝通過邊境地區的行政系統,建立了強大的信息通訊網絡,可以及時地反饋到北京,由朝廷迅速決策,第一時間調動士兵、馬匹以及軍需糧食等物。除此以外,在清朝皇帝的力主下,朝廷積極地利用了耶穌會傳教士提供地圖、火器等知識,大幅度加強了軍隊的實力。

最後,俄羅斯的南下使得蒙古人的生存空間被壓縮,清朝得益於這種地緣政治的變化。

正如大家所知,遊牧民族具有遷徙的特性,也就是打不過就跑。然而17世紀以來,俄羅斯加強了對內陸亞洲的滲透,使得蒙古人的生存空間被擠佔。隨著《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清朝與俄國諾曼諾夫王朝達成停火協議,意味著兩大帝國將攜手瓜分蒙古人生活的草原地區。在這一背景下,遊牧帝國的消亡是必然的事情。

總而言之,以上四個因素使清朝成功解決蒙古問題,實現了明朝將近300年都能沒達成的目標。


HuiNanHistory


這裡是熊二讀史,一起來扒清朝那些事兒。(本文約650字,閱讀需時3分)

先來看看明朝是怎麼應對蒙古騎兵的。

明朝的政策主要有兩點:

一、打。

由於蒙古地盤廣大,元末中原大亂之時,元廷一看中原受不住了,那就哪來的再回哪裡,跑到大草原了。

所以朱元璋並沒有徹底殲滅元軍,只是將其趕回草原老家了。

蒙古騎兵一到廣闊的草原,便如魚歸大海,明軍屢次追擊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藍玉追過,朱棣追過,均無大的斬獲,最後朱祁鎮也去打,結果兵敗土木堡,反成了階下囚。

土木堡之戰

二、防。

打不下來,那就防吧,萬里長城就此而起,北邊從此烽煙不斷。長城的防禦作用並不是萬能,一道牆將遊牧與農耕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分割開來,反而更容易出問題。(一個不恰當的例子,現在特朗普在美墨邊境大修邊牆,不是同樣被人罵嗎?)

明長城

清朝又是如何對蒙古呢?

清朝,這個誕生於東北的亦獵亦耕族群,深知蒙古騎兵的優點和缺點。

努爾哈赤言:“蒙古之國猶此雲也,雲合則致雨,蒙古部合則成兵,其散,猶如雲收而雨止也。俟其散時,吾當亟而取之”。

清軍先以兵威鎮服蒙古,孤立明朝,驅亡林丹汗,分化瓦解,逐個收攏蒙古各部。

而後與蒙古各部聯姻,結為兒女親家,以斷其南顧之心。

定年班以招覲,厚贈其財物,榮示其優渥,以收買其人心。

設盟旗制度,將風雲縱橫的蒙古騎兵變成圈養的溫順羔羊。

引入黃教,精神上安撫眾蒙古之心。

守護蒙古的安全,擊敗準格爾的窺伺入侵。

以此換來蒙古人對清朝的忠誠,不南犯,當然此時也沒有太大的必要南犯。同時蒙古出丁組成蒙古八旗,為大清效力。

正是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清朝比較妥善地解決了中原王朝的一個大難題,將蒙古很好地安撫下來。

也正因此康熙能驕傲地誇口大清永不修長城。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熊二讀史


這就要說到清朝的對蒙政策了。

清朝實行世締國姻,就是清朝的貴族跟蒙古的貴族普遍聯姻,這個聯姻跟以前中原的公主和親不太同。中原的和親是嫁公主過去,以後突厥也好,匈奴也好,都是中原皇帝的外孫。但是生下來的小孩,還是認爹啊,不認外親,照樣欺負舅舅。

滿清聯姻是清朝貴族娶蒙古的女子。這樣蒙古貴族成了清朝皇帝的舅舅國了。外甥一般不管舅舅、外公,但外公、舅舅還是照顧外孫的嘛。這是從人情上講。

此外,兩者不是一個兩個的聯姻,而是集體聯姻,大量的滿蒙貴族之間的聯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滿蒙一家”

當然,這也是後來長期形成的,在早期明末的時候,其實滿蒙還是有競爭的,畢竟都在爭北方霸主的位置,只是清朝勝出後,採取了懷柔的政策。

這是和親,此外還有封官 ,大量的封官,蒙古的各種汗、親王每年都可以從清朝領到相當高的五金一險,各種工資加上賞金,清朝砸在蒙古上面的錢達百萬兩。有這麼多錢拿,有高官做,誰還來造反呢?所以,這就形成了清朝世代為天子,蒙古世代為王公的共贏局面。

當然,這都是拉攏的手段,此外,還有打壓的。

前面我們說了,爭北方霸主時,清朝對不肯降伏的蒙古落部進行了大力的打壓,手段也是相當雷霆萬鈞的。

那麼,統一之後,怎麼打壓呢?

一是劃片區管理,以前蒙古人是來回遊動的,相互串聯很多。清朝就把蒙古地區按歸附順序或者地域劃分為很多旗,派官員過去監督。各旗之間不能相互串聯,連放牧、打獵也不可以。就是進京見皇帝,也給他們劃了專門的路線,不要混到一起走,免得你們相互串聯,有什麼不良想法。

比如內外蒙古就是因為歸附的時間不同而區別劃分了。這個事情腦洞老師已經聊過了。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推行黃教。

清朝在蒙古草原造了大量的喇嘛廟,鼓勵蒙古部落信教,跟中國獨尊儒術是一樣的,中國獨尊儒術,那種以文犯法,以武犯禁的事情就少很多了,因為思想上就已經固化了。蒙古人信了黃教,他尚武以及反叛的天性也弱化了不少。而且廟是固定的,你信了這個教,就不能遷得太遠了,這也是限制了蒙古部落的流動性,等於改變了蒙古部落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此外,清朝還曾經規定,如果一家有兄弟八人,則七個人要去當喇嘛,五個兄弟,四個要當喇嘛。只留一個人結婚生子。這個政策一出來,當然,蒙古部落再造清朝反的可能性就更低了,大部分年青人都念經去了,剩下一個要放羊,還有精力去造反?

當然,最後一個原因,是技術的進步。大炮出來之後,曾經橫行世界一千多年的騎兵不再具備技術優勢。其實明朝的朱棣就用這個打敗了北元,只是後面沒有繼續再發展下去。但到了明末已經顯出大炮對騎兵的壓制。

而且北邊的俄羅斯也在東進,使得原本可以滿世界戰略轉移的遊牧民族沒有了這種空間優勢。

北方部落一敗就難以復起,這也是北方的遊牧部落終清一朝都沒有鬧出什麼亂子的原因。


腦洞歷史觀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比明朝強,這就是個歷史認知問題了,明朝雖然極弱,但要說明朝弱於清朝,那還還真不見得。因為磚家們對滿清和明朝的對此往往是拿強盛時期的清朝來對比衰弱時期的明朝的。

就拿疆域問題來說,很多別有用心的人上來就說,大清為中華奠定了疆域領土基礎,大清為中華掙得了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拜託,一千三百萬??莫非在大清之前,我中華各族人民是生活在水裡的?

閒話少說。從蒙古說起,磚家們都說是滿清征服了蒙古,以此證明滿清皇帝們的英明,但其實呢,這些人有意無意的把一些東西給人為的遺忘了。

那就是以所謂的滿清征服蒙古來彰顯滿清的強大,帝王的英明,但他們絕對不會說,中華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對蒙古進行有效控制了,趙武靈王當時在呼和浩特附近設縣築

城,中原民族的影響力早就達到了蒙古草原上。

而到了盛唐時期,唐朝在設計了安北都護府和北庭都督府,唐朝在蒙古有駐軍有屯田有弛道有驛站有稅收,有戶籍有流官,土著貴族們也是需要唐朝皇帝認命的。這已經是一個國家征服和有效控制一個區域的最直接的證明了。

元朝的時候,蒙古也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而到了明朝,雖然明朝沒有像唐朝一樣將蒙古作為一個行政區,但前期明朝強盛的時候,從滅掉元朝開始,元順帝帶著他的飯桶們在草原上搭了個帳篷成立了北元。然後就被明軍像追兔子一樣的在草原上攆來攆去,當時明軍的戰鬥力不是蒙古能敵的。捕魚兒海一戰徹底打破了蒙古再度稱帝中原的野心,風光的大元朝也從此滅亡,從此蒙古殘餘部落分裂為瓦剌和韃靼,這兩部雖然也不時和明朝征戰,但名義上也是對明稱臣的,明朝之所以沒有徹底的將蒙古收納為行省,恐怕最大的原因是明朝認為蒙古塞北苦寒之地,沒什麼油水罷了,這和對西藏的態度是一樣的。

而滿清對蒙古的統治也不是將蒙古納為行省一樣存在的,更多的時候是冊封蒙古貴族,用和蒙古聯姻的手段來拉攏蒙古,用蒙古王爺和喇嘛們來治理蒙古,所以說是滿清征服了蒙古為中國奠定了疆域這個是不對的。應該說滿清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蒙古的控制和有效統治罷了。

而清朝對蒙古比較有意思的政策就是所謂的減丁政策了。滿清規定蒙古每個家庭留一人守灶,剩下的人必須信黃教並全部出家,喇嘛教徒可免交賦稅,以此鞏固宗教成果。如此,生育人口驟減,蒙古地區人口越來越少,滿清的“計劃生育”取得的巨大效果是,原本有五百多萬人口的喀爾喀蒙古只剩下不到五十萬人。這要比明朝聰明多了。

至於其他的所謂被磚家們宣稱的被滿清征服帶給中國的領土就簡單的說一下,西藏在元朝的時候已經被納入中國領土了,這和滿清打下了西藏是沒有關係的,明朝對西藏的統治比較鬆散,但明朝皇帝對西藏的主權和對西藏政教領袖的冊封是證明中華對西藏的主權有力的證據。滿清對西藏的統治則更進了一步,在西藏設立了駐藏大臣和駐藏大臣2000人的衛隊,也僅此而已,滿清遠沒有像磚家們說的那樣為中國征服了西藏。磚家們老拿滿清強盛的時候和明朝衰弱的時候對此,來證明滿清的強大,本就是有問題的。而滿清後來在尼布楚條約裡割讓了蒙古八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把西藏丟給了英國殖民者,最後還被蒙古把駐蒙大臣禮送了回來…得,人家蒙古獨立了,滿清丟了蒙古。。。最終,最終還是袁世凱發兵收回了蒙古,徐樹錚收回了外蒙。


帝國之血


滿清(女真)本身就是漁獵民族,善騎射,而且屬於全民皆兵的性質,這樣的民族,只要內部實行了有效的統一整合,在冷兵器時代戰鬥力爆表。而此時的蒙古,雖然作為同樣善騎射的遊牧民族,但內部一盤散沙,自然不是滿清的對手。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且,對於中原以農耕為主的漢民族來說,北方草原地帶及生活在此的遊牧民族,得其地不足以耕種,得其民不足以役使,哪怕強大如漢唐盛世,也無法對其進行較長時間和行之有效的控制。


尋陽令


清朝強於明朝,這是一個歷史常識。當然,帶著所謂“民族主義”的認知看歷史,自然是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的。無論從人口,財政,領土諸多方面,清朝都遠遠高於明朝;有人說清朝強於明朝的結論是靠將衰落期的明朝和全盛時期的清朝相比得出來的,但事實是,明朝所謂的“全盛期”,不過是在永樂皇帝執政年間,明成祖五次對蒙古用兵,但後來的三次都是無功而返,不僅如此,反而因此大耗財力,無力再次遠征。第五次征討之後,明朝國內民生凋敝,靠著朱瞻基執政的十年才恢復;同時,明成祖將長城以外的衛所全部撤回,明朝徹底喪失了對長城以外的控制,從此,明朝對蒙古有攻勢轉為守勢。



以上就是明朝全盛時期的實力,需要抹黑嗎?反觀清朝,全盛時期可以說是乾隆年間(康熙就不算了,怕打某些人的臉打得太厲害),平定大小金川,復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滅準噶爾,這與永樂大帝的功績相比如何?而且,自康熙時期開始,清朝幾乎一直對外用兵,但財政並沒有因此極度緊缺,而農民也沒有因為軍餉而被加徵更多賦稅。由此,孰強孰弱,不言自明。


回到蒙古問題,明清面對蒙古的不用表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實力。有人說清朝利用黃教來限制蒙古人口增長,這個理論錯誤百出,且不說沒有規定只有一個兒子能守灶,即使的確清朝以此為手段,那麼蒙古為什麼要遵守?就是因為實力遠遠不如清朝,不遵守,後果更嚴重。所以,政策得以有效推行的背後,是國家硬實力在保障。明朝完全也可以推行,但蒙古會遵守嗎?就明朝對蒙古的那個戰績,蒙古根本不會懼怕明朝。所以,明朝對蒙古的政策,多是經濟制裁,而經濟制裁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讓蒙古不要發兵犯境,要說征服蒙古,簡直是痴人說夢。


清朝能夠解決蒙古問題,除了依靠硬實力外,其制度設計也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清朝皇帝本人兼任蒙古的大汗。這與李世民的“天可汗”不同。天可汗只是少數民族對李世民的尊稱,在各個少數民族內部不具法理依據,且僅針對李世民一人,不可世襲;而清朝皇帝所兼任的,是實實在在的蒙古大汗,在蒙古各個部落都具有法理上最高領導人的地位,與成吉思汗地位相同,且可世襲。如此一來,則使得清朝皇帝在法理上對蒙古都具有主權。

在這個基礎上,清朝對蒙古的行政區域進行了設置。清朝在蒙古實行了盟旗制。所謂旗,是清朝對蒙古地區設置的基層行政區域,每一旗設立旗主,清朝皇帝賜給旗主人民,劃定草場和牧地;盟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攝。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三年一次的會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練兵、清查錢穀、審理重大刑名案件、監督屬下各旗等職責,但無發兵權。


通過盟旗制度,清朝中央政府實際上掌握了蒙古的賦稅,並且取得了徵調徭役的權力。實際上取得了對蒙古的統治。不僅如此,清朝還在蒙古的要塞地區直接駐軍,鞏固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統治。

最後,總結來講,清朝在國家綜合國力的支持下,在蒙古地區實行了正確的行政制度,從而實現了對蒙古的實際統治。

全文完。


庭州行者


大清帝國,成功解決歷史上多難以解決的北方“馬背民族”侵擾中原的問題,相當成功解決同為強悍的“馬背民族”蒙古族問題,並化強悍力量為己用,這一點,比大明帝國高明、歷害多了!


清朝對蒙古族採用又打又拉,“大棒加胡蘿蔔”,戰爭征服+懷柔政策而為己用,《孫子兵法》中“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謀略,高招!

一、清代對蒙古族採用的懷柔政策之一,一改前朝單純訴諸戰爭使用武力征服的作法,改為戰爭征服+懷柔政策,把與蒙古族關係建成可靠盟友關係,並且設立“蒙古八旗”,同為清軍主力,地位遠遠高於“漢軍八旗”之上。

“蒙古八旗”,除與“滿洲八旗”共同進攻那個一直打壓蒙古族的明王朝外,忠誠的衛護北疆,那蒙古族就是自己人啦,可見盟友關係“鋼鋼”的!


二、滿蒙聯姻,滿清採用滿清皇室與蒙古貴族王公,世代通婚聯姻300餘年,永為親家。

親家,骨肉血脈相連,那滿清皇帝與蒙古族貴族王公的關係,不是岳父,就是女婿,或者姐夫、妹夫,有話好好說,有事好商量,有了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利益共同均沾,還打什麼仗呀!

三、史稱“明修城,清修廟”,大清帝國,汲取歷史經驗,採用兵法中的上上“攻心為上”的戰略,對塞外蒙古等“馬背民族”,採用尊重宗教信仰等攻心戰術,在京城、政治活動中心承德等處,針對“馬背民族”的宗教信仰,修建聯絡“馬背民族”宗教信仰的藏傳佛教嗽嘛教等寺廟建築四十餘座,北京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尤以承德外八廟為代表。



承德外八廟的典型建築普陀宗乘之廟,號稱小布達拉宮

清帝並頻頻邀請信仰藏傳佛教嗽嘛教的蒙古族、藏族宗教領袖、民族首領,往聚北京、承德,聯絡感情,結為同盟,化干戈為玉帛,比修建長城,更是棋高一著,收到了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長城而起不到的作用!


北京嗽嘛教建築雍和宮

你說,都說,清王朝昏庸,採用懷柔政策,拉攏利用蒙古族為可靠盟友,這一招還是很明智的高招吧!


z山海


不足20萬的八旗鐵蹄可以讓明朝1.2億人跪了300年,即使你不承認大清厲害,也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看看巔峰時期大清帝國的版圖國土,人口再和巔峰時期的明朝的國土對比,你就明白了。清朝比之前的所有王朝都更有實力。這就是毛主席和周恩來為何說看了明朝就生氣,中國的版圖是大清帝國康熙大帝奠定的原因了。





我是三無明粉


雖然清朝對蒙古各部落採用盟旗制度嚴格管理,但從康熙到乾隆三朝,新疆地區的準噶爾汗國一直是清朝的威脅。



康熙三徵噶爾丹,噶爾丹敗亡後,準噶爾汗國的威脅依舊存在,雍正時期,準噶爾汗國在新任大汗的率領下再次犯邊,雍正多次出兵平叛。到了乾隆時期,乾隆趁準噶爾汗國內亂,直接出兵滅掉了準噶爾,這才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徹底控制了包括新疆在內的西域地區。

所以,在蒙古問題上,其實清朝也是遭遇了很大的困難的,康雍乾三代皇帝一直都在對蒙古用兵,用了一百多年時間才對蒙古各部落實現徹底控制,並不像樓主想的那麼簡單。

那麼為什麼明朝無法像清朝那樣徹底控制蒙古部落呢?一句話,因為明朝沒錢。

明朝的窮是出了名的,嘉靖時期放棄河套,恐怕也是因為財政無力支持出兵,萬曆時期抗倭援朝之後,中央財政徹底崩潰,最後明朝的滅亡也是亡在了沒錢,財政虧空的最大原因則在於官員腐敗。開句玩笑,清朝末期雖然恥辱,但好歹還交的起賠款,如果是明朝後期遇上列強侵略,連賠款都交不上,軍隊連彈藥都裝備不齊,農民軍都打不過,肯定也不是列強的對手,只能坐等被列強瓜分領土。

所以,在中後期,明朝是根本沒有能力對蒙古出兵的。

反觀清朝,雖然在末期被列強侵略,但同治年間仍然有財力支持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和沙俄收復新疆,這就是明清兩朝最大的差距。財力問題,根本上也是官員的清廉問題。


北宋一書生


別說外蒙,早在漢朝西域都護府,新疆地區明朝都收復不了。

明朝連滿清都打不過,還想收復新疆外蒙?

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智商問題。

人以類聚,曹操能聚集郭嘉、荀攸、荀彧一大批智商頂級的謀士;崇禎這個智障,只能聚集東林黨一批人渣。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康熙8歲登基,內有鰲拜未死,三藩未平,臺灣未收,天地會反清復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說小康熙如何統一大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