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年輕人現在就該開始找AI替代不了的工作

編輯 | Natalie、Vincent

出處 | AI 前線

但問題是,什麼樣的工作是 AI 替代不了的呢?

“一個概念火了就會被玩兒壞”

李開復與人工智能的緣分,早在 1983 年就開始了,而在三十多年之後,人工智能技術隨著深度學習的出現,迎來野蠻生長,就連他自己也坦言:“AI 泡沫其實不是真的泡沫,我覺得就是一個估值的調整,其實中國創業環境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突然火了,最後很快就會被玩壞了,因為每個創業者都要包裝 AI,每個投資人都要搞一點 AI 項目,所以就會有各種的模式,我們在 O2O 時代看到的 2VC 模式記得嗎?就是有很多人拿 O2O 概念忽悠了一些 VC,造成了很大的數字,用戶都沒有留存,那幾家公司後來就死掉了。”

李開復進一步解釋說:“ AI 概念不太一樣,AI 概念就是每個公司都講自己有 AI 人才、有大數據,哪怕沒有也說我先收集了大數據,過一陣我就用這個大數據變成 AI 公司,只要挖一兩個 Google、百度什麼的人,或兩個斯坦福、清華什麼的人,招進來以後就覺得我有這樣的人就是 AI 公司了。”

9 月 2 日的新書發佈會上,李開復的這一席話逗笑了在場的來賓,是的,人工智能的泡沫太大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太火了,人工智能需要降溫了。

李開復說,AI 泡沫之後,最明顯的應該是會出現 AI 企業估值的調整,在他看來,AI 是一個至少會持續 15 年的趨勢,他以移動互聯網為例,互聯網從瀏覽器到工具、到門戶網站、到搜索、到廣告、到電商、到社交、到遊戲、到 O2O 走了九波浪潮,移動互聯網又走了一遍,加起來就有 18 波浪潮了。

“所以,就跟互聯網一樣,還有得走呢。”李開復認為,在 AI 發展的過程中,每一波小浪潮可能會有一些波動,長期來說當然是非常樂觀的,至於短期估值的問題,他表示一個理性的市場,尤其現在一個資金相對沒有像以前那麼充分的市場裡,一些估值的調整、還有一些過分吹牛公司的死亡,對整個生態環境其實是一件很良性的事情。

“AI 將取代 40-50% 的崗位與技能”

整場活動中,最引人關注的應該就是李開復博士這句話了,他的原話是:

基於當前技術的發展程度與合理推測,我認為在 15 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 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

不過,李開復進一步解釋了,這些被替代的工作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務場景:

  • 重複性勞動,特別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裝配線檢查、縫紉)
  • 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如客戶服務、電話營銷)
  • 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或思考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識別的工作(如文件歸檔、作業打分、名片篩選)
  • 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某部門的會計)
  • 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揀、裝配、數據輸入)
  • 雖然有媒體報道,聲稱鉅額投資將用於開發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如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放射科醫師),但這類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普及。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具備取代上述工作的技術能力。一些已經得到應用,還有許多正在試驗。實際應用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但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上述類別,那麼是時候開始新的職業規劃並接受相關培訓了。

“換句話說”,李開復補充道:“你應當避開人工智能能夠完成的工作、瞭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同時你也應該把這看作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你的工作更多樣化、不再那麼單調。”

不過,由於企業決策、工會影響和政府政策,李開復表示,實際過程中這些工作被取代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他認為,這種取代將以多種方式進行:

  • 直接一對一替換:即一個崗位由一套人工智能設備取代。
  • 總工作量減少導致工作崗位減少:人工智能可完成部分工作,但其餘部分仍需要人工。然而,較大的公司可能會減少整體就業崗位,大致與人工智能的應用比例成正比。
  • 一種完全打破公司甚至行業運作的新模式:就像打字員沒有被“打字機器人”而是被計算機所取代,比如一種新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序(想象一下未來可以從應用程序獲得貸款,這樣一來最終銀行貸款可能不復存在)。

為了確保我們的職業生涯不會因人工智能替代而中斷,我們需要了解“

在可見的未來裡,人工智能做不到什麼”?所以,李開復博士列舉了一些人工智能難以取代(至少在當前階段)的工作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創意性工作(例如,醫學研究員、人工智能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人工智能不擅長提出新概念。
  2. 複雜性 / 戰略性工作(例如,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併購專家)——需要了解多個領域並需要進行戰略決策的工作。對於人工智能來說,即使是理解常識也很困難。
  3. 靈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醫生、飛機機械師、脊椎按摩師)。實際上在機器人和機械學方面取得進展比人工智能軟件慢。機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看看機器人拿鉛筆的樣子,你就會懂我的意思。
  4. 需適應全新、未知的各類環境的工作(例如,地質調查、集會後的清潔工作)。機器人在特定環境(如裝配線)中運行良好,但不易適應新環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間裡工作)。
  5. 同理心 / 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師、婚姻顧問)——人工智能沒有人類的情商。人們也不願“信任”機器,讓機器來處理人性化任務。

“有了中國,就有了世界的一半”

說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到中外在該領域的競爭,或者更詳細地說,是中美在這一領域的競爭。

中美之爭

李開復博士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也專門提到了這一問題,他說:“有關中美的競爭和合作,我真心認為中美的創新模式是非常不同、而且互補、值得學習的,我也覺得中美的政策對 AI 和其它方面也是不同、值得彼此參考的。”

他進而談到,中國的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一半,GDP 也沒有世界的一半,為什麼會這麼值錢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很多國家發展是在分散精力,產品都沒有做好,所以回報都不是特別高。

還有中國巨大的數據優勢,比如說中國的移動支付就是走在世界的最前方,因為有了微信支付,才能夠產生今天這麼多崛起的付費的公司。因為中國付費方式太便捷了,別的國家沒有這麼便捷,所以這些紅利都是中國努力做出來應得的。

“所以”,李開復總結說:“今天有了中國就是有了世界的一半,真的是這樣,未來會不會變少,我們不知道,但是今天有了中國,我們是非常值得慶幸的,因為你已經有了世界的一半。未來會不會走向世界?我認為肯定是有機會的。”

“但是我們要從美國公司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學到教訓。”李開復進一步強調。

以前全世界只有一個強國,就是美國,其他所有的國家都是美國的技術殖民地,也就是說用的都是美國的技術。美國的公司因此產生了一個習慣:他們做的公司、他們的技術、產品、品牌和平臺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他們沒有必要做兩套代碼,沒有必要針對某一個國家做什麼調整,在他們看來,美國創造的就是最好的,沒有國家能做得比他們更好。因為他們就是單一、獨大的品牌和平臺,這就是為什麼當年的微軟,後來的 Google、Facebook 等等試著做擴張,在一定程度上都遭遇了挑戰。

但是今天這個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每個國家的使用習慣可能是不一樣的。還有互聯網公司不能只做互聯網了,還要考慮到你的社交、支付、線下、配送、服務等等,所以純數字化的 APP 已經不是那麼多了。所以,真的要考慮運營的時候,美國的單一平臺獨大的方式,其實是有很多弱點的。

如果說推算未來中國出海的版圖的話,基於這些創業者和創業公司還有巨頭的投資加技術,李開復覺得可以看到以後中國的技術可能會在東南亞和中東國家得到非常好的成功。

他認為,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使用習慣和中國也許更接近,第二是這些國家並不是美國公司主攻的對象,美國公司可能會在西歐和英語系國家得到成功。所以,大概是各佔半壁江山,剩下的非洲,中國也有一定優勢。

所以,以後 中國的全球化是可以期待的,可是它的模式和美國是不一樣的

吸取世界的教訓

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浪潮席捲全球之後,歐洲做了 GDPR,美國經過 Facebook 和劍橋分析的事件,也加強了對數據安全的重視,無人駕駛事故也成為了全球熱議的話題。在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李開復表示:“我覺得中國可能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到底怎樣處理更好?李開復表示,要參考,要有足夠的彈性來調整,他說:“我覺得對公眾來說,大家意識到,比如 Facebook 和劍橋分析所帶來的對個人隱私的危險,或認知無人駕駛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這本身是一件好事。我覺得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也是希望更多人能瞭解未來的世界和技術會是怎樣的。”

但李開復認為,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輿論環境、不同政府的方向和政策,可能會帶來非常不同的結果,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嘗試,恰恰是這個時代需要的,因為 AI 並不是又一次工業革命,它也不是又一次電力的發生、發明,我們還是要一邊觀察、一邊摸著石頭過河,同時參考別人怎麼過河的,這樣大家才能做的更好

尾聲

我們應該具有戰略性思維,並 以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工作為目標。我們應該致力於終身學習,更新我們的技能,瞭解新趨勢,並尋找新機遇。

我們應該鼓勵批判性思維和各種創造力,不僅僅是科學和工程,還有:藝術、建築、音樂、詩歌、表演、講故事等。

我們應該 接受傳統工作崗位正在流失的現實。從事這類工作的年輕人現在就應開始從事適合自己優勢的新職業,這些職業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對於老年人,當你需要提前退休時,請考慮接受,通過打零工和志願服務賺取一些收入並過上喜歡的生活。

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人進入服務業,選擇將心靈和靈魂傾注於這一行業的人,傳播他們的愛心和經驗。

我們應該積極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別是專業人士,更多的數據和使用量能夠使人工智能不斷優化。我們應該使用這些工具來工作,保持開放態度,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任務,使我們能夠關注更適合人類發展的領域。這就像是記者開始使用 Word 寫新聞,或者是攝影師開始使用 Photoshop。


你認為,什麼樣的工作是 AI 無法替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