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盗取幼师微信号 家长被骗十万元 微信转账前一定小心!

近日,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福建省南安市第二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微信账号被盗后,不法分子利用模拟的老师声音口吻,向老师的家长们借钱,不少家长信以为真,向犯罪分子转账总计数十万元,而这笔“误伤”的欠款,由该老师本人自愿全部承担偿还。

骗子盗取幼师微信号 家长被骗十万元 微信转账前一定小心!

7日晚6点20分,微信被盗号4分钟后,该老师才接到来自微信平台的异常登陆提醒,该老师当场就拨打110报警,但直到晚间10点,才终于拿回自己的微信号。尽管该老师第一时间在微信群中发布了被盗号的信息,但是这次被骗子骗走的直接经济损失,还是高达10万余元。

骗子盗取幼师微信号 家长被骗十万元 微信转账前一定小心!

其实,探寻该事件背后的原因,最核心的问题便是教育工作者误把微信当成家校沟通的常用工具。比如,之前许多老师都会用微信群沟通,许多家长也默认微信群中的老师,就是老师本人。因而“习惯成自然”,在老师发出借钱指令的时候,不少家长就毫无怀疑的上当受骗了。事实上,微信的功能更适宜日常生活沟通,而不是工作场景,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受骗者往往会因为“工作”的幌子而放松警惕,对行骗人的附加工作身份,产生一种天然的信任感,极大增加了双方沟通的安全风险性。并且语音沟通等方式,产生了比文字更强的诱骗效果,层出不穷的语音模仿手段,让更多家长不小心中招上钩。

同时,作为一款专为生活场景打造的社交软件,微信本身在安全层面的生态是非常脆弱的,比如在支付、转账等场景,都缺乏对于用户的提醒和二次验证功能,很容易就造成支付的误发和误转,且转账之后也难以追回,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财产和隐私受损风险。

并且,该事件反映出的,老师与家长的关系问题也很值得探讨,为何老师跟家长借钱会如此不假思索“一呼百应”?这背后是否透露出,老师会利用这种方式,让微信支付、转账等行为成为利益输送的最佳通路?这背后又是否会揭示出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和问题?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因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在使用微信时,可能需要更加谨言慎行,一是不要让家长在微信上大额转账,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二是尽量不要在微信工作群中聊工作,,降低安全风险。三是要避免同陌生人语音交流,防止声纹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另外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微信号,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回归生活,不要透露过多个人隐私信息,让骗子难有可乘之机。

作为一款号称拥有10亿用户的社交软件,在用户的账号被盗后,超过4分钟才发现异常登陆的问题,找回账号也用了超过4小时。许多用户都把银行卡、账号权益绑定在微信上,而软件在针对此类问题的处理和监管层面,缺乏应急机制,对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安全生态来说,长期以往势必是非常危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