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綬爲何這樣寫隸書?

伊秉綬隸書初看橫平豎直、光潔方整,有些象今天的美術字,細細品味,則是在不變中求變,在同中求不同,有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美。作為清朝隸書成就最高的大師之,其隸書氣魄宏大、風格獨特、影響久遠。看懂伊秉綬,對學習伊秉綬書法有著重要意義。

伊秉綬早年師從劉墉,書法屬帖學一路,能寫工整俊秀的小楷,風格近似劉墉,中年後專攻隸書。他四十歲前學《乙瑛》《禮器》等,用筆稍肥,略施波挑,結構扁方勻稱。風格不甚明顯,但用筆樸實,結構平和的特點也初見其學書思想之端倪。在四十五歲到五十歲左右為蛻變期,參考的是《衡方》《張遷》《裴岑》諸碑逐步形成了方正雄偉、圓渾飽滿之書風。其在嘉慶八年,所書“政聲韓史部,經義董江都”一聯氣魄宏大,用筆粗壯,結構方整,已形成了強烈的風格。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伊秉綬《臨漢張遷碑立軸》紙本隸書 84×46.5cm 福建博物院藏

伊秉綬五十九歲臨(張遷碑》等,可以看出他將漢隸的扁平結構改成了中宮疏朗,整體效果對稱平衡,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意味。有時為了取得構建的藝術效果,將字的偏旁部首巧妙安排,或大或小、或粗或細,對比強烈。這種與眾不同的取法方式使伊秉綬的隸書氣魄宏偉、具有威嚴展懾力。

五十歲以後至其終老為伊秉綬書法的高峰期,此時之作將先前之書進一步提純梳理,注重大疏大密的對比變化,更強調變化後的和諧自然,將清代隸書推向了高潮。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三言聯 1798年作

志於道,時迺功。

嘉慶三年六月九日長生古瓦齋,素人先生尊兄屬,弟伊秉綬書。

清人王虛舟、林估人等人隸書腕力柔若習氣太重,直到伊秉綬、桂馥出現,始遙接漢隸真傳。伊秉綬能拓漢隸而大之,愈大愈壯.桂馥能縮漢隸而小之,愈小愈精....伊秉綬擅長隸書與當時桂馥齊名.“伊秉綬和桂馥用筆有很大的相同之處,如 用筆平直、結構飽滿、氣息高古.伊秉綬四十五歲隸書聯“志於道,時乃勁”用筆受桂馥影響很大.但是後來伊秉綬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強化、歸納, 使其隸書從眾多書家中脫穎而出,猶如騰空出世。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政聲韓吏部,經義董江都

隸書五言聯 1803年作

句贈雲岡三兄老先生並正之,

嘉慶八年二月朔,汀州弟伊秉綬

“政南韓吏部,經文董江都”僅有十字,細看字的大小、粗細變化非常豐富。伊秉綬的隸書,早年較粗壯,晚年比較瘦勁。這幅對聯橫細豎粗,捺較粗,整體效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根據總體佈局的需要,他還做了一些筆畫特殊處理。如“韓”字,右邊的“董”,他把橫和豎連接而成,使得左右橫畫極其對稱;“都”字他把右邊的部首換成了篆書的結構,是為了避免與“部”字重複。“董” 字的幾個橫畫都很細,是為了與最後的長橫和整畫形成對比。“義”字與 “經”“董”的粗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都是為了整體效果而精心安排的。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四言聯 1805年作

變化氣質,陶冶性靈。

書為叔魚三弟清正,乙丑春日,伊秉綬。

嘉慶十年(1805)所作“變化氣質,陶冶靈性”雖然疏密相互交錯,可外形方滿把四周撐起,表現出了雄偉的氣勢。在用筆上,如“變”和“氣”主要以肥美為主,卻又不失細勁。這種中鋒鋪毫的用筆,為結體的雄渾飽滿準備了充分的條件。可見,結體與用筆是存在於一個整體中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從整體佈局上來看,如果把字的間距寫密了,那本來已經壯氣凌人的字就會顯得水洩不通,透不過氣,伊秉綬卻不這樣,他把字距安排的很寬,這樣“虛”和“實”就會顯得黑白相應,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正所謂“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在伊秉綬隸書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強烈的對比,讓人感覺高有創意,與眾不同。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 1814年作

清詩宗韋柳,嘉酒集歐梅。

閼逢閹茂之春,伊秉綬。

嘉慶十九年(1814)所作“清詩宗韋柳,嘉酒集歐梅”。此聯儘可能的利用方、圓、三角的對比關係,例如“酒”字,它的右邊外形為方形,上半部近乎圓形,下半部為三角形。“歐”字,它的左邊外輪廓也是方形,上半部方形,下半部圓形,右邊為三角形。還有“集”“宗”“梅”字,右下部變為菱形。這種方、圓、三角的對比,增加了幾分生動與趣味。此聯中的“宗”字對應的“集”字,伊秉綬在處理“宗”字時一豎收縮,“集”字卻是兩豎拉長,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酒”“歐”“梅”字沒有三角形的處理方式,可以想象,此聯就沒有這麼多造型變化,整體感覺就會死板,千篇一律。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 1807年作

世家傳舊史,盛業繼前修。

書為省庵四兄大人雅正,嘉慶十二年六月望,世寓弟伊秉綬。

《隸書五言聯》書於嘉慶十二年(1807),這是伊秉綬與桂馥在揚州重逢時為桂馥寫的一幅作品。此聯用筆中鋒行筆,平正古樸, 法度森嚴,點畫粗細大致均勻,以篆入隸,而且融合了《張遷碑》、《衡方碑》《裴岑 記功碑》等漢碑的特點,筆力雄厚,高古博大,方拙的外表裡追求著一種平正的結構美,毫無做作之感。

桂馥在《晚學集》說;“作隸如果不瞭解篆體,就不能知道其中的變通之意;如果不多看碑版,就不能知道里面的增減、假借之意”伊秉綬的隸書與傳統漢隸在用筆上有很大的不同,他將作為漢隸的主筆燕尾變為粗細大致相同,又將篆 書的用筆融入到隸書中,使隸書圓渾飽瀾,力在其中,金石之氣躍然於紙上。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 1804年作

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

書為昇屏二兄雅正,嘉慶九年小雪,汀州伊秉綬。

在伊秉對聯: “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 中體現了伊秉綬的書學思想, “崇古尚樸”、“質厚”的碑學思想,伊秉綬對碑學和金石學都有深入的研究,加之翁方綱、黃易、阮元、桂馥等都是尊碑主將,一起推動並促進了碑學的興盛.亦師亦友的翁方綱提出墨跡、法帖不如石刻的著名論斷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趙、董書法有著很大的衝擊,友人黃易踏遍眾多地方尋求碑刻,這些都給伊秉綬很大的啟發,伊秉綬的書法也從研媚的帖學中走出,尋求濃重的古拙的金石氣。

伊秉綬的隸書有靜穆之致,妙處在拙,伊秉綬隸書不僅有厚拙的意境,其他各體也 是拙氣橫溢. “拙”是伊秉綬書法上最突出的表現,其實看似樸拙,其實充滿智慧。

陳振濂說, “無論是鄧石如、趙之謙的書法裡,我們看到有一種柔性化的傾向,柔性化也就是技巧的熟練與審美的細緻,是一種走向完美的表現.只有伊秉綬是以絕大能力沖決了這種歷史規定,他的陽剛之氣可謂是千古未有的奇蹟。伊秉綬隸書在慢條斯理的氣氛中,他完成了前人夢寐以求幾百年而達不到的境界。

熊秉明說過“伊秉綬將文字內容和書法形式打錘為一體,是道德的命令句,是棒喝, 猶如本西棒出來的戒律偈.”因此,無論是在伊秉綬之前還是在他之後,都很難找出他這樣將漢隸特徵轉化為自己風格,並發展到極致,取得如此成功的書家.清代論書者幾乎一致對伊秉綬的求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他“如漢魏人舊跡”,“隸書則直入漢室, 即鄧石如亦遜其醇古,他更無論矣”.伊秉縵採用古程、厚拙的魏漢態勢改造近世的書 法審美思潮.隨著清乾嘉之後崇碑運動的興盛,審美思潮指向古樸的自然狀態,從而使 得伊秉綬的作品越來越顯示出時代性。

伊秉綬其他對聯書法欣賞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 1812年作文章千古事,風雨十年人。壬申暮春,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道出古人轍,心將靜者論。勉基賢弟雅屬,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巍峨拔嵩華,蕭散在琴尊。書為鑑三四兄親家雅正,姻弟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 1815年作江山麗詞賦,冰雪淨聰明。嘉慶乙亥長嬴,味芸仁弟屬,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 1803年作政聲韓吏部,經義董郎都。句贈雲岡三兄老先生並正之,嘉慶八年二月朔,汀州弟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 1814年作清詩宗韋柳,嘉酒集歐梅。閼逢閹茂之春,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五言聯官閒讀書樂,親健得天多。書為善齋大兄同年是正,汀州年寓弟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七言聯 1805年作文比韓公能識字,詩追杜老轉多師。句贈正鄰行書翰林並求是正,嘉慶乙丑春日,寓弟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六言聯淵明不求甚解,少陵轉益多師。汀州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七言聯東華鍾慶高青鏡,南國承圖壽紫觴。奉祝淬峰先生五十初度,汀州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七言聯好裝書畫終年住,欲問風波此地稀。書為澹園二兄雅政,汀州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七言聯 1811年作梅花百樹鼻功德,茅屋三間心太平。書為梅石五兄大雅清次,辛未中伏,弟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隸書七言聯 1815年作清門賓胄詩書澤,嘉日投壺忠孝家。敬題招武將軍祠堂,即呈賢裔竹廬都尉正之,嘉慶二十年乙亥歲八月朔,揚州舊守汀州伊秉綬頓首。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書七言聯惜福常留當戶草,安心曾識下簾人。汀州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書七言聯 1815年作黛色參天二千尺,名花出地兩重階。書為訥齋六兄雅正,乙亥中伏,伊秉綬集句。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草七言聯詩到老年惟有辣,書如佳酒不宜甜。書為嶽翁六兄屬,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草五言聯 1807年作賞心於此遇,欲辨已忘言。集陶句,嘉慶丁卯仲秋佳日,寧化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草七言聯再遊又遇稱觴節,百壽應歸作德人。恭祝亦園大兄大人七旬壽慶,汀州寓弟伊秉綬頓首。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書五言聯披雲對清朗,乘月弄潺湲。書為襄閣年兄孝廉雅政,汀州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書五言聯 1815年作書有千年對,門容二仲過。香光楹帖墨跡在曾賓谷處,臨為心原三兄,乙亥新秋,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書五言聯 1807年作崇情苻遠跡,淳意發高文。丁卯中伏,伊秉綬。

伊秉綬為何這樣寫隸書?


行書五言聯春暖觀龍變,秋高聽鹿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