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與老人有育兒衝突?

上善若水利不爭


都是為了寶寶好

用毛爺爺的話來說就是,一方面戰略上要藐視它,放寬心,不同的人在一起肯定是會有不同意見的,更何況對於育兒這麼一個大家都認為非常重要的事上。夫妻之間,父母和外人之間其實都會有不同的意見,不要過於強調和老人的衝突。

另一方面,戰術上要重視它。為了避免衝突,或者是產生衝突以後儘快解決,根據個人經驗,有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嘗試一下。

首先平時要多交流。如果是老人負責看孩子的話,實際上老人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要比父母多了很多,因此老人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瞭解,實際上是比父母更清楚。日常吃喝拉撒睡的一些小問題,如果沒有什麼原則性錯誤,可以多聽老人的。

然後要多跟老人交流,或者說是灌輸一些現代的科學的育兒理念。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頭,

這樣讓老人平常在育兒的過程中能基本與父母形成統一陣線,對問題的認識基本保持一致。這樣的話,一旦出現了問題或者是衝突,也比較好溝通。正所謂功夫都在詩外。

最後要說,有些問題還是要堅持原則。與老人事先溝通好,關鍵性的問題父母做主,畢竟父母才是最終為孩子負責的人。


悠悠然ing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我是兩個女兒的媽媽,兩個孩子都是婆婆幫忙帶大的。育兒路上和婆婆有育兒衝突,也是常有的事情。我來說一下我遇到我和婆婆之間的育兒衝突是怎麼處理的:


事例說明

1.我家大寶一歲多的時候,正是一刻也閒不住的年齡,而我婆婆怕孩子到處亂玩會磕到,就不許孩子到處跑,只允許孩子坐著玩,這樣的過度保護當然對孩子不利。



支招】我讓老公上陣,因為是她的兒子,他們溝通相對我這個媳婦來說是很好溝通的。我老公先是肯定婆婆為此事沒少費心,特別辛苦,然後說明了限制孩子的活動,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不好的弊端,並和婆婆找到了一些實用的解決辦法,比如給家裡的傢俱的稜角按上安全角,把傢俱重新安排一下,排出家庭隱患。

2.關於給孩子穿多穿少這件事,我和婆婆也常有矛盾。我就認為不要給孩子穿太多,可是婆婆就認為孩子冷,經常給孩子穿太多,怎麼說也說不通。


【支招】只要我覺得孩子穿的多了,就會摸摸孩子身上和後背上的汗,然後也讓婆婆來摸摸,讓她覺得要不要給孩子換衣服,往往是除此之外,她什麼也不說了。過了一陣,我發現婆婆會在早晨和晚上給孩子穿的厚點,中午就給孩子換成薄的。用事實說話的方式奏效了。

3.婆婆把我給孩子買的貴點的玩具都收起來,只讓孩子玩那些小時候玩過得舊玩具。婆婆的理由是,小孩子小,不懂得珍惜,手又拿不穩,一不小心就會摔爛了。而且有時候還故意摔玩具。我聽後也是苦笑不得。

支招】我就這樣開導婆婆,我說,我買的這些玩具就是針對他這個年齡段的,有時候即使摔打或者?拆卸玩具也沒有什麼不好,這樣反而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促進智力的發展。如果現在不讓她玩,他會在智力發展上落後其他孩子的。奶奶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孫女落後其他孩子,於是趕緊把孩子都找了回來。

4.善意的謊言。我和老公平時都挺忙,都是婆婆帶著孩子,所以週末,我和老公都會給孩子買些品質高點的玩具。婆婆年齡大了,都是一路節儉過來的,當看到我們給孩子買的東西時就會說,太貴,東西不值這些錢之類的話語。搞得婆婆心裡很難受。


支招】這種情況下,我和老公都會給婆婆把價格說的便宜一些或者儘量說是打折,特價,單位發的朋友送的之類的話。這樣,婆婆也就不那麼計較了。

寶媽們,你們和婆婆有哪些育兒衝突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陪女兒們一起長大



我們也是和老人一起住的。一開始覺得還好,一有娃就覺得各種矛盾凸顯出來。

剛有老大的時候是冬天,但是醫生說不要捂著,畢竟家裡有暖氣,我給寶寶睡在嬰兒床裡,放在我們床邊,自然離暖氣片就近些,寶寶穿著秋衣睡在睡袋裡,(比較薄醫院發的,我們一直就抱著睡袋,也沒有穿褲子,直接尿不溼)外面蓋個被子,奶奶總是怕冷說孩子踢被子腳頭總是壓個小被子,平時抱著他的時候我就抱著穿小睡袋就可以了,她還再裹個被子。都說男孩怕熱,這捂的。

天天說也沒用,他總說你不冷他冷。也有可能是小床上有隔尿墊的原因,有次餵奶摸了下里面秋衣發現都溼了,平時抱著睡袋沒摸裡面,這才知道孩子熱的不知踏溼多少次了,難怪總是鼻子呼呼的,四十天左右咳嗽去醫院了、醫生說黃疸、不讓捂,醫生的話管用啊!

現在有了二寶沒那麼多精力管了,建議寶媽還是拿出些實事讓婆婆看,現在網絡發達,我婆婆也老看手機視頻新聞,育兒觀不同就讓她們看看反面例子,最好讓老公從中協調。


泛黃的記憶8


聽到不少年輕的父母抱怨,自己用科學的現代的育兒方法養育孩子,而自己的長輩不認同,自己苦口婆心的介紹方法,長輩卻從不採納,甚至鬧出家庭矛盾。其實這種現象幾乎每個家庭都發生過,不同年代、經歷的人觀點方法當然不一樣,長輩不可能短時間改變,只能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


  1. 避免直接衝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品德教育,現在都有了更多的科學規範,但是,由於老人幾十年沒有接觸幼小孩子的養育,跟不上科學知識的更新,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觀點已經落後,所以此時千萬不要和長輩發生直接衝突,如果他們說了什麼就當沒有聽見,不要生硬的反駁。

  2. 通過家庭其他成員勸說。老人總有幾個比較信任的,比如自己的子女、鄰居中學識比較高的人。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悄悄與老人信任的人溝通,通過他們假裝不經意的傳達給老人。比如,有一位老人對自己兒子說的育兒內容將信將疑,但是侄女對她講的育兒方法都非常相信。

  3. 建議長輩瞭解新知識。長輩年紀大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了,我們可以介紹老人看一些育兒資料,最好是淺顯易懂的,還可以利用育兒網站、電視健康節目,平時聊天的時候講一點最新的育兒知識,慢慢的長輩就會逐漸瞭解最新的育兒知識。
  4.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小林子啦啦啦


老人和我們這一輩的人生活環境不一樣,受的教育不一樣,很多的看法和育兒理念有問題,是可以理解的,有些老人比較固執不好溝通。建議採取其他的方式比較好。

1、借用其他人的口來表達

不要和老人發生正面衝突,因為這樣的話關係會越來越僵硬,溝通會越來越難,採用其他孩子的例子,或者他們人的口,比如隔壁家誰誰的孩子,什麼教育專家咋樣說,這樣老人不會和你正面衝突,但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2、多和老人一同聽教育類或者育兒類節目

和老人一同學習,現在科技如此之發達,比如《超級育兒師》節目可以和老人一同看,在看的過程中和老人 友好的談論,那些方法是可行的,那些方法是不行的,用有理有據的東西說服老人,並且告訴老人現在孩子和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同,請他們適當的放權接受現代的教育理念。

3、接納老人的情緒,站到老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給足他們面子

很多老人就是要覺得有面子,你們這一輩都是這樣長大的,為何到了現在就不同了,他們不信科學,他們相信經驗,所以接納老人的情緒,站到老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給他們留足面子,站到孩子發展的立場去說服他們會好很多。

老人把我們這一輩照顧長大很不容易,雖然很多方法不可取,但是大家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平時多溝通,多接納老人的情緒,衝突也是可以減少甚至避免的。


遊戲育兒


其實不用講太多的道理,也不用跟老人起正面衝突,道理越多,越讓人煩,容易產生隔閡,反而搞得關係不好。

有一句話說得好,事實勝於雄辯!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拿出一兩件事例,分別用老人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對待孩子,孩子最終的表現,就能說明誰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

與此同時,老人活到這個歲數,有一些道理還還是比我們年輕人懂得透的,只不過是因為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和步伐,所以有一些觀點就不能適應當下的社會,這並不能說老人所有的一切都是錯的,所以還是要新舊結合,對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認可,也能讓老人感覺被接受了,並非一無是處,心理上會舒服一些,這樣才不會影響你們之間同時教育孩子的目的。

通過事例說服老人之後,還可以同他們商量好,哪些方面是由你們來做主,或者為主幹教育孩子,指正孩子,哪一方面是由老人來負責的。這樣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家庭關係才不會因為教育孩子產生的分歧而導致僵化。


雞蛋殼裡的蝸牛


兩代人之間的育兒矛盾整體上來說是無法避免的,主要原因是在育兒理念和育兒知識上的分歧,以及老一輩沒有擺正自己在孫輩養育上的位置。但是育兒矛盾不等於育兒衝突,年輕一代要做的是避免這些育兒矛盾演化為衝突。

很多時候,衝突的起因並不是矛盾本身,而是我們處理矛盾的方式。同樣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而說話的技巧只是一方面,我們內心的看法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

矛盾發生後,很多年輕一代並沒有從老人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孩子好,只不過他們的知識落伍或者誤信人言這種正確的角度出發,於是心裡怨氣大,言語就帶著情緒,演變為衝突。如果能夠先肯定老人在育兒過程中的幸苦和主觀上的良好願望,在溝通上就會和緩得多,老人也容易接受。

在育兒的大方面上,兩代人是一致的,都希望養育出一個健康而聰明的後代,不一樣的是具體的辦法,如果大家在這個原則問題上相互理解,具體問題就容易溝通了。

年輕人總愛職責老人固守成規,其實老人在育兒上也在不斷的學習,只不過他們的學習方式和途徑和年輕人不一樣。年輕人在育兒上學習現代化育兒知識和國際化的育兒理念,老人們則在他們所在的群體內互相學習,想一想,電視上烏七八糟的東西數不勝數,更不要說社區大爺大媽了。因此年輕人要帶領老人們一起學習,甚至從孩子出生前就開始,兩代人一起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在育兒理念上達成一致,然後在育兒過程中不斷地磨合,成為一個團隊而不是針鋒相對的敵我雙方。

然而,在這些之上有一個原則,誰的孩子誰負責,年輕的父母們要承擔起育兒的全部責任,並且堅定不移地堅持,無論矛盾與衝突到了什麼地步,育兒的決定權在於孩子的父母而不是孩子的祖父母,在這一點上絕不退讓,也是避免衝突的辦法之一,因為有了這個不可更改的規矩,老人家在很多時候會放棄他們的立場的。


京虎子


首先,在溝通前要明確一點:老人和我們雖然育兒觀點上不一致,但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是愛孩子的。溝通時也要肯定這一點。

其次,要接納老人的前提下去溝通。也就是對事不對人。

第三,如果確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利於孩子掌握未來在社會上要具備的品格和技能,且有利於營造為平等,尊重,鼓勵,合作的家庭氛圍,那麼,自己堅持去做,讓老人看到你的方式的有效,逐步引起老人的認同和改變。

第四,如果某天有具體的事情衝突,建議自己先冷靜,之後再找機會找老人溝通。溝通過程中,可以先去傾聽老人,並肯定老人的辛苦和愛孩子這些點,之後可以一起探討如何既能讓孩子合作,同時又能讓孩子學到東西的辦法,過程中保持尊重,共情,不評價。


弘翊家庭教育


在目前的形式下,大部分年青人都需要上班掙錢養家,所以帶孩子的一般都是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等老人了。由老年人帶孩子,那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兩代人的育兒衝突,包括育兒理念和方法。例如我家,我家就是典型的爺爺奶奶帶孩子,以奶奶為主。我們最常起衝突的就是關於孩子穿衣的問題,我的意見是孩子少穿點,常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而奶奶就認為孩子小,怕凍著,必須得多穿,熱了再脫都行,這問題可能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那我們該怎麼處理的呢。首先我先和奶奶心平氣和的做一次誠心溝通,畢竟我倆都是為孩子好。其次讓奶奶認識到孩子不只是冷了會生病,熱了孩子也會生病,特別是熱了長疹子最麻煩。再次得讓孩子爸再和奶奶溝通一下,畢竟孩子爸是奶奶親兒子,說話也更有效些。經過上述方法處理後奶奶接受了我們的意見,以後再也沒有多給孩子穿衣了。老人養育了他們的兒女成人,其實他們也有很多寶貴的育兒經驗;只是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進步了,有了更新更好的育兒方法;所以我們應該攜起手來,揚長補短,互通有無,採用最佳的方法培育下一代,畢竟我們都是孩子的親人,都為孩子好😄


風信子


老人帶孩子,一直備受爭議。年輕人工作忙,尤其是在大城市,不少老人背井離鄉來幫子女帶孩子。雖然比保姆帶孩子放心,但難免與子女發生矛盾,鬧得不愉快。


不論對父母還是公婆,年輕人都要心懷尊重與感恩。俗話說“老馬識途”,老人的人生經驗總有值得學習的,需要尊重;辛勞了一輩子,晚年還要來幫著帶孩子,需要感激。

想給老人提建議,晚輩不妨先甜甜地叫聲“爸”、“媽”,或者送他們一些小禮物,再輕描淡寫地談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駁,覺得這些小事兒和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麼,很容易接受和改變。

老一輩人往往相信“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權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兒女提意見,老人往往會反駁:“你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我拉扯大的。”

此時,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說句話,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再如,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可女婿來說,丈母孃就很容易接受。 小區裡其他家長的育兒經往往也能成為老人的“權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異,還是看性格。

想對老人提意見,最好別當著孩子、家人、鄰居、醫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當眾一說,會覺得很下不來臺,不但不會改,還會更加固執。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否則讓人掃興。散步、睡前看電視時,成功說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

寶爸寶媽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不妨反著說,即告訴老人如果不怎樣做,孩子就會變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樣。對公婆可以用自己當反面教材;對老媽可以“犧牲”老公。

比如告訴婆婆:“我媽慣著我吃糖,所以現在牙齒老疼。”對老媽說:“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都是婆婆小時候給慣的。”注意別反過來說,否則就如同指責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