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子盜取幼師微信號 家長被騙十萬元 微信轉帳前一定小心!

近日,據中國教育報報道,福建省南安市第二幼兒園的一位老師,微信賬號被盜後,不法分子利用模擬的老師聲音口吻,向老師的家長們借錢,不少家長信以為真,向犯罪分子轉賬總計數十萬元,而這筆“誤傷”的欠款,由該老師本人自願全部承擔償還。

騙子盜取幼師微信號 家長被騙十萬元 微信轉賬前一定小心!

7日晚6點20分,微信被盜號4分鐘後,該老師才接到來自微信平臺的異常登陸提醒,該老師當場就撥打110報警,但直到晚間10點,才終於拿回自己的微信號。儘管該老師第一時間在微信群中發佈了被盜號的信息,但是這次被騙子騙走的直接經濟損失,還是高達10萬餘元。

騙子盜取幼師微信號 家長被騙十萬元 微信轉賬前一定小心!

其實,探尋該事件背後的原因,最核心的問題便是教育工作者誤把微信當成家校溝通的常用工具。比如,之前許多老師都會用微信群溝通,許多家長也默認微信群中的老師,就是老師本人。因而“習慣成自然”,在老師發出借錢指令的時候,不少家長就毫無懷疑的上當受騙了。事實上,微信的功能更適宜日常生活溝通,而不是工作場景,在這種輿論環境下,受騙者往往會因為“工作”的幌子而放鬆警惕,對行騙人的附加工作身份,產生一種天然的信任感,極大增加了雙方溝通的安全風險性。並且語音溝通等方式,產生了比文字更強的誘騙效果,層出不窮的語音模仿手段,讓更多家長不小心中招上鉤。

同時,作為一款專為生活場景打造的社交軟件,微信本身在安全層面的生態是非常脆弱的,比如在支付、轉賬等場景,都缺乏對於用戶的提醒和二次驗證功能,很容易就造成支付的誤發和誤轉,且轉賬之後也難以追回,無形中增加了用戶的財產和隱私受損風險。

並且,該事件反映出的,老師與家長的關係問題也很值得探討,為何老師跟家長借錢會如此不假思索“一呼百應”?這背後是否透露出,老師會利用這種方式,讓微信支付、轉賬等行為成為利益輸送的最佳通路?這背後又是否會揭示出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和問題?這些現象都值得我們警惕和深思。

因而,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們在使用微信時,可能需要更加謹言慎行,一是不要讓家長在微信上大額轉賬,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二是儘量不要在微信工作群中聊工作,,降低安全風險。三是要避免同陌生人語音交流,防止聲紋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另外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微信號,工作就是工作,生活迴歸生活,不要透露過多個人隱私信息,讓騙子難有可乘之機。

作為一款號稱擁有10億用戶的社交軟件,在用戶的賬號被盜後,超過4分鐘才發現異常登陸的問題,找回賬號也用了超過4小時。許多用戶都把銀行卡、賬號權益綁定在微信上,而軟件在針對此類問題的處理和監管層面,缺乏應急機制,對於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安全生態來說,長期以往勢必是非常危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