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深 歲朝佳兆圖 鑑賞

談起“歲朝圖”的緣起,研究者多認為起源於宋代。有種傳說認為,由於冬天不易看到珍奇花卉,因此,風雅的宋徽宗即命令畫師在新春時圖繪以供賞玩。然而,在《宣和畫譜》、《圖畫見聞志》、《圖繪寶鑑》等早期的宋元畫史中,都沒有關於“歲朝清供圖”的記載。現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傳為宋代趙昌所作的《歲朝圖》,乃為“歲朝圖”的最早可見者。

朱見深 歲朝佳兆圖 鑑賞

古代畫家經常把鍾馗作為繪畫題材。鍾馗的外貌雖然醜陋,但卻給人一種天真質樸之感,所以描繪鍾馗的藝術品受到了人們廣泛的喜愛。畫家和觀賞者都在這個人物身上寄託了美好的願望,把他作為掃除人間妖魔鬼怪的象徵。由於這些畫創作的時間又都是在年末歲首,所以往往用以祝願來年吉祥如意,這被稱為“節令畫”,它以後也發展成為宮廷和民間“年畫”中的流行題材之一。懸掛鍾馗像是年節時一項重要的風俗活動,用以驅鬼辟邪,因而這幅《歲朝佳兆圖》可以看作是一幅祈祥祝福的宮廷年畫。

朱見深 歲朝佳兆圖 鑑賞

這幅《歲朝佳兆圖》畫於成化十七年(1481年)。此前數年間,江浙、山東、江西、湖廣、河南、四川等地連遭天災。成化十六年(1480年),宿敵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亦思馬因又南下騷擾大同,逼近京師。父皇被瓦剌部俘虜的經歷,使得朱見深大為驚恐,急命保國公朱永及汪直、王越等率兵抵禦。面對內地災情不斷,邊防威脅迭起,朱見深在歲首畫了這幅畫,以表達祈祝“如意年年百事宜”的願望。

畫幅右上方有明憲宗朱見深御題:“柏柿如意。一脈春回暖氣隨,風雲萬里值明時。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朱見深 歲朝佳兆圖 鑑賞

《歲朝佳兆圖》畫法老練,衣紋的勾描頓挫有力,人物的造型生動誇張,顯示了這位皇帝畫家的嫻熟技能。畫幅右上方有明憲宗朱見深御題: “柏柿如意。一脈春回暖氣隨,風雲萬里值明時。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圖中鍾馗正用犀利的目光盯著朝他飛來的蝙蝠,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頭,據說寓意“福在眼前”;小鬼雙手捧著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盤,寓意“百事如意”。此圖佈局謀篇極見巧思,畫中人物頗有動感,五官造型準確,眉目鬚髮均以細筆勾描,面部以淡彩暈染出凹凸,眼目極其傳神,線條簡勁流暢,設色淡雅,筆墨精到,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淵源及其獨特的藝術追求,是明憲宗朱見深傳世人物畫的佳作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