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爲何執意遷都洛陽?

471年,在執掌朝廷實權的馮太后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年僅4歲的拓跋宏,接受了父親的禪讓,登上皇帝寶座,成為北魏新一代君主一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是我國古代一位有為的少數民族君主,在說孝文帝之前,小編先來簡單說說北魏。

北魏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北魏是源於我國東北的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權。魏晉之際,拓跋部遊牧於今天的山西和內蒙古一帶。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領建立代國,但不久被前秦吞併。淝水之戰以後,強大一時的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分裂和戰亂,拓跋部趁勢再度崛起。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重建代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遷都平城,次年,正式稱帝,是為道武帝,北魏歷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北魏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為元宏。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4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496年2月2日 (農曆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為元氏。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本期我們就來重點說說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就必須瞭解孝文帝時期的社會狀況。

北魏憑藉武力統一北方後,主要靠強大的軍事力量來維繫政權,各種制度的建設有許多不夠完善和欠缺之處,導致廣大農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社會矛盾日益嚴重。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當時北魏統治者面臨的更大危機。拓跋部原先經濟、文化相對落後,進入中原地區後,北魏統治者沒有處理好與經濟文化相對先進的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致使矛盾日益尖銳,嚴重威脅著北魏統治的穩固。

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導致北魏社會動盪不安,各地不斷髮生人民起義。445年,陝西一帶人民起義,參加者既有漢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數民族,起義軍很快發展到十餘萬人。北魏皇帝親自統率大軍鎮壓,幾經周折,才平息了這場起義。史書記載,自北魏建國至魏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餘次,這些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北魏的統治。

瞭解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情況,在結合孝文帝的改革舉措,我們不難明白孝文帝急於遷都洛陽的心情。

那時,北魏都城平城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政治上,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迫切需要尋求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平城是鮮卑貴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勢力十分強大,民族隔閡相當深。改革要進一步發展,勢必會在這裡遇到重重阻力;經濟上,平城僻處塞上,經濟比較落後,又無水路漕運,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糧食經常發生困難;軍事上,與北邊強敵柔然相毗鄰,時受騷擾,很不安全;而對北魏經略南方來說,平城在地理位置上也顯得太遠;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澱深;於是,孝文帝決定把都城遷往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

北魏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遷都動議在北魏朝廷裡引起巨大震動,遭到許多鮮卑貴族大臣的反對。孝文帝設計以“南伐”為名,準備遷都。493年,孝文帝統率30萬大軍,南下伐齊。大軍抵達洛陽後,正值秋雨連綿,道路泥濘,征途的疲憊和對南征的恐懼,使隨行大臣和諸多將士都不願繼續前進。孝文帝下令繼續南下,群臣跪在馬前苦苦勸阻。孝文帝見時機已到,遂將自己遷都洛陽的打算和盤托出,並表示你們只能在南下伐齊與遷都洛陽之間

作出選擇。群臣雖然大都不願意遷都,但是相比之下,覺得遷都比南征好,只好同意遷都。

北魏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遷都洛陽以後,鮮卑族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為何執意遷都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