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471年,在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年仅4岁的拓跋宏,接受了父亲的禅让,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北魏新一代君主一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为的少数民族君主,在说孝文帝之前,小编先来简单说说北魏。

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魏晋之际,拓跋部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古一带。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淝水之战以后,强大一时的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拓跋部趁势再度崛起。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4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496年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为元氏。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本期我们就来重点说说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必须了解孝文帝时期的社会状况。

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后,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社会矛盾日益严重。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了解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在结合孝文帝的改革举措,我们不难明白孝文帝急于迁都洛阳的心情。

那时,北魏都城平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改革要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在这里遇到重重阻力;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而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也显得太远;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于是,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

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迁都动议在北魏朝廷里引起巨大震动,遭到许多鲜卑贵族大臣的反对。孝文帝设计以“南伐”为名,准备迁都。493年,孝文帝统率30万大军,南下伐齐。大军抵达洛阳后,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征途的疲惫和对南征的恐惧,使随行大臣和诸多将士都不愿继续前进。孝文帝下令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苦苦劝阻。孝文帝见时机已到,遂将自己迁都洛阳的打算和盘托出,并表示你们只能在南下伐齐与迁都洛阳之间

作出选择。群臣虽然大都不愿意迁都,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迁都比南征好,只好同意迁都。

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为何执意迁都洛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