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反映了中國近300年來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見證了中日兩國書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專家鑑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書”、“林散之王”,堪稱國寶。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蘇士澍、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等 60多位專家名家評價解析,中央電視臺等 80多家媒體報道,《江蘇藝術網》開闢專題《國寶林散之手卷》。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林散之先生寫字保持中鋒用筆而求瘦勁,“瘦勁”是散之先生用筆的主要特徵。他為我們詮釋著古人的“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等用筆技法,筆畫線條瘦細柔韌,渾厚圓勁,外柔內剛,體現了深厚的用筆功力。同時,也能筆鋒筆腹並用,中鋒側鋒兼施。先生有著深厚的中鋒根基,晚年對筆鋒的運用更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八面出鋒,諸鋒並用,甚至中、側、正、偏、順、逆、聚、散,無鋒不用。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觀其運筆,方圓虛實,擒縱遲疾,提按頓挫,得心而應手。他筆下的線條,做到了“柔亦不茹,剛亦不吐;燥裂秋風,潤含春雨”,內涵極為豐富,耐人尋味。先生女婿李秋水說過:“他以嫻熟的手法,提按轉折,澀進疾阻,似欹反正,將倒復起,曲處見直,圓中寓方,濃纖長短適度,燥潤枯溼合宜,但覺一片化機,滿紙精彩。”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同時,林散之先生一再強調用筆宜“圓”、宜“留”、宜“澀”、宜“藏”,關於這一點,先生留下許多筆談:“功夫須在用筆,筆要能留。”“枯、潤、肥、瘦都要圓。用筆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剛勁有力。”“屋漏痕不光是彎彎曲曲,而且要圓。牆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來有停留。”“寫快了會滑,要滯澀些好。滯澀不能像清道人那樣抖。”“字要寫得綿厚,剛則不露、內藏。”“圓”、“留”、“澀”、“藏”等線條的形式給人的微妙感覺,必須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表現於筆下。我們看到,林散之草書的線條紮實圓健,渾厚道勁,變起伏於鋒杪,寓衄挫於毫端,對那些微妙感覺,都有著深刻的體悟。

林散之草書《中日友誼詩》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