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難度有多大?

“農業現代化”所指不明,姑且當做農業機械化、集約化吧。

我講個我老家的例子。我老家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部,熟悉中國地理的知道那裡是巫山山脈。我們那裡山高路險,改革開放前我們那裡人祖祖輩輩種地為生。平均每家兩三畝水稻田,旱地平均也只在兩三畝。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那裡農村勞動力十有八九都出去打工了,時至今日,基本上除了跑不動的沒出去,其他都出去打工了。為什麼??因為出門打工的收益遠大於以往在家種地。九十年代的時候,一個農民在家種地一年能賺到2K塊算普通水平了,有的年景不好,如果再生點病受個傷什麼的,一年收益鐵定是負值。而那個時候出門打工,一個月至少就有一千多吧。小青年出門打工,過年回家隨便帶個四五千。而在家種地,兩個壯勞力一年累死累活也賺不到四五千。

到了00年後,我老家那裡大量田地被拋荒,無人種植。基本與此同時,慢慢的開始有人承包那些荒廢的田地。每到種植、收穫季節,就有人專門給承包了大量拋荒地的種植大戶打短工。到03,04年的時候,一個男壯年勞動力一天大概要80到100了,女的60到80。短工行情一直在漲,到我瞭解的2014年,短工行情大概為男壯年200/天起,250到300/天算正常,女勞力180到250/天。你說他們沒法天天做所以價格高??呵呵~~~這樣說也不算錯,但也不是某些人以為的那樣,做短工的人集中忙一兩個月,然後剩下的時間就沒活好做了。其實在山區生活過就不會說這麼認為了。因為海拔差的緣故,我們那裡同樣是種同意品種的稻穀,還把300米到還把1000米,種植時間相差在一個月左右。加上不同的承包戶種植(或者蓄養)的作物(牲畜)不同,這個時間也都是錯開的。且承包戶少則承包十幾畝地,多的幾十畝,所以決定種什麼、養什麼,是必須考慮找人幫忙的時間差的。有時候幾個大戶之間還會據此協商以防止勞力需求擠在一起找不到工人。如果遇上蓋房、採茶葉、修一些工程等需要一定技術的,工錢還會高不少。

到2014年,一個青壯年勞動力在山區農村,一年收入六萬左右是很平常的。

單從收入看,農村勞動力在家做短工和出門打工也相差不大,還能顧到家裡。即使如此,農村勞動力人口還是在快速流失,剩下的不多的自耕農中越來越多的人不願繼續種地,承包戶們手裡的土地也越來越多。why ?因為隨著工人價格上漲,承包戶們開始引進機械。且地越多的承包戶越有動力使用機械。什麼拖拉機、脫粒機、插秧機等等。使用機械的成本已經遠小於使用人工了。

前面說到我們那裡是山區,而山區的土地必然不平整,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說陡峭。加上同一個地方的農民把土地交給不同的承包戶,導致承包戶種植的土地零碎且分佈範圍廣。兩個因素相加,必然不適宜機械化。咋整??不要小看鄉下泥腿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幾個承包戶一協商,採取置換的辦法,騰挪土地承包權,把零碎散落的土地儘量集中到一起,這樣就適合機械集中種植了。而這一切只需要和出租戶打聲招呼就可以了。出租戶一般也懶得管這事,本來也沒指望靠土地有多少收益。

就如我家鄉,本來是山溝溝裡,以往人們都認為我們那裡不可能使用機械種地。但隨者國家工業化吸納農村勞動力導致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工成本飛速上漲。土地兼併、機械化甚至是以後的更高級的自動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小時候見到我們那裡的農民上山伐木都使用斧子或者人力拉扯的鋸子,一個勞動力一天能砍刀四五棵大樹就了不起了。但現在普遍使用油鋸,一個小時也不止放倒四五棵大樹,人還輕鬆。以前山坡陡峭的土地很難種,現在連山坡陡坡上使用的耕田機械都發明出來了。

所以,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的癥結不在於向農業投入多少資金,不在於宣傳,不在於技術。根本還是在於國家工業化程度,在於經濟發展水平,在於農民收入上。只要市場化持續推進和發展,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根本不是問題。

“農業現代化有多難”?其實農業現代化就算有什麼難的,主要難處也不在農業上,而是整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市場化水平上。

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難度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