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身家2800億遠超馬雲,這個網癮少年是怎麼做到的?

歡迎關注微信群:幣圈研究社,近期會有一些福利相送哦,歡迎大家踴躍加入我們。

幣圈研究社交流群,群內各種老韭菜,美女客服,另外還有GT寶寶不定時現身指導,這個群為大家提供了很多福利,歡迎大家掃碼加入。你離賺錢只差一個掃碼呦。

24歲身家2800億遠超馬雲,這個網癮少年是怎麼做到的?

現年24歲,曾是網癮少年,最愛玩魔獸世界,經常一玩就是一整天,大學讀了一半就輟學...

這樣一個人,聽起來就是個一事無成的窮屌絲,但實際上,他的身家居然有408億美元(約2800億元),比馬雲還多100億!

他就是區塊鏈平臺以太坊(Ethereum)的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人稱“V神”。

24歲身家2800億遠超馬雲,這個網癮少年是怎麼做到的?

這位94年出生的宅男,臉上甚至還長滿青春痘,卻是一個數千億美元市場的風雲人物,不斷瘋漲的比特幣和以太幣背後,就是他的身影。

從網癮少年到千億富翁,他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網癮少年的“復仇”

布特林1994年出生於俄羅斯,5歲時父母離異,他跟著父親從莫斯科移民到加拿大,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童:

4歲擁有第一臺電腦,最喜歡用微軟Excel撰寫能自行計算的程序;

7 歲,創建了一個叫做”兔子百科全書“的複雜文檔,裡面全是數學,圖表和計算。

10歲,小學3年級,就被認定具有數學、程序設計方面的天賦,3位數心算的速度快過同級一倍;

11歲,被安排進入“天才少年班”,學習數學、編程和經濟學等科目。

12歲起,可以用C++語言撰寫簡單的遊戲給自己玩。

照這樣發展下去,布特林一定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高級程序員,他父親也對他寄予厚望。

24歲身家2800億遠超馬雲,這個網癮少年是怎麼做到的?

小時候的布特林

24歲身家2800億遠超馬雲,這個網癮少年是怎麼做到的?

然而,在這個時候,13歲的布特林卻迷上了遊戲,《魔獸世界》。

從13歲到16歲,整整3年時間,布特林每天都泡在這一款遊戲裡,經常一玩就是一整天,和一般的網癮少年沒什麼區別。

照這樣發展下去,別說成為程序員了,他以後能有點出息已經是萬幸了。

布特林後來說:

“那時候我真的覺得,沒什麼能比《魔獸世界》更好玩了。”

直到有一天,《魔獸世界》的開發商暴雪公司,取消了遊戲裡的一個角色,“術士”的“生命虹吸”技能。

這讓網癮少年布特林十分憤怒,因為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個角色,他不能容忍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就這樣突然被改變。

那種震驚、那種憤怒,就好像看到自己喜歡的姑娘,硬生生變成了另外一種模樣。

他發郵件給暴雪公司、在官方論壇聯繫暴雪的工程師,要求他們還原這個技能,但回覆永遠只有一個:“我們是為了遊戲平衡才這樣做的。”

一般人可能就這樣算了,但天才少年就是天才少年,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打破這種中心化的方式?

這一次事件,讓布特林認識到,在互聯網遊戲裡,玩家作為參與方,其實是非常弱勢的,強大的就是遊戲開放商,他們是遊戲的中心。

因此,一切都是開放商說了算,開發商想對遊戲怎麼改就怎麼改,玩家要不接受,要不離開。

布特林想要改變這一點,於是暫時放棄了遊戲,每天思考著這個問題,直到他想起了,他父親和他說過的比特幣!

24歲身家2800億遠超馬雲,這個網癮少年是怎麼做到的?

他父親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程序員,那時候中本聰發明了比特幣,他父親興致勃勃地想和兒子分享,但布特林顧著玩遊戲,瞄了一眼就說:

“我在玩遊戲,別煩我。”

後來,布特林思考著如何打破中心化的模式,他想起了父親說過的比特幣,於是他跑去研究了一下,最後斷言:

“這技術有戲!”

19歲輟學做以太坊,

24歲身家2800億!

自此之後,布特林不再沉迷於遊戲,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區塊鏈技術中,還把自己的研究寫成文章賺稿費。

當時,他給新創立的《比特幣週刊》投稿,每篇文章收取5個比特幣,當時約合3.5美元。

按現在的價格,他的每篇文章價值9萬美元。

但比稿費更重要的是,他在這段時間積累了大量關於區塊鏈的知識,他的文章也受到圈內人的好評,打響了知名度。

後來他進入滑鐵盧大學學習,這所大學在加拿大排行第三,但布特林每週還是會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區塊鏈和比特幣。

只是,研究區塊鏈實在太費時間了,布特林乾脆像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一樣,輟學創業了!

這麼重大的決定,他父親剛開始非常反對,但想想兒子從小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主兒,也只能說:

“輟學後的人生會更加充滿挑戰性,但你也會學到很多。”

果不其然,退學後的布特林才19歲,但已經是一個極具魄力的人,一旦認準了目標,哪怕再苦再累,他也要往前走。

在不斷的研究中,他發現了比特幣的侷限,因此他寫了一份白皮書,建議設計一種新的比特幣,並在文中介紹了“以太坊”。

簡單來說,他的想法是:

設計一種新的虛擬貨幣,既能提供交易服務,而且同時還能提供在平臺中創建各種應用的服務,並且免費向開發者開發。

他把這份白皮書發給了15個好友,沒想到一傳十十傳百,迅速收到了同行們的認可。

2014年,布特林召集了幾位合夥人,靠著自己讀書時拿到的獎學金,開始創建以太坊,併為以太坊設計了新的加密貨幣幣種——以太幣(ETH)。

所謂的以太坊,就是一個平臺,能讓開發者能夠利用區塊鏈技術更快速的開發應用。

在這之前,區塊鏈、比特幣還只是名頭響亮,但誰也不知道能有啥用處,但布特林打造了這個平臺,讓區塊鏈技術有了更多的用處。

2014年,布特林還贏得了世界科技獎,排第二的是Facebook創辦人扎克伯格。

現在,他的身家已經超過408億美元(約2800億),並於7月20日登上《財富》40歲以下影響力人物排行榜(第22名)。

機遇來臨時

你有能力抓住嗎?

現在,說起區塊鏈和比特幣,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想著如何賺錢——把炒幣作為通往財富自由的一個風口。

事實上,區塊鏈的出現,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裡面隱藏著不少的風險,不少人對區塊鏈根本不熟悉,卻想進場撈一把,最後的下場只能是被割韭菜。

講述布特林的故事,區塊鏈和以太坊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布特林為追尋自己的夢想,所付出的一切。

有誰能像他這樣,在生活中遇到一個痛點,玩的遊戲被改了,不是忍忍就算,而是想盡辦法來解決?

有誰能像他這樣,好好地讀書,還是全國前三的學習,卻能為自己認準的事情不惜輟學,傾其所有去研究?

有誰能像他這樣,即便身家數千億,依然穿著T恤牛仔褲,每天10幾個小時研究區塊鏈的?

無論外界對區塊鏈、以太坊有什麼看法,但布特林的輝煌成就也是實打實的,他也證明了,成功的關鍵在於機遇,但更重要的是,你有能力抓住機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