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聊|我有茶,你有故事嗎?

撩聊|我有茶,你有故事嗎?

大茶肆|為好茶做媒

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煙醬醋茶。

——查為仁《蓮坡詩話》

古人八大雅事——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善詩者韻至心聲,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花者品性怡然,善茶者陶冶情操。

茶,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茶葉網就此落座,給大家講講茶的前世今生,傾聽關於你和茶的故事。

撩聊|我有茶,你有故事嗎?

茶,關乎於心。茶有兩種,一種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一種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同樣是茶,前一種"養身",後一種"養心"。對於生活越加考究的現代人來說,兩者兼有才合適。既然是品茶,自然是有些講究,一杯茶分三口喝,一口試茶溫,二口聞茶香,三口才細細啜飲。呷茶入口,茶湯在口中迴旋,頓覺口鼻生香,一切盡在不言中。

茶,關乎於器。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 "喜溫燥而惡冷溼,喜清涼而惡蒸鬱,宜清獨而忌香臭。"唐代韓琬的《御史臺記》寫道:"貯於陶器,以防暑溼。"宋代趙希鵠在《調燮類編》中談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無蒸灰。"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也有述及:"收藏宜用磁甕,大容一二十斤,四周厚箬,中則貯茶,須極燥極新,專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歲易。"

茶,關乎於水。好茶須好水,泡好一壺茶,既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又講究藝術性。 茶人歷來看重水,"水為茶之母",在茶與水的結合中,水甚至可以決定茶的品質。明末清初人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水好,即令茶葉稍次,能提攜得茶好;反之水次,會使茶的品質降格。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一是甘而潔,二是活而鮮,三是貯水得法。

撩聊|我有茶,你有故事嗎?

茶,關乎於道。茶道,顧名思義,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古畫中常有品茶的畫面,或是松間竹下彈琴細啜,或是僧寮道院砍柴小飲,或是書房客廳擱筆慢呷……喝茶不比喝酒,少有豪飲,多是淺嘗輒止,對於環境、禮法、茶藝、修行更是講究。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古代,文人雅士各自攜帶茶與水,"吃茶"形式各式各樣,有茶末投入壺中與水一起煎煮的煎茶、有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的鬥茶、有講究茶具茶藝茶水的功夫茶。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而尋常百姓,以茶為必需品。米、油、鹽、醬、醋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至於茶則成為獨當一面的茶文化而聞名於世。

走過茶的前世今生,你是否與茶也有過邂逅?茶葉網守候於此,留言區傾聽你&茶的故事~

點擊↗關注【茶葉網】,做好茶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