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中:師生「五代同堂」薪火相傳69載 與祖國共成長

核心提示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今年教師節來臨之際,以此為主題,連續關注泉州市幾個學校一代代師生薪火相傳,在同一學校教書育人的經歷。默默的堅守,動人的故事,喚起了許多人共同的記憶。

這樣的佳話,在南安一中也得到了生動演繹。該校一段獨特的師生緣,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一再“複製”,傳了“五代”,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

南安一中:師生“五代同堂”薪火相傳69載 與祖國共成長

左起依次為卓永寧、陳國璋、宋樸憲、吳佳晨和呂尚普老師

傳承 :“五代同堂”育桃李

“五代同堂”的第一代是宋樸憲老師。1949年,年僅20歲的他離開莆田老家,開始在南安一中任教體育。1988年退休後,他定居南安。

“宋老師當時教我們高中體育,他自己的體育成績太棒了。”憶起當年,78歲的吳佳晨老師一臉嚮往。他表示,宋老師曾經獲得舉重56公斤級全省第二名。吳佳晨1955年進入南安一中,從初一讀到高三。受宋老師影響,高中畢業後他考上福建師範大學,畢業後在福州從教10年。因為家人都在南安,他於1975年調回母校,1985年起擔任副校長,一直到2001年退休。

陳國璋老師1976年考入南安一中,高二年時由吳佳晨老師教授政治,後考上福建師範大學物理系,1983年畢業後到南星中學教了2年。1985年,他調入南安一中教高中物理,2014年開始擔任校長。回想起自己的老師吳佳晨,陳國璋最大的印象是敬業,“吳老師住在學校裡,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隨時都可以去請教。”

“高中階段陳老師教我們物理,還擔任班主任,後來考大學還是陳老師幫忙指導填的志願。”卓永寧是陳國璋老師的學生,1989年到1995年在南安一中就讀,畢業後考上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1999年畢業後回到南安一中高中部任教。

卓永寧老師的學生呂尚普,於2006年畢業後來到南安一中。他於1999年到南安一中就讀高中,“剛好是卓老師的第一屆學生。”他表示,除了卓老師,母校還有很多教過自己的老師,因此他常常能找回當年學生時代的感覺。

經歷: 從米票布票到漲工資

難得聚在一起,五位老師分享起學校生涯的點點滴滴。

宋老師回憶,1949年他到南安一中時,當時的校舍很簡陋,只有一棟辦公樓是兩層的,其他都是平房。老師的宿舍是兩人一間,廁所建在附近的田裡。“老師的工資是每個月150斤大米,拿的是米票,再到米店兌換。”

吳佳晨老師也表示,當時他畢業時工資只有40多元,“我記得有七八年時間都是領47元,當時還會發米票和布票。”

陳國璋老師介紹,他們讀書的時候學校條件還很簡陋,一間宿舍住二十幾名同學。學校宿舍的後面是一片墓地,早讀時很多同學就坐在墓碑上。夏天因為天熱,在宿舍裡待不住,同學們就把燈拉到路邊樹上,一群人圍在樹下讀書。那時候學生都要自己從家裡帶米到學校,放在蒸籠裡蒸,菜也是從家裡帶來的鹹蘿蔔、鹹菜,一罐菜要吃一個星期,“家庭條件好點的就在菜裡多放些油,或者花生米。”

到了卓老師畢業時,正好趕上教師工資上調,每個月可以領到700多元。到了呂老師入職時,學校已經是舊貌換新顏,平房都成了樓房。“如今,南安一中除了校本部外,還有江北校區和奎霞分校。”陳國璋老師表示。

見證: 教師地位不斷提高

伴隨著教學生涯,幾位老師感觸最深的還有教師地位的不斷提高。

吳佳晨老師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歷史方面的原因,教師的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也不高。他還記得,有一次他去買煤球,店家少算了幾個,找對方理論時,對方脫口就說“你是老師吧,難怪會斤斤計較”。1977年恢復高考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得到認可,教師的社會地位才慢慢提高。

陳國璋老師表示,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教師得到進一步重視,於是在1985年9月10日,有了第一個教師節。也是在1985年,影響深遠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人們開始以“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鋪路石、園丁、蠟燭”等動人辭藻來形容教師。

卓老師和呂老師表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社會各界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因此老師的社會地位也不斷提高。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確立了教師職業的法律地位,維護了教師的合法權益,推動了教育事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