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想必每一個做家長的都想把孩子培養得比自己強,不要受自己小時候受過的苦,不要走自己小時候走過的彎路。家長懷著一個無比愛孩子的心,卻往往在對孩子的行動上表現為:

(1)暴力,想讓孩子分分秒秒按照你的意志來,做不到就打;

(2)指責,想讓孩子學很多很多知識,孩子學的過程中不能一下子掌握,就不停地指指點點,指責孩子這也不對,那也沒學好;

(3)焦慮,自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又牽掛著孩子這個做了麼,那個做了麼,好不容易陪伴一下,就是不停地check這些事件的進展,沒做好的就極度焦慮;

(4)諷刺挖苦,把自己的生命熱情全放在孩子身上,不允許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期望孩子一次就做對,孩子不能試錯,一定要表現優秀,否則就取笑挖苦孩子。

家長對孩子有這些行為症狀,孩子接收到的就是“反愛”。意志堅強一點的孩子,會反彈會叛逆;意志懦弱一點的孩子,會從此蒙上童年的陰影,用ta學到的這種愛的模式,對待周圍的人,尤其是ta將來的孩子。

把苗放在溫室裡、拔苗助長正是很多家長“對孩子傾注無限愛”的盲目方式。要想孩子有個光明的未來,家長們先自己學會用“愛的行動”來表達“愛的內心”吧!

今天摘選王瑞君老師的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觀點(1)孩子不可能按照你的規劃成長,就像你並沒有按照你父母的規劃成長一樣;(2)孩子要成長得好,需要在身體、智力、情緒、情感、心靈和精神層面都平衡健康發展,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先讓ta當下此刻做一個快樂的人!

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文:王瑞君

作為一個媽媽,我有時候會想,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相信有些媽媽應該也會和我一樣有過相關的思考吧!然而,孩子的成長是按照我們的思考去發展的嗎?

孫老師在《完整的成長》一書中說到:“我們是由這些部分(結構)組成——身體的、情緒的、感覺的、心理的、認知的、精神的。這是我們內在的環境,不是我們的核心,是我們的一個系統,我們的核心是我們的精神胚胎。”這就是說人的成長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每一個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應該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是完整的。而這樣一個完整的人,是有自我的、是快樂的、是可以適應環境並且能夠改變環境的、是積極主動去創造生活的。而這樣一個完整人的成長過程,不受我們支配,因為他的核心是他的內在——精神胚胎。每一個人的精神胚胎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註定了每一個人都是全世界唯一的那個存在。那麼,你的孩子雖然生在你的家庭,但他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生命,他需要一個有愛、有自由的環境完成自己的成長,即將精神胚胎實體化,這個實體化就是“自我”,因而,生命是自我創造的!

等孩子長到20歲時,一個完全獨立於你之外的生命呈現在你面前,你不禁會問自己:這個孩子是他自己精神胚胎的實現,還是在我的塑造下的實現?也就是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他”還是我塑造的“他”?那一瞬間,我會心頭一緊,做父母,責任實在太重大了!而在我們自己的成長經驗中,我們是被教育出來的,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理所當然的我們也沿用這樣的方法對我們的孩子施加教育,並且對他們充滿了各種期待!

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夏山學校,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最自由的學校,被譽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它的創辦人是英國著名的教育家A.S.尼爾,有一次家長問他:“為什麼你如此強調要使孩子快樂?”他說:“快樂是一種內在的愉快與平衡,以及對人生知足的感覺,只有自由的人才會有這種感覺。自由兒童的臉是開朗無懼的,被嚴格教育的兒童看起來卻充滿膽怯、痛苦和害怕。快樂也可以說是一種人生受到最低限度壓抑的境界。快樂的家庭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不快樂的家庭則是一個緊張的家庭。我標榜快樂第一,是因為我標榜生命第一。寧可讓孩子自由、滿足而不知小數點的算法,也不要讓他為了通過考試而臉上長滿暗瘡。”

尼爾的話,對家長應該是一種警示,想讓孩子成為什麼的人,原因都在我們自己這裡。因而,我們要時常反思:你的孩子是他自己嗎?你的孩子快樂嗎?你的孩子是自由的生命嗎?如果,我們心中也標榜快樂第一、生命第一的話,那麼,“教育”也許真的就不存在了!

王瑞君老師簡介:王老師是國內非常少見的既有豐富實踐、又有理論高度的教育家。她95年就追隨孫瑞雪老師創建孫瑞雪教育機構,從一線老師,到園長、校長,到多年全面主持整個機構的教學管理工作。同時她還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博士,是一個獨具天賦的理論研究者。對於兒童成長狀態的洞察,對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判斷,對於新教育的實施與管理……具有從宏觀理論到微觀操作的本質性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